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這就是“躺平”的代價!

發布時間:2022-04-19 11:09:00來源: 新華社

 

  國際觀察 | 全球疫情形勢折射“躺平”之謬

  近來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一些國家和地區由於(yu) 找不到控製疫情的理想策略,加上經濟下行、奧密克戎毒株致病性弱於(yu) 先前毒株和抗疫疲勞心態等複雜因素,陸續取消了口罩令、隔離感染者、追蹤密接者等嚴(yan) 格管控措施,除加強疫苗接種外基本不采取其他防控措施。

  但全球疫情依然高位運行,奧密克戎毒株的高傳(chuan) 染性和隱蔽性提升了防控難度,一些地區的死亡人數再現高峰。新一波疫情也對多國經濟社會(hui) 生活造成嚴(yan) 重衝(chong) 擊。專(zhuan) 家們(men) 還警告,人類仍未完全了解新冠病毒,無法預測這種病毒將如何進化。

  全球死亡病例數持續高企

  4月13日,世界衛生組織在研判最新疫情形勢後發表聲明宣布,新冠大流行繼續構成“國際關(guan) 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天後,世衛組織數據顯示,新冠疫情突破又一個(ge) 重要節點: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超5億(yi) 例,死亡病例數逾619萬(wan) 例。

  與(yu) 去年11月剛發現奧密克戎毒株時相比,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增加逾2.5億(yi) 例,而死亡病例增加逾100萬(wan) 例,這相當於(yu) 半年時間便從(cong) 地球上抹去了一個(ge) 中型城市的人口。世衛組織在上述聲明中寫(xie) 道:“新冠病毒繼續造成高水平的發病和死亡,特別是在脆弱人群中。”

  翻閱世衛組織近期疫情周報可發現,最近幾周全球每周新增確診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持續下降,但在截至4月10日的一周中,全球新增確診病例數依然超過700萬(wan) 例,相當於(yu) 日均新增百萬(wan) 病例,而當周新增死亡病例數逾2.2萬(wan) 例,這是太多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

  世衛組織特別提醒,須謹慎解讀其疫情周報反映出的趨勢,因為(wei) 一些國家逐步改變檢測策略,統計數字比實際情況低。它的評估是:盡管奧密克戎毒株致病性降低,但確診病例大幅增加導致大量患者住院,讓醫療係統進一步承壓。“在有些國家,死亡數字與(yu) 之前的峰值相似或更高”。

  在全球疫情新形勢下,“躺平”實際上是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無奈之選。它們(men) 在經過多種嚐試後,找不到一種理想應對策略,因此除了加強疫苗接種外,不再強調或幹脆不采取其他防控措施。但“躺平”之後,隨即常見的便是病例數激增、死亡病例數高企,過一段時間後疫情曲線才掉頭向下

  美國是一個(ge) 代表性例子。美國疾病控製和預防中心疫情曲線圖顯示,美國單日新增死亡病例數最高紀錄(今年2月1日報告的4184例)就發生在奧密克戎毒株引發的疫情高峰期,當時美國持續約半個(ge) 月報告七日日均死亡病例數超2500例,明顯高於(yu) 去年9月德爾塔毒株肆虐期間的峰值。近來美國七日日均死亡病例數依舊逾400例。由於(yu) 疫情趨緊,費城於(yu) 4月11日宣布恢複室內(nei) 口罩令,成為(wei) 近期首個(ge) 恢複室內(nei) 口罩令的美國大城市。

  日本教訓同樣應汲取。今年1月中旬以來,日本新增新冠死亡病例超過1萬(wan) 例,而日本新冠總死亡人數不到3萬(wan) 人。瑞典是較早采取“躺平”策略的國家,英國《自然》雜誌子刊《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通信》近期發表的一篇文章對此提出批評,認為(wei) 瑞典采取“自然”群體(ti) 免疫策略應對疫情大流行,現實情況是2020年瑞典新冠死亡率是鄰國挪威的10倍,“如果瑞典要在未來的大流行中做得更好,就必須重新建立起科學方法”。有關(guan) 統計顯示,人口約1000萬(wan) 的瑞典,新冠死亡病例超過1.8萬(wan) 例;人口約500萬(wan) 的挪威,新冠死亡病例不超過3000例。

  “躺平”政策衝(chong) 擊方方麵麵

  “如果你現在沒有被感染的朋友,說明你沒有朋友。”墨西哥傳(chuan) 染病專(zhuan) 家布倫(lun) 達·克拉布特裏在社交媒體(ti) 上的這句感言,足以反映奧密克戎毒株引發的新一波疫情在全球一些地區傳(chuan) 播之廣泛。近期一些國家抗疫“躺平”後,病例數再度激增,進一步衝(chong) 擊經濟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

  英國就正在承受“與(yu) 新冠共存”的多重“後遺症”。英國政府於(yu) 2月末宣布實施“與(yu) 新冠共存”計劃,在法律意義(yi) 上解除所有新冠限製措施。多項數據顯示,英國疫情自3月以來持續惡化,感染水平已升至曆史最高。

  以英國醫療係統為(wei) 例:鑒於(yu) 目前新冠高感染水平和醫護人員高病假率,無論在新冠病例的護理方麵,還是在清理此前兩(liang) 年積壓工作方麵,英國醫療體(ti) 係都處於(yu) 艱難運轉的狀態。英國國民保健製度官員表示,不少醫院目前床位緊張,員工因病大量缺勤。英國知名免疫學家丹尼·奧爾特曼對新華社記者說,醫院、學校和企業(ye) 發現,有十分之一的人在生病,很難正常運轉。

  英媒日前援引一項調查說,四分之一英國公司表示,新冠疫情是企業(ye) 員工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少航空公司因機場人手不足,被迫取消部分航班。英國議會(hui) 一份報告指出,勞動力短缺或將導致英國食品工業(ye) 陷入“永久性萎縮”。

  德國高級醫院醫生協會(hui) 主席米夏埃爾·韋伯也有同感:由於(yu) 疫情大流行,德國六成醫院不得不推遲預定手術,10家醫院中有6家護理人員短缺,並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對德國政府近期取消大多數新冠防疫措施提出批評。德國衛生部長卡爾·勞特巴赫最近一番言論也引發關(guan) 注。他先是表示,新冠不必強製隔離,但很快又改口稱,“新冠不是感冒”,隔離是必須。

  尤需指出的是,“躺平”政策對老人、有基礎疾病者和免疫受損人群等群體(ti) 造成更大風險。韓國數據顯示,在4月第一周的新冠重症和死亡病例中,60歲以上老人分別占85.7%和94.4%。

  此外,韓國9歲及以下兒(er) 童已有過半感染新冠病毒,部分兒(er) 童受到喪(sang) 失嗅覺等後遺症困擾。新西蘭(lan) 知名流行病學家邁克爾·貝克說,不能對未成年人感染奧密克戎毒株等閑視之,目前尚未有足夠醫學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是否會(hui) 對他們(men) 造成長期潛在傷(shang) 害。

  新冠病毒變異方向不定

  複盤新冠疫情這場百年未遇的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危機,人們(men) 曾數度樂(le) 觀認為(wei) ,疫情大流行趨於(yu) 結束,尤其是在疫苗大範圍投入使用時。但變異毒株接二連三地出現,病毒變異存在巨大不確定性。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日前直言:“我們(men) 無法預測病毒將如何進化。”

  有觀點認為(wei) ,病毒在進化過程中傳(chuan) 染性和致病性呈反向關(guan) 係,奧密克戎毒株就是這種進化選擇的結果,病毒還會(hui) 繼續朝更溫和方向演變,直至能與(yu) 人類“共存”。但專(zhuan) 家們(men) 認為(wei) ,持這種觀點的人可能過於(yu) 樂(le) 觀,是拿著生命去冒險賭博。

  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陳宇對記者說,新冠病毒本身的變異方向是隨機的。傳(chuan) 染性跟致病性在科學層麵沒有必然聯係。從(cong) 社會(hui) 層麵看,病毒致病性低,病症不明顯,提升病毒傳(chuan) 播機會(hui) ,進一步增加低免疫群體(ti) 的致命風險。

  放鬆乃至取消防疫限製措施,尤其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疫苗接種覆蓋率仍很低的情況下,其結果就是新冠病毒在人群中廣泛傳(chuan) 播,為(wei) 新變異毒株出現提供“溫床”。英國政府緊急情況科學谘詢小組認為(wei) ,大流行仍存在相當大不確定性,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較高流行性為(wei) 病毒變異提供更多機會(hui) ,人類麵臨(lin) 出現新變異毒株的更高風險,“沒有理由假設未來出現的所有變異毒株都是溫和的”。

  意大利免疫學專(zhuan) 家、帕多瓦大學病理學教授安東(dong) 妮·維奧拉指出,新冠再感染問題也不容忽視。感染德爾塔毒株後,仍有可能再次感染奧密克戎毒株。意大利高等衛生研究院的數據顯示,自2021年10月起,意大利每周新冠二次感染病例數在總數中占比逐漸提高。

  當前,人類對新冠病毒的認識仍不充分,也沒有完全研究清楚接種疫苗或感染引起的免疫力到底能持續多長時間。但很清楚的是,更多的病毒傳(chuan) 播意味著更多的死亡,大流行並未結束,還遠不到抗疫鬆懈之時。

  環顧全球,目前仍具備“發現一起、撲滅一起”條件的國家屈指可數,把新的疫情消滅於(yu) 萌芽狀態仍是這些國家的最佳選擇方案。

  “想想在2020年初,如果每個(ge) 有能力的國家都采取了‘清零’政策,世界會(hui) 怎樣。無可爭(zheng) 辯的是,全球死亡人數會(hui) 低得多,更少的人會(hui) 長期感染,經濟損失也會(hui) 減少……奧密克戎可能根本沒機會(hui) 進化出來,”英國《新科學家》周刊近日刊文感慨道,“當下一次出現大流行病時,各國政府應該牢記‘清零’策略。”

  來源:新華社

  執筆記者:彭茜

  參與(yu) 記者:李偉(wei) 、郭爽、郝亞(ya) 琳、譚晶晶、杜白羽、賀飛、張毅榮、和苗、郭磊、華義(yi) 、陳晨

  監製:張越

  編輯:周喆、李昂、黃博涵

  實習(xi) :鮑佳藝、馬如玥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