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植物園正式亮相
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ya) 奇
4月18日,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此次設立的國家植物園,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園現有條件的基礎上,經過擴容增效有機整合而成,總規劃麵積近600公頃。為(wei) 什麽(me) 要建立國家植物園?選址在北京有哪些考慮?其將發揮哪些作用?對此,記者采訪了相關(guan) 專(zhuan) 家。
遷地保護的主要基地
“這株植物是荷葉鐵線蕨,來自長江三峽地區。”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一些並不常見的植物吸引了人們(men) 的目光,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強介紹,由於(yu) 環境變化,以及作為(wei) 地方藥用植物被大量采集,荷葉鐵線蕨種群數量逐漸減少,被列為(wei)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目前其被引種移植至植物園,得到了遷地保護。
中國是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國家之一,已知的高等植物有3.7萬(wan) 餘(yu) 種,大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2021年10月12日,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領導人峰會(hui) 上,我國提出本著統籌就地保護與(yu) 遷地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啟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2021年12月28日,國務院批複同意在北京設立國家植物園。2022年4月18日,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標誌著國家植物園建設翻開了新的篇章。
中國科學院院士洪德元指出,植物園是引種馴化、遷地保護和開發利用植物多樣性的主要基地,也是科學研究、科學普及和文化休閑的重要場所。由國家批準設立的國家植物園,是代表一個(ge) 國家植物多樣性研究、保護和利用方麵的最高水平。
已收集各類植物1.5萬(wan) 餘(yu) 種
美國華盛頓國家植物園、英國倫(lun) 敦邱園……國家植物園是標誌性國家象征,在首都設立國家植物園,是世界許多國家的通行做法。
1956年,國務院批複設立北京植物園,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園林局共同管理,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發展,為(wei) 國家植物園的設立和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汪小全指出,國家植物園設在北京,整合了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園的優(you) 勢資源,具備了全國領先的科研實力和植物遷地保護水平。
目前,國家植物園已收集各類植物1.5萬(wan) 餘(yu) 種,遷地保護水杉、珙桐等珍稀瀕危植物近千種;擁有亞(ya) 洲最大的植物標本館、6個(ge) 國家花卉種質資源庫和國際海棠品種登錄權;擁有國內(nei) 頂尖的植物科學研究隊伍和平台,包括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一批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科學家,有2個(ge) 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ge)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在植物科學研究、遷地保護、科學傳(chuan) 播、園林園藝展示等方麵處於(yu) 國內(nei) 領先地位。
計劃建設28個(ge) 特色專(zhuan) 類園
據介紹,國家植物園計劃重點收集三北地區鄉(xiang) 土植物、北溫帶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區的代表植物及珍稀瀕危植物3萬(wan) 種以上,覆蓋中國植物種類80%的科、50%的屬,占世界植物種類的10%;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標本500萬(wan) 份;陸續完成植物科學研究中心、遷地保護研究中心、種質資源保藏中心、標本館二期、五洲溫室群等項目,建設28個(ge) 特色專(zhuan) 類園。
國家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副司長周誌華表示,在北京設立國家植物園,是我國植物園體(ti) 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林草局將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穩步推進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力爭(zheng) 使我國大多數的本土野生植物和全部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得到遷地保護,為(wei) 保護生物多樣性、構建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作出中國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