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之美”:民族文學、族裔文學與文明互鑒
華僑(qiao) 大學教授陳慶妃對話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大先:民族文學、族裔文學與(yu) 文明互鑒
【《中國新聞》報特約作者陳慶妃報道】劉大先老師最近贏得一個(ge) 雅號“飛鳥型學者”,這讓人很自然聯想到泰戈爾的詩句——“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對於(yu) 大先老師來說,學術研究的學科邊界看似有形,其實也是無形的,“跨”學科研究,無論是作為(wei) 問題或方法,都應視為(wei) 是一種常態。借重“作為(wei) 中國研究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可否為(wei) 華僑(qiao) 華人文學研究提供新的視野和方法是本次訪談的核心。
陳慶妃:您強調“遠道”的踐行,“千燈互照”的觀看,以及“文學共和”的包容,三者之間形成一個(ge) 跨學科學者成長的基本邏輯鏈條:至遠而致寬。從(cong) 多民族文學的僑(qiao) 易視角,您是如何從(cong) 參差變化中理解文化/文明的多樣性,以及文明互滲、互鑒的關(guan) 係?
劉大先:文化和文明是兩(liang) 個(ge) 概念。我們(men) 常常說要像保護生物多樣性一樣保護文化多樣性,因為(wei) 那些多元性質是文化生態平衡的保障,因而“存異”的特質會(hui) 被強調。“文明”則往往與(yu) “蒙昧”“野蠻”相對而言,往往與(yu) 特定的價(jia) 值觀念相掛鉤,近現代殖民主義(yi) 時代強勢文明會(hui) 生發出“文明等級論”的話語,推崇自身文明而貶低他者文明。
“文明”有種通過交往而“求同”的訴求,這也是“互滲互鑒”的基礎。在這個(ge) 基礎上,對多民族文學就可以做出更清晰的定位與(yu) 認知——是中華文明內(nei) 部的文化多樣性的一種呈現形態,其中包含了農(nong) 耕文化、遊牧文化、漁獵文化、海洋文化多種因素,正因為(wei) 它們(men) 之間彼此交流融合才形成了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而始終未曾斷裂的連續性。同時,它們(men) 也不斷吸收外來文明和新興(xing) 工業(ye) 文明乃至電子文明的成果,保持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認知中國多民族文學要有行遠道的寬闊視野,一方麵不能局限於(yu) 漢文文本,另一方麵也不能局限於(yu) 中國內(nei) 部,而要在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的格局中對其進行觀照。千燈互照、萬(wan) 象共天就是要像費孝通先生提出的那樣“美人之美”,對自我與(yu) 他者文化都有平等視之、共同發展的心胸,最終的目標落腳於(yu) 人類整體(ti) 性文明的福祉——“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天下大同”。
陳慶妃:您因為(wei) “晚熟”而非主動地進入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一個(ge) 看似冷門邊緣的學術領域,現在卻毫無疑問已經居於(yu) 當代文學批評的中心場域。在邊緣與(yu) 中心之間,您是如何思考少數民族文學批評與(yu) 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關(guan) 係的,少數民族文學批評在當代文學批評當中處於(yu) 什麽(me) 樣的位置,如果類比於(yu) 歐美尤其是美國的少數族裔文學,是否具有可比性?
劉大先:我一般不太願意用“中心”和“邊緣”這樣的二元固化結構來討論某種場域。一方麵,所謂的“中心”其實是多點的、遊弋的,這一點反觀20世紀中國曆史文化中心的不斷變化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歐洲文藝中心也有從(cong) 巴黎到紐約的轉移;另一方麵,任何一個(ge) 場域中的人都是以自我為(wei) 原點去觀察思考事物,如果一個(ge) 雲(yun) 南臨(lin) 滄的作家不是從(cong) 本地入手而以斯德哥爾摩為(wei) 旨歸進行創作,會(hui) 讓人覺得有種缺乏堅實根基的虛妄。
當然,我並非否認強勢和弱勢的存在,正如北上廣與(yu) 老少邊窮地區在文化權重上是不平衡的,北京發出的聲音會(hui) 具有更為(wei) 醒目而統攝性意味,然而如果以一種後殖民式的方式以“邊緣”對抗“中心”,並不能改變結構性的生態,頂多製造出另一個(ge) “中心”。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一個(ge) 重要意義(yi) 就在於(yu) 要拆卸所謂“中心-邊緣”結構,營造出多元共生的和諧生態。
毋庸諱言,少數民族文學批評在當代文學批評中確實處於(yu) 弱勢位置,這並非研究和批評對象的問題,而是研究者和批評者的問題,同時有著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學術話語的板結化所造成的後果。在整體(ti) 性的學術話語中,主流文學研究與(yu) 批評所型塑的價(jia) 值觀念、美學標準和認知範式具有強烈的示範性和引領性,並在生產(chan) 與(yu) 傳(chuan) 播領域占有廣泛資源,這必然擠壓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空間。
歐洲或者美國的少數族裔文學批評長期以來基本上是“死(古典的、過去的)-老(資深的、權威的)-白(盎格魯薩克遜文化的)-男(男性中心的)”文學占據統治地位,少數族裔和女性文學批評隻是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才陸續進入到文學批評的話語場。“少數民族文學”與(yu) “少數族裔文學”這一點上有相似之處,但兩(liang) 者在性質上是不同的。
陳慶妃:不少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學者,如單德興(xing) 、尹曉煌等都從(cong) 少數族裔的表達與(yu) 書(shu) 寫(xie) 權利出發,提出“重建美國文學史”這樣的命題。如果以少數民族文學史書(shu) 寫(xie) 為(wei) 方法,從(cong) “重寫(xie) 中國文學史”的角度出發,您會(hui) 提供哪些可行性建言呢?
劉大先:文學史作為(wei) 一種特殊的知識門類,與(yu) 國家話語的表達有著緊密的關(guan) 聯,“重寫(xie) 中國文學史”實際上即是“重述中國文化”。
少數民族文學史的寫(xie) 作始於(yu) 1950年代中後期,早期側(ce) 重族別文學史和文學概況,到80年代之後逐漸強調綜合性、比較性和整體(ti) 性,及至21世紀初的“中華文學通史”逐漸形成了以“多元一體(ti) ”為(wei) 指導理念的表述。以少數民族作為(wei) 方法,我想中國文學史應當突出的是中華各民族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生關(guan) 係,就是我所說的“自他不二,相依共進”。
從(cong) 可操作性的層麵而言,就是要打通口頭文學、書(shu) 麵文學以及新興(xing) 的電子文學的界別,溝通精英與(yu) 大眾(zhong) 、官方與(yu) 民間、個(ge) 人創作與(yu) 群體(ti) 生產(chan) 的區隔,聯結農(nong) 耕、遊牧、漁獵、工商等不同文學表達題材與(yu) 類型,突破此前文學史以時代背景、具體(ti) 作家作品述介、文學流派與(yu) 思潮、文體(ti) 與(yu) 地域區分的各類模式,而敘述一種文學發展演變的生態變遷,突出多民族、多語種、多美學之間的彼此互動、轉化與(yu) 生成。
陳慶妃:從(cong) 學院教育體(ti) 製入手,將華裔美國文學經典化,進而改變華裔文學/文化的處境固然是一種路徑,但畢竟是小眾(zhong) 的,影響所及有限,反觀歐美大眾(zhong) 文化中的華人形象,似乎更具有彌散性的影響,甚至形成刻板印象。華僑(qiao) 華人在歐美大眾(zhong) 文化中的形象相當程度上可以反映中國人、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境遇,您能否介紹近代以來歐美大眾(zhong) 文化所呈現的華人形象,以及目前的新變?
劉大先:華人形象在歐美大眾(zhong) 文化中的表述與(yu) 特定的曆史境遇、地緣政治和話語權力有著微妙的關(guan) 聯,折射出特定時代與(yu) 社會(hui) 中一般民眾(zhong) 的心理與(yu) 情感。從(cong) “邪惡的傅滿洲”的恐懼與(yu) 厭惡,到“模仿警員陳查理”的喜愛與(yu) 接納,以及華裔對“沉默的甘加丁”的不滿與(yu) 反抗,顯示出20世紀以來歐美文化及華裔自身的態度與(yu) 認同轉型。
21世紀之後尤其是晚近十餘(yu) 年,伴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以及華裔在歐美內(nei) 部的文化權重提升,華人形象逐漸脫離了早先的刻板印象而趨於(yu) 日常化,無論是華人形象的正麵表達,還是趨向於(yu) 寫(xie) 實的表述都越來越多。華裔和中國大眾(zhong) 對於(yu) 歐美大眾(zhong) 文化中的華人形象也愈加具有認知自覺和文化自信,不再完全屈從(cong) 於(yu) 異域想象和刻板印象的陳舊語法,並勇於(yu) 去表達和抗爭(zheng) 。
陳慶妃:您曾以西方理論觀照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發現少數民族文學批評話語係統的“遲到”與(yu) “滯後”,然而基於(yu) 本土曆史與(yu) 現實之上的中國少數民族理論如何重建,西方移民國家中的少數族裔理論與(yu) 中國國內(nei) 原生型少數民族“多元一體(ti) ”理論有何區別,西方少數族裔文學批評理論之於(yu) 華僑(qiao) 華人文學研究有何意義(yi) ,您可否精要分析?
劉大先:最簡略地說,西方少數族裔理論聚焦的是種族主義(yi) 、身份認同和承認的政治,中國的多元一體(ti) 理論則注目於(yu) 曆史進程中的共有、共享、共生的傳(chuan) 統,這個(ge) 傳(chuan) 統融合了“大一統”和因地製宜的古典政治理念、近現代以來的革命與(yu) 移風易俗、改革開放以後傳(chuan) 入的多元文化主義(yi) 等,而在政治權力層麵則已經解決(jue) 了最根本的平等問題。
說到少數族裔文學批評對於(yu) 華人華僑(qiao) 文學研究的意義(yi) ,中國學者首先須明白,西方少數族裔理論是基於(yu) 自身對象所產(chan) 生的話語,是其學術話語內(nei) 部的產(chan) 物,固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yi) ,比如對於(yu) 曾經一度被遮蔽的少數群體(ti) 文化、非官方語言文學遺產(chan) 的彰顯等,但不能機械挪用。這就是所謂“主位”與(yu) “客位”的問題,也即一個(ge) 研究者一定是基於(yu) 某種價(jia) 值立場和觀察位置對其研究對象進行考察。
對於(yu) 中國學者而言,華人華僑(qiao) 文學實際上存在著複雜的維度:既有移民文學即域外少數族裔文學,也有留學生、居留者的離散文學和旅行文學等,在文化認同和政治身份之間也存在著差異,需要具體(ti) 分析、區別對待,這跟研究國內(nei) 的少數民族文學不一樣。
【個(ge) 人簡介】
劉大先,安徽六安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教授,《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hui) 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hui) 副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青年理事。著有《從(cong) 後文學到新人文》《現代中國與(yu) 少數民族文學》《八旗心象》等。
陳慶妃,福建鬆溪人,文學博士,華僑(qiao) 大學文學院、海外華人文學暨台港文學研究中心教授,“海外華人文學理論與(yu) 批評”方向碩士生導師,中國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會(hui) 理事,泉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監事長。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華僑(qiao) 華人文學、香港文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