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走向世界,共築美好未來
光明日報記者 柴如瑾 光明日報通訊員 郭曉蕾
4月20日,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ge) 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ge) 節氣。相傳(chuan) 在這一天,“中華文字始祖”倉(cang) 頡作書(shu) 而“天雨粟,鬼夜哭”。為(wei) 了紀念倉(cang) 頡造字的貢獻,聯合國新聞部(現全球傳(chuan) 播部)於(yu) 2010年宣布將每年的4月20日定為(wei) “聯合國中文日”。
今年是第13個(ge) 聯合國中文日。100多個(ge) 國家的300餘(yu) 家駐外使領館、中文教育機構、中方院校、企業(ye) 等,將通過舉(ju) 辦交流論壇、文化展示、知識講座、藝術鑒賞、詩歌誦讀、歌曲演唱等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推動中文的國際應用,彰顯與(yu) 傳(chuan) 播中文和中華文化的魅力。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文的“朋友圈”持續擴大,中文已經成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亮麗(li) 名片,成為(wei) 全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文化窗口。
1.中文日從(cong) 何來
近年來,聯合國中文日已經不僅(jin) 僅(jin) 是聯合國及其相關(guan) 機構的內(nei) 部節日,還有很多國家的中文教育機構和中文學習(xi) 者、愛好者自發組織多樣的慶祝活動,形成了事實上的“國際中文日”。
聯合國除設中文日之外,六種官方語言分別都有自己的“聯合國語文日”:12月18日阿拉伯文日,4月23日英文日,3月20日法文日,6月6日俄文日,4月23日西班牙文日。設立聯合國語文日的初衷,既在於(yu) 慶祝和紀念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也是為(wei) 了促進六種語言在聯合國的平等使用。
自從(cong) 2010年“聯合國語文日”推出後,各母語國乘勢而上,不斷擴大活動範圍,豐(feng) 富紀念內(nei) 容,逐步將聯合國的語言日拓展為(wei) 世界性的語言日。2020年起,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在借鑒“國際法語日”“世界俄語日”等語言日做法的基礎上,以“聯合國中文日”為(wei) 契機,聯合“中文聯盟”攜手全球中文愛好者開展“國際中文日”慶祝活動。
2021年1月25日,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和西班牙政府正式通報,中文正式成為(wei)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官方語言。這使UNWTO作為(wei) 聯合國專(zhuan) 門機構的完整性和權威性得到提升,也使中文在國際組織的地位和使用比例得以提高。
同樣是在2021年,國際航空運輸協會(hui) (IATA)自1945年創立以來,首次修訂國際航協章程的語言條款,在原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的基礎上,唯一增加中文作為(wei) 官方語言。
自1973年12月第28屆聯合國大會(hui) 把中文列為(wei) 大會(hui) 和安理會(hui) 的工作語言文字之後,中文作為(wei) 聯合國主要機關(guan) 和下屬專(zhuan) 門機構官方語言與(yu) 工作語言的法定地位逐步確定。截至目前,中文已成為(wei) 聯合國大會(hui) 和安全理事會(hui) 、國際糧農(nong) 組織、國際民航組織、國際電信聯盟、世衛組織、世界旅遊組織、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的官方語言和工作語言。中文在國際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國際影響力不斷攀升。
2.中文有多熱
“因為(wei) 學習(xi) 了中文這門語言,我也可以閱讀古人讀過的書(shu) ,穿越時空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像我們(men) 這種會(hui) 中文的人才能夠感受到這種浪漫和神奇。”16歲的甜甜來自加拿大,在獲得第十三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總冠軍(jun) 後,她坦言自己有了一種“使命感”,要向更多人分享中國故事和中國文化。
“漢語橋”項目實施20餘(yu) 年來,已累計吸引來自160多個(ge) 國家的150多萬(wan) 名青少年參加。他們(men) 像甜甜一樣,構築起中國與(yu) 世界的“文化之橋、友誼之橋、心靈之橋”。
中文在全球有多熱?記者從(cong) 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獲悉,截至2021年年底,已通過中外合作方式在159個(ge) 國家設立了1500多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累計培養(yang) 各類學員1300多萬(wan) 人,在180多個(ge) 國家開展了中文教育項目;76個(ge) 國家通過頒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將中文列入國民教育體(ti) 係,4000多所大學設立了中文院係、專(zhuan) 業(ye) 、課程,7.5萬(wan) 多所主流中小學校、華文學校、培訓機構開設中文課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正在學習(xi) 中文的人數超過2500萬(wan) ,累計學習(xi) 使用人數接近2億(yi) 。
多國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ti) 係,學習(xi) 人數大幅增加,這也引起了教師資源的短缺。而學習(xi) 中文的熱潮,也讓人們(men) 對中文教育質量提出更高要求。
羅馬尼亞(ya) 布加勒斯特大學孔子學院白羅米院長表示,適合羅馬尼亞(ya) 學生學習(xi) 的本土中文教材缺乏,阻礙了當地的中文教學,“羅馬尼亞(ya) 公立學校教師編製有限,大部分學校目前還不願意招聘專(zhuan) 職的本土中文教師”。
外國人學中文還存在“漢語難學”的心理障礙。曾任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的北京語言大學副教授梁彥民指出,從(cong) 口語看,難在聲調;從(cong) 書(shu) 麵語看,難在文字,“這就要求我們(men) 講簡單漢字,有趣漢字。既要加強漢字基礎研究,用高頻字詞教學;又要通過動畫、VR等鮮活的手段介紹漢字演變”。
此外,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國際中文教育也麵臨(lin) 資金短缺、市場萎縮、數字鴻溝等困難。浙江師範大學國際文化與(yu) 教育學院院長王輝建議,麵對在線中文教學中出現的教師信息素養(yang) 欠缺、學習(xi) 者參與(yu) 度不夠、教學模式受限、教學平台不完備、教學管理困難等問題,可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增加問題應答、會(hui) 話練習(xi) 、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互動環節,促進教學設計、作業(ye) 批改、語言操練、漢字書(shu) 寫(xie) 等教學內(nei) 容更加智能化。
3.中文風景在海外
“在杜伊斯堡港,匯集了很多通過中歐班列到達德國的集裝箱。這些帶著漢字的集裝箱,也成為(wei) 我所在城市的移動風景線。”在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就讀東(dong) 亞(ya) 研究和中國經濟的海洋,用流利而標準的中文向大家介紹他所在城市裏移動的漢字。“行千裏,致廣大。千裏為(wei) ‘重’,廣大為(wei) ‘慶’,是為(wei) ‘重慶’。這寓意著‘千裏之行,始於(yu) 足下’。”海洋說。
海洋畢業(ye) 於(yu) 德國北威州埃森市伯樂(le) 高級文理中學,曾是該校中文合唱團的一員。而伯樂(le) 高級文理中學的中文合唱團堪稱中德友好關(guan) 係的縮影。自2014年成立以來,該團曾多次受邀在兩(liang) 國重要外交場合演出。習(xi) 近平主席夫人彭麗(li) 媛曾於(yu) 2014年到訪該校,並在2016年接見了來華遊學的該校師生。2021年2月,彭麗(li) 媛在觀看學校中文合唱團四名同學演唱中國歌曲《疫情過後》的視頻後,親(qin) 切致信該校師生,勉勵他們(men) 為(wei) 增進中德人民友誼作出新貢獻。“這真是一份巨大的喜悅和榮譽。”參與(yu) 演唱的學生安德烈·波爾特諾夫說,“用音樂(le) 搭建橋梁,把希望和勇氣傳(chuan) 遞給盡可能多的人,是我們(men) 通過這首歌想要表達的心願。”
今年的北京冬奧會(hui) 前夕,海洋和伯樂(le) 高級文理中學中文合唱團的朋友們(men) ,一同演唱了《一起向未來》,高聲唱出:“我們(men) 都需要愛,大家把手都牽起來。”海洋說:“這次冬奧會(hui) 反映了中國發展的新階段。‘一起向未來’意味著我們(men) 應該團結起來,共同解決(jue) 重要的問題,創造美好的未來。”
中文,既凝聚在外國學生的歌聲裏,也遍布異國他鄉(xiang) 的大街小巷。
“現在意大利處處有漢字風景。不管你想參觀景點,還是逛街購物;不管在藥房,還是在書(shu) 店,都能看到熟悉的漢字。”博洛尼亞(ya) 孔子學院學生李左,用相機記錄了從(cong) 機場到市中心一路上的中文標識。
在德國第二大城市漢堡,中文教師若斐也在上班路上發現了許多漢字。從(cong) 景點的中文標識,到沿街張貼的福字,再到店鋪招牌和廣告語……短短5公裏的騎行路程,若斐就看到了51個(ge) 漢字。“我在中國生活和學習(xi) 過四年,常常想念中國。幸好,漢堡和中國有密切的關(guan) 係,在這裏經常能看到中國的漢字,中國文化天天陪我在身邊。”
海外的漢字風景,不僅(jin) 在學校、在街道、在廣場,也在海外漢學家的研究視野中。
“北至斯德哥爾摩,南到南非,都有漢學家的身影。”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張樹華研究員這樣介紹國際漢學研究。
茱莉(Giulia Falcini)便是一位從(cong) 事中文圖書(shu) 翻譯的意大利譯者。茱莉告訴記者,意大利學中文的人越來越多,現在有很多人從(cong) 高中開始學中文。“我翻譯的書(shu) 出版後,有很多很多大學生聯係我,說決(jue) 定寫(xie) 關(guan) 於(yu) 女書(shu) 的畢業(ye) 論文。”
漢學熱也曾讓來自秘魯的柯裴驚喜。在北京大學完成“新漢學計劃”博士項目後,柯裴一度為(wei) 如何在秘魯找到一份工作發愁。然而,在秘魯天主教大學試講一門中國知識的課程後,柯裴收到的反饋遠超預期,她意識到,“中國話題在秘魯的重要性在增加,討論度也在提高”。
武漢大學政治與(yu) 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杉指出,新時代下漢學研究“契合了中國逐漸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曆史進程”,國際漢學研究正在世界範圍內(nei) 成為(wei) 一門顯學。
【寄語】
聯合國助理秘書(shu) 長徐浩良:
語言是了解文化的途徑,是增強互信的橋梁,希望世界上有更多人能通過學習(xi) 中文,對中國的文化和傳(chuan) 統有更深入的了解,從(cong) 而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理解,共築更美好的未來。
上海合作組織秘書(shu) 長張明:
中文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中文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也是上合組織兩(liang) 種工作語言之一。中文長期以來的使用,確保了聯合國、上合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有效運作,也對深化經貿投資合作、推動民間友好交往發揮了巨大作用。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秘書(shu) 長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維利:
2021年起,中文將幫助世界各地的旅遊者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和曆史。同時,中文日也將使得中國在我們(men) 的組織工作和行業(ye) 未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英國文化教育協會(hui) 中國區主任、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公使包邁岫:
語言是增進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橋梁。讓我們(men) 攜手為(wei) 更多人能學好新的語言、了解不同文化而創造機會(hui) 。
柬埔寨皇家科學院本土中文教師蘇碧娜:
中文不僅(jin) 是聯合國明文規定的六種官方語言之一,也是溝通柬中兩(liang) 國人民友誼的橋梁與(yu) 樞紐。我們(men) 為(wei) 中文在全球範圍內(nei) 的影響日漸廣泛而欣喜,更為(wei) 中文教育在柬埔寨的快速發展而高興(xing) 。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楊丹:
以中文為(wei) 媒,增進國際理解,共創美好未來。
中國作家協會(hui) 副主席麥家:
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豐(feng) 富、也是最美麗(li) 的語言之一。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正因為(wei) 有了中文這一載體(ti) 才能源遠流長和發揚光大。期待世界各地的年輕人能更多地接觸和了解中國悠久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共築美好未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