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大食物觀,讓“中國飯碗”端得更好、更健康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要樹立大食物觀”。
4月10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海南省三亞(ya) 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時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guan) 鍵。隻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如何樹立大食物觀?從(cong) 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從(cong) 發展階段看,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反映在吃飯問題上,就是更加豐(feng) 富多樣、營養(yang) 健康的食物供應。
樹立大食物觀:向“食物”要活力
“要樹立大農(nong) 業(ye) 、大食物觀念,推動糧經飼統籌、農(nong) 林牧漁結合、種養(yang) 加一體(ti) 、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
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在北京召開,首次明確提出了“大農(nong) 業(ye) 、大食物”的新觀念。
“樹立大食物觀,麵向整個(ge) 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guan) 於(yu) 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nong) 業(ye) 現代化實現全麵小康目標的若幹意見》,即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公布。文件把“樹立大食物觀”作為(wei) 了優(you) 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結構和區域布局的重要內(nei) 容。
2022年3月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hui) 議的農(nong) 業(ye) 界、社會(hui) 福利和社會(hui) 保障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hui) 時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cong) 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zhong) 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chan) 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之所以強調樹立大食物觀,既是食物選擇的趨勢、食品安全的保障所決(jue) 定的,更是我國進入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征程,食物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戰略安排。”中南大學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專(zhuan) 家李雲(yun) 才表示,樹立大食物觀關(guan) 鍵在於(yu) 行,在於(yu) 走對路,在於(yu) 因地製宜選擇適合當地的產(chan) 業(ye) ,宜漁則漁,宜菜則菜,宜果則果,宜菌則菌,宜藥則藥。不搞一刀切,不搞千篇一律。
李雲(yun) 才認為(wei) ,效益是支撐“大食物”發展的持久活力,把科技搞上去,優(you) 化構建新結構,順應和創新市場需求謀發展。產(chan) 業(ye) 發展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大食物品類繁多,一地一特、地標新品,都需要去創造自身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在宏觀上,“海、陸、空”協調發展,不斷優(you) 化完善結構;在微觀上,擇強發展,謀勢謀特謀優(you) 。
踐行大食物觀:向“副食”要食物
2017年12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指出:“現在講糧食安全,實際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men) 轉變觀念,樹立大農(nong) 業(ye) 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早在1990年4月,習(xi) 近平在福建寧德地區工作時就提出:“……過去講的糧食隻是狹隘地理解為(wei) 就是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wei) 綱的舊觀念。”
30多年來,習(xi) 近平的“大食物觀”不斷豐(feng) 富發展。
大食物觀反映了量足質高結構優(you) ,它是動態的,更是不斷優(you) 化演進的。在新時代,大食物觀的深刻內(nei) 涵體(ti) 現在多個(ge) 方麵。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原黨(dang) 組書(shu) 記陳萌山認為(wei) ,過去的食物主要是“主糧”,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逐漸轉變過去以米麵為(wei) 主食的消費習(xi) 慣,更青睞豐(feng) 富多樣的菜果茶、肉蛋奶等“副食”。因此,大食物就是要轉變食物結構,不僅(jin) 向主糧要食物,更要向“副食”要食物。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齊齊哈爾大學食品與(yu) 生物工程學院原副院長郭成宇對大力發展豆奶等大豆精深加工產(chan) 業(ye) 給予了建議。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在議案中提出要助力國民營養(yang) 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
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做好2022年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工作的意見》,即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文件要求,穩定生豬生產(chan) 長效性支持政策,穩定基礎產(chan) 能,防止生產(chan) 大起大落。加快擴大牛羊肉和奶業(ye) 生產(chan) ,推進草原畜牧業(ye) 轉型升級試點示範。穩定水產(chan) 養(yang) 殖麵積,提升漁業(ye) 發展質量。
對此,國家公眾(zhong) 營養(yang) 改善項目指導委員會(hui) 主任於(yu) 小冬表示,以大食物觀為(wei) 導向的一係列舉(ju) 措,不僅(jin) 體(ti) 現了糧油安全的重大戰略意義(yi) ,更是明確地體(ti) 現出調整國民食物結構、進一步提升國民健康水平的戰略思想,體(ti) 現出營養(yang) 與(yu) 健康的大食物科學理念。比如,我國是大豆的發源地,有五千年耕種史和飲食習(xi) 慣,需要以全麵發展大農(nong) 業(ye) 的理念發展大豆產(chan) 業(ye) 。
發展大食物觀:向“資源”要平衡
大食物觀,基礎是糧食,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指出,必須把確保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wei) 首要任務,強調“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堅決(jue) 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基本農(nong) 田‘非糧化’”“確保18億(yi) 畝(mu) 耕地實至名歸”。
過去食物的生產(chan) 來源主要是耕地,而現如今,通過設施農(nong) 業(ye) 、生物技術等手段,麵向森林海洋廣闊的動植物和微生物資源,便有了更多的獲取食物的方法和途徑。陳萌山告訴記者,樹立大食物觀,要以糧食為(wei) 基礎,促進各種食物資源協同開發;以新發展理念為(wei) 指引,加快構建可持續的食物係統。
同時,陳萌山表示,要以綠色為(wei) 前提,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在挖掘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種質資源和森林、海洋食物資源潛力的同時,必須充分評估資源環境的承載力。要以開放為(wei) 手段,放眼全球,大力拓展國際市場,構建安全穩定的食物供應鏈,形成充分利用國內(nei) 外兩(liang) 種資源、兩(liang) 個(ge) 市場的食物有效供給大格局。
他進一步解讀說,要以共享為(wei) 目標,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推動實現全民健康為(wei) 最終目標,這也是堅持發展為(wei) 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體(ti) 體(ti) 現。
“更新傳(chuan) 統的糧食觀念,樹立大食物觀,是我們(men) 麵臨(lin) 的曆史性任務。”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表示,為(wei) 完成這一曆史任務,要積極推進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結構和區域布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人民網記者 李楠楠 黃玉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