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昆曲“活”在當代
作者:劉海紅
作為(wei) 傳(chuan) 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昆曲是中國傳(chuan) 統戲曲藝術中的珍品,更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隨著近年來從(cong) 國家到地方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視,中國戲曲正成為(wei) 獨特的文化符號走向全世界。
事實上,昆曲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隨著中國近代社會(hui) 動蕩、戰事頻繁,昆曲發展幾度迎來困境,幾近消亡。新中國成立後,昆曲才煥發了生機。1956年,改編昆劇《十五貫》進京,名動京華。同年5月,《人民日報》一篇名為(wei) 《從(cong) “一出戲救活了一個(ge) 劇種”談起》的社論引發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此後短短數年中,全國各地雨後春筍般成立了多個(ge) 專(zhuan) 業(ye) 昆劇院團,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昆劇新秀。其中,1957年成立的北方昆曲劇院及其院團下的一批昆劇表演藝術家成為(wei) 推動昆曲傳(chuan) 承發展的重要力量。進入新世紀,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2006年昆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曆史中的昆曲
昆曲發源於(yu) 元末明初江蘇昆山一帶,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昆曲最早的聲腔為(wei) 昆山腔,中國四大聲腔包括海鹽腔、餘(yu) 姚腔、昆山腔、弋陽腔。如今,昆山腔是較完整傳(chuan) 承下來的一種,具有較高的曆史、藝術和審美價(jia) 值。
一開始,昆山腔隻是流傳(chuan) 於(yu) 民間的山間小調,推動昆山腔脫穎而出的是明嘉靖時期的一位戲曲音樂(le) 家魏良輔。魏良輔以演唱民間曲調為(wei) 生,在為(wei) 生計奔波的過程中,他收集了大量南北方民間小調。與(yu) 此同時,他發現昆山腔太簡約、平直,缺少起伏感,於(yu) 是,他和當時民間的音樂(le) 家共同潛心鑽研,一種新的昆曲腔調——水磨調誕生了。
水磨調得到了快速傳(chuan) 播,民間的音樂(le) 家紛紛向魏良輔學習(xi) 演唱技巧,使這一優(you) 美的曲調很快在江浙一帶傳(chuan) 開。在水磨調的基礎上,明代戲劇家梁辰魚和民間名家共同研究、創作出中國最早的昆劇《浣紗記》,拉開了中國昆曲劇目演出的曆史序幕。明晚期,昆曲進入宮廷,成為(wei) 皇家娛樂(le) 。那時王爺府都留有自己的昆曲家班,進而在全國也形成了昆曲潮,“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收拾起”“不提防”是昆曲中兩(liang) 個(ge) 曲牌的第一句唱詞兒(er) ,由此可見當年的昆曲在全國盛行的情況。
從(cong) 水磨調誕生到後來的鼎盛時期,昆曲在200年間引領著中國戲曲舞台,湧現出包括湯顯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在內(nei) 的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劇。文人的加入使昆曲劇目的文化底蘊更加厚重、音樂(le) 和表演更為(wei) 細膩委婉。同時,昆曲的盛行為(wei) 眾(zhong) 多劇種的發展提供了養(yang) 分,戲曲發展受昆曲影響頗深,這奠定了昆曲的雅樂(le) 地位,助推其成為(wei) “百戲之師”“百戲之祖”。
分享昆曲之美
4月9日,昆曲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le) 堂分享了一堂以“大美昆曲 遇見昆曲中的愛情”為(wei) 主題的公開課,帶領200餘(yu) 位現場聽眾(zhong) 和近10萬(wan) 人次的線上觀眾(zhong) 領略了昆曲中的美好愛情。
為(wei) 了讓觀眾(zhong) 獲得直觀感受,楊鳳一請青年演員朱冰貞、翁佳慧、邵天帥、王琛為(wei) 大家表演了《牡丹亭》《百花贈劍》等劇目的節選。
楊鳳一說,說到昆曲中的愛情,不得不提湯顯祖及其4部傳(chuan) 奇的劇作《紫釵記》《邯鄲記》《牡丹亭》《南柯記》,因這4部劇作中的夢境場景,被後人稱為(wei) “臨(lin) 川四夢”。其中,《牡丹亭》在藝術上有著相當高的成就,劇中,杜麗(li) 娘為(wei) 追求理想愛情而鬥爭(zheng) 。為(wei) 了展現這種浪漫與(yu) 想象,情節中設置了夢幻和魂遊的場景,杜麗(li) 娘得以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實現對愛情的追求。“良辰美景,賞心樂(le) 事,雲(yun) 霞翠軒,朝飛暮卷。”湯顯祖借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的語句,用絢麗(li) 多彩的語言來抒寫(xie) 其中的情愫。
楊鳳一介紹,昆曲表達愛意不能用語言,隻能用身段,這依靠的是表演程式與(yu) 虛擬的結合。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人們(men) 對情感的表達相對含蓄,而昆曲中輾轉反側(ce) 的內(nei) 心糾結戲和通過古琴、詩詞等形式展現出的愛意卻是那樣恰到好處,讓人難以抗拒。
當下的昆曲
2001年,昆曲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近十幾年來,楊鳳一在傳(chuan) 承、發揚昆曲的路上越走越遠,為(wei) 推動昆曲“活”在當代作出了貢獻。如今,昆曲“放下架子”走市場,取得了豐(feng) 碩的成果。下基層,進社區、進學校、進工廠、進農(nong) 村……隻要有人看,就有人演,慢慢地,昆曲的受眾(zhong) 越來越多,漸漸有了市場,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昆曲藝術。
楊鳳一介紹,昆曲的音樂(le) 屬於(yu) 曲牌體(ti) 。民國時期一位昆曲藝術家收集到昆曲曲牌南曲4000多個(ge) 、北曲1000多個(ge) ,然而,如今依然在舞台上運用的曲牌隻有200多個(ge) 。從(cong) 舞台上運用的曲牌逐年遞減中可以看出,昆曲的傳(chuan) 承迫在眉睫。此外,昆曲的曲牌有著非常嚴(yan) 謹的格律,寫(xie) 昆曲劇本除了深厚的文學功底之外,還要懂得曲牌,所以目前昆曲劇作家較少,這是昆曲創新發展的難題。
3年前,北方昆曲劇院辦起了榮慶學堂。通過錄像、講座,榮慶學堂3年間傳(chuan) 承了將近150出傳(chuan) 統折子戲,其中包括消失多年的劇目。有繼承,才能談發展。楊鳳一說,北方昆曲劇院通過各種手段讓年輕人學習(xi) 昆曲。2009年,北方昆曲劇院在北大百年講堂搭建平台,推出4台大劇,吸引了很多年輕觀眾(zhong) 觀看。如今,在傳(chuan) 承的基礎上,北方昆曲劇院也注重昆曲的創新發展,《國風》等原創劇目正在打磨中,將以更為(wei) 新穎的麵貌出現在舞台上。
值得一提的是,被稱作“中國戲樓活化石”的正乙祠戲樓修繕後於(yu) 4月19日開門迎客,由北方昆曲劇院排演的《天官賜福》將作為(wei) 正乙祠戲樓的駐場戲,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一場既有曆史厚重感又有時代革新力的沉浸式演出。(劉海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