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險救援21小時
4月20日清晨5點30分,晨曦初露的浙江省寧波市象山港南韭山海域,一抹巨大的黑色身形在海水中自由遊弋。在經曆了21個(ge) 小時的“鯨”險救援後,一條擱淺的成年雄性抹香鯨重歸大海。上億(yi) 網友通過視頻直播看到了這個(ge) “鯨”彩故事的結局——它在水中甩動尾鰭,逐漸恢複身體(ti) 平衡,並開始呼氣噴出水柱,最後消失在海麵。
4月19日早上8點,浙象漁03200船的船老大老楊發現距離岸邊800多米的地方有一頭鯨魚,背部已露出水麵快要擱淺了。近年來,象山海域偶有誤捕或擱淺的海洋野生動物,老楊馬上撥打漁政電話求助,並試圖用漁船驅趕鯨魚往深海遊。之後,幾艘趕來的漁船一起,試圖合力將鯨魚頂回或拽回深海區,均告失敗。
經現場工作人員判定和測量,這頭鯨魚屬於(yu) 抹香鯨,長約20米,重約70噸。抹香鯨屬於(yu)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一般生活在海洋的深水區。當天上午10點07分開始退潮,抹香鯨的身體(ti) 逐漸暴露在空氣中,脫離海水浮力後,龐大的自重擠壓會(hui) 對內(nei) 髒造成傷(shang) 害,也可能導致衰竭窒息。海水退潮後,鯨魚深陷灘塗淤泥中,身上由於(yu) 缺乏水分,表皮已部分脫落。鯨魚傷(shang) 痕明顯,呼吸急促,尾部破損嚴(yan) 重。
救援人員徒步穿過灘塗,每走一步都會(hui) 深深陷入灘塗淤泥中,800米的路程,足足走了半個(ge) 多小時。用來打水的機動泵等救援裝備太重,根本沒有辦法抬進去。所有的救援人員隻能用水桶打水,再往鯨魚身上潑水,為(wei) 其保濕降溫,他們(men) 還為(wei) 鯨魚搭設了一個(ge) 圍擋蓄水。
浙江森林資源監測中心動物專(zhuan) 家周佳俊是在發現鯨魚擱淺9個(ge) 小時後趕到現場的,當時鯨魚狀態很不好,原本應該在體(ti) 內(nei) 的生殖器已經脫垂,口已張大,這些都是鯨魚瀕臨(lin) 死亡階段的表現。當天下午4點多,潮水退到了最低位,整頭抹香鯨露出水麵,以左麵朝上的姿勢側(ce) 陷在泥塗上。雖然中止救援,但為(wei) 抹香鯨爭(zheng) 取生存時間的努力沒有停下來。大家不斷給它潑水,降低體(ti) 溫,保持體(ti) 表濕潤。在漁業(ye) 專(zhuan) 家提醒下,還特別小心地避開抹香鯨鼻孔、眼睛等敏感部位。寧波海洋世界的獸(shou) 醫王致遠給抹香鯨進行輸液抗炎。所有人都在等待第二次營救的時刻:下一次漲潮時。
通過現場環境、鯨魚狀態等因素的綜合研判,大家都傾(qing) 向采用拖曳的方案:在鯨魚尾巴上打上固定繩索,利用船動力把鯨魚慢慢拖曳回深海。晚上9點多,7艘救援船隻到位,潮水也漲了起來,人們(men) 開始又一次救援。
參與(yu) 救援的好幾個(ge) 人,事後都向媒體(ti) 描述,他們(men) 感覺到鯨魚真的可能有理解人類的智商——因為(wei) 在最艱難的灘塗拖曳過程中,抹香鯨非常配合,一動不動,進入海水區域、救援船停下後,它才開始在水中甩動尾鰭。救援船上消防員駱承甚至覺得,鯨魚對船上的人們(men) 做出了翹起腦袋的回應。
象山近岸存在船隻繁忙的航路,當地漁政部門建議到20海裏的外海區進行放生。在7艘救援船隻的護送下,鯨魚終於(yu) 離開了可能再次困住它的淺海區域,回到屬於(yu) 它的“領地”。
大型鯨類擱淺救助難,這在世界上早有共識。它龐大的身軀難以有效移動,甚至貿然接近,都可能對人造成危險。人類有記錄的大型鯨類擱淺救援裏,這樣成功的案例也是極其罕見的。“鯨”心動魄的救援背後,是當地政府和民眾(zhong) 不遺餘(yu) 力的努力。
新華社以英、日、法等9種外文向世界播發,被法新社等各國媒體(ti) 廣泛轉載。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在Twitter社交平台上推出相關(guan) 帖文。
“這次救援創下了我們(men) 有史以來最高紀錄,單條視頻達到2.1億(yi) 次閱讀,相關(guan) 視頻總閱讀量超過5億(yi) 次。”全程直播救援工作的美麗(li) 浙江短視頻賬號負責人介紹,這個(ge) 浙江本地的短視頻賬號以“專(zhuan) 注浙江正能量”為(wei) 定位,救援抹香鯨的相關(guan) 視頻帶來增粉40萬(wan) 。
在各視頻平台留言的粉絲(si) 中,許多人表明自己身在上海。專(zhuan) 欄作家宋金波發表評論說:人類與(yu) 其他動物的命運孰輕孰重,從(cong) 來不是一個(ge) 簡單的優(you) 先級別排序題——對於(yu) 生命本身的關(guan) 注,即使在最為(wei) 困難的時候也不應該黯淡,哪怕是發生在不相及的遠方。正因為(wei) 有共情能力,人類與(yu) 人類個(ge) 體(ti) 之間的理解和團結才變得更有可能,人類才有充足的底氣去應對病毒的威脅和挑戰。甚至可以說,對於(yu) 一些處於(yu) 隔離狀態的民眾(zhong) ,這種網上的“參與(yu) 救援”,無疑還有寶貴的心理療愈作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類在疫情時期對鯨魚的關(guan) 注,尤顯可貴。
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類自己。北緯30度海岸線上的浙江小城象山,用堪稱“鯨”彩的故事,展示了小城大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雨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