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交叉融合視野下的經學研究
作者:張 濤(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國古老的經學,目前在正式學科建製之外,此種現象已經存在了一個(ge) 多世紀,而且有可能會(hui) 延續更長的時間。身處其中的經學研究者在飽受煎熬的同時,也不得不適應伴隨這一窘境而來的研究方法上的改變,並有責任直麵這種改變所帶來的成功或失敗。
經學在傳(chuan) 統中國的地位本如《四庫全書(shu) 總目·經部總序》所言——“經稟聖裁,垂型萬(wan) 世”,曆代學者“無所容其讚述”,論次詁經之說而已。盡管如此,秦漢直至明清的經學研究方法與(yu) 特色絕非一成不變,經學家通過詮釋賦予經文以時代及個(ge) 人特色,《四庫全書(shu) 總目》即承認“自漢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學凡六變”。透過現代人的後設視角觀察,二千年中有此六變,不過如同杜牧那個(ge) 著名的比喻一樣,是“丸之走盤,橫斜圓直……不能出於(yu) 盤也”,但任何一次學風轉變對彼時彼地的影響都不可小覷。隻是近代中國不幸遭遇西學東(dong) 漸甚至東(dong) 侵、東(dong) 占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傳(chuan) 統學術呈現完全解體(ti) 的頹勢,經學的衰落已非方法的改變所能概括。20世紀學科設置完全西方化,而且是近代西方化,不但經學在新的學科體(ti) 係中無處安放,而且由清儒張之洞總結並提倡的從(cong) 小學入經學、再入史學理學乃至詞章經濟而期以遠大成就的為(wei) 學次第,最終成為(wei) 了傳(chuan) 統學術方法的挽歌,在後起研究模式下應者寥寥。
其實,現代人文學科在方法上同傳(chuan) 統學術之間存在疏離與(yu) 張力,是所有的人文學者在跨入現代門檻之後都麵臨(lin) 的問題,不獨中國為(wei) 然,即便在英美等現代性的起源地,古典人文研究也會(hui) 有此困擾。英國牛津、劍橋等大學自16世紀以來所確立的古典語言與(yu) 人文教育傳(chuan) 統在19世紀後期日益萎縮,培養(yang) 目標的多元化使得古典人文教育讓位給了新興(xing) 起的物理、化學、經濟、法律等自然科學與(yu) 社會(hui) 科學。這是工業(ye) 革命引發的社會(hui) 需求在教育、學術領域的投射。同樣,美國內(nei) 戰前共有約兩(liang) 百所學院,大多數設置了標準的人文主義(yi) 課程,包括古代語言、數學及少量科學課程,旨在以此類通識課程來塑造人格;但1865年後的美國社會(hui) 現實逐步改變了高等教育領域的學校建製與(yu) 課程設置,大量的新知識湧入了大學課堂,保留在現代大學中的古典人文課程在各方麵也與(yu) 早先有了很大不同。
雖然傳(chuan) 統的經學研究沒有能夠躋身中國20世紀的學科建製之列,但是,一方麵仍有少量繼承傳(chuan) 統研究方法的學人在新的高等教育、科研體(ti) 製中謀得一席之地,講學傳(chuan) 道;另一方麵,使用新的模式、方法來研究經典文獻,這種努力並非沒有學人嚐試過。因此,這一時段的經學仍是不絕若線。
以五經之中的禮學為(wei) 例。1931年,李安宅出版《〈儀(yi) 禮〉與(yu) 〈禮記〉之社會(hui) 學的研究》,結合並改造19世紀以來興(xing) 起的社會(hui) 學理論(尤其是人類學功能學派的學說),對《儀(yi) 禮》與(yu) 《禮記》這兩(liang) 部經典所記載的上古文化加以研究,試圖解釋中國文明的特質。此舉(ju) 被稱作是“人類學中國本土化的最早實踐”,以其迥異於(yu) 傳(chuan) 統的研究方法,也為(wei) 經學融入近代社會(hui) 科學版圖開啟了法門,後來根據《儀(yi) 禮》特別是其中《喪(sang) 服》篇來研究中國親(qin) 屬製度、人際關(guan) 係與(yu) 人倫(lun) 精神的研究模式一直延續了下來,並多有成果。倘若將之排斥在經學傳(chuan) 統之外,無疑是可惜的。
禮學因其本身的特性,在諸經之學中似乎最容易與(yu) 現代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術研究發生關(guan) 聯。考古學家李濟主張,應使用複原、實驗的方法,吸收考古學之所長,對中國古禮製、禮器進行綜合的研究。乃委托台灣大學孔德成等教授將《儀(yi) 禮》一經“各分專(zhuan) 題,運用考古學、民俗學、古器物學,參互比較文獻上材料,以及曆代學者研究之心得,詳慎考證,納為(wei) 結論,然後將每一動作,以電影寫(xie) 實的方法表達出來;使讀是書(shu) 者,觀其文而參其形,可得事半功倍之效”。1960年代,在孔先生帶領下,《儀(yi) 禮》複原實驗小組拍攝成《儀(yi) 禮·士昏禮》黑白影片,運用當時先進的電影技術,將《儀(yi) 禮》中的周代士人的婚禮儀(yi) 節,以及宮室、衣飾、器物、車馬等物質文化內(nei) 容搬上熒幕,表演示範,再現傳(chuan) 統經典所記載的士人婚禮全過程。孔先生以最傳(chuan) 統的身份,借助最先進的方法,推進了當時最尖端的研究。世紀之交,葉國良教授更采用彩色3D動畫與(yu) 影像光盤製作技術,實現《士昏禮》的再次複原,而且因為(wei) 表現形式的更新,對《儀(yi) 禮》服飾、器物顏色等考證的新研究成果得到了更好的展現,麵向大眾(zhong) 的傳(chuan) 播手段也得到了顯著提升,有助於(yu) 增強全社會(hui) 對經學、古禮乃至傳(chuan) 統文化的認識。
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自成立以來,始終致力於(yu) 為(wei) 經學學科的重建打造堅實基礎,不斷探索傳(chuan) 統文化現代轉化的可能路徑。由彭林教授領銜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儀(yi) 禮》複原與(yu) 當代日常禮儀(yi) 重建研究”,旨在秉持“《儀(yi) 禮》複原”的綜合研究路徑,通過嚴(yan) 謹的文獻研究與(yu) 經學推理,借助數據庫、多媒體(ti) 信息處理等技術,讓古老的《儀(yi) 禮》重新回歸今日的科研與(yu) 生活。
這一有關(guan) 《儀(yi) 禮》的研究工作,不僅(jin) 包括純粹的思想義(yi) 理闡釋與(yu) 倫(lun) 理探討,還涵蓋了社會(hui) 行為(wei) 的描述、評價(jia) 與(yu) 經典場景的複原重現;不僅(jin) 是針對文獻資料的文本研究,更牽涉到文物、古建、服飾、器具、音樂(le) 、體(ti) 育等諸多方麵;不僅(jin) 是曆史文化的客觀探討,在當代中國社會(hui) 還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yi) 。在研究方法上,盡力推進學科交叉與(yu) 融合,調動了涉及中國史、哲學、考古學、社會(hui) 學等多個(ge) 一級學科和藝術、教育等學科門類的多維研究視角與(yu) 多種研究方法。項目成果還以數據庫、手機軟件和多媒體(ti) 影像的形式向學術界和社會(hui) 大眾(zhong) 展示,複原影片先後在英國倫(lun) 敦中國文化中心、天津夏季世界(達沃斯)經濟論壇、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等地展播,今年秋間還遠赴瑞士參展;以複原影片為(wei) 主要素材的移動應用程序(APP)也已製作完成,可供蘋果和安卓係統下載使用。
單一科研項目的持續時間和取得的成果畢竟有限,而“《儀(yi) 禮》複原”作為(wei) 一種研究路徑,所能給予經學研究在方法上的提升卻引人深思。“《儀(yi) 禮》複原”取得了多層次的學術輻射效應,也以《儀(yi) 禮》一經為(wei) 軸心,促進了跨學科對話平台的建立,加快經學從(cong) 專(zhuan) 題研究向綜合研究的提升。既往不同領域的學者使用不同方法研究《儀(yi) 禮》等經學原典,彼此之間的學科對話並不頻繁,不同方法與(yu) 原則之間良性互動較為(wei) 缺乏。如果暫時降低自身研究的路徑依賴,放下對經學主體(ti) 性喪(sang) 失的擔憂,實踐學科交叉融合與(yu) 經學研究方法的自我革新,經學未始沒有形成新範式的可能,從(cong) 而對學術研究和現實生活產(chan) 生積極影響。
或許由此可以冀望,下一步的經學研究得以複現前輩學者有關(guan) 漢學與(yu) 人文社會(hui) 科學日漸融合的判斷:“漢學已加速度地擴散到一切專(zhuan) 門學科之中,不但人文和社會(hui) 科學的每一部門中都包涵著越來越多的漢學研究,而且在中國科技史的廣大領域中,自然科學的各部門也和漢學日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伴隨新文科建設的展開,經學研究有必要保持方法論的自覺意識與(yu) 開放心態,唯其如此,才有助於(yu) 實現經學“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遊於(yu) 藝”的全體(ti) 大用,才能夠使原本極具天下觀念的中國經學免於(yu) 在全球文明互鑒的時代淪為(wei) 區域性、僵化的人文傳(chuan) 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