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榆中麵塑藝人指尖塑非遺 癡迷古典人物傳承傳統文化
中新網蘭(lan) 州4月24日電 (魏濤 劉彥令)世家從(cong) 事麵塑技藝,且從(cong) 小受到父輩們(men) 手工藝加工的環境影響,李思瑤癡迷麵塑技藝,尤其對古典人物形象的塑造甚是見解獨到,她因此致力於(yu) 指尖塑非遺,進而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
如今,已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麵塑傳(chuan) 承人的李思瑤,在位於(yu) 黃河上遊的蘭(lan) 州市榆中縣青城古鎮擁有一間工作室。青城古鎮距今有千年曆史,作為(wei) 軍(jun) 事要塞始建於(yu) 唐,在宋仁宗年間秦州刺史狄青巡邊時加築,故名青城。和蘭(lan) 州一衣帶水的青城是古絲(si) 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也是黃土高原上稀有的魚米之鄉(xiang) 、水煙之鄉(xiang) 。
李思瑤一家三代塑造的麵塑作品在當地一帶被稱為(wei) “立體(ti) 的畫、無聲的戲”,享有很高聲譽。李思瑤的麵塑作品內(nei) 容豐(feng) 富、構思獨特、外形精美,經常活躍在近幾年的青城民俗文化節上。彼時的她會(hui) 攜帶很多麵塑作品,和遊客們(men) 一起互動,讓大家了解和學習(xi) ,傳(chuan) 承麵塑傳(chuan) 統文化。
麵塑是指以麵粉、糯米粉、甘油等為(wei) 原料製成熟麵團後,用手和各種專(zhuan) 用塑形工具,捏塑成花鳥、魚蟲、景物、器物等具體(ti) 形象的手工技藝,俗稱捏麵人。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chuan) 承和經營,早已成為(wei) 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說起自己的麵塑作品,李思瑤坦言,自家三代傳(chuan) 承,麵塑是一門古老的傳(chuan) 承藝術,雖然好多地方已經失傳(chuan) ,但她仍然非常喜歡這門民間藝術,每次坐在麵塑桌前,就感覺能夠完全靜下心來,細心做好人物的每一個(ge) 神態,衣服的每一個(ge) 褶皺,鮮花的每一個(ge) 紋理,鳥兒(er) 的每一片羽毛。
“正因為(wei) 喜歡,所以一直在堅持。”李思瑤說,以後還會(hui) 帶著麵塑作品走進學校,走進百姓家中,讓老百姓和孩子們(men) 認識麵塑,感知麵塑,把這門古老的藝術傳(chuan) 承下去。
如今,隨著文化旅遊業(ye) 快速發展,麵塑藝術品成為(wei) 當地熱銷的旅遊產(chan) 品。這些麵塑的背後包含了不同的文化內(nei) 涵和習(xi) 俗,象征著美好的祝福,承載著當地人的精神寄托。“以前,麵塑用於(yu) 祭祀儀(yi) 式中,如今正逐漸向收藏品、玩具方向發展,用途發生改變,製作內(nei) 容也在悄然變化。”李思瑤說。
近年來,像李思瑤這樣的手藝人悉心研究,對麵塑配方進行多次改良,使得成型後的作品可長久保存。或橫刀立馬、或睥睨望天,個(ge) 個(ge) 形象生動、栩栩如生……經過藝人嫻熟的技藝塑造出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逐步走入藝術殿堂,成為(wei) 深受人們(men) 喜愛的工藝美術品。(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