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君:在“主體性”“人民性”中讀懂杜甫
中新網鄭州4月25日電 題:李少君:在“主體(ti) 性”“人民性”中讀懂杜甫
作者:宋雲(yun) 慧 韓章雲(yun)
杜甫名垂青史,杜詩千古流傳(chuan) 。陸遊也曾作詩“此老至今元不死”來給予杜甫高度評價(jia) 。杜甫及其詩歌為(wei) 何能影響後世?在河南鞏義(yi) 第八屆杜甫國際詩歌周舉(ju) 辦之際,記者專(zhuan) 訪中國作家協會(hui) 《詩刊》社主編李少君,聽他闡釋如何在“主體(ti) 性”“人民性”中讀懂杜甫。
“杜甫確立了詩歌和詩人的標準。”李少君認為(wei) ,現代詩歌強調個(ge) 人性、獨特性等概念,但從(cong) 杜甫的詩歌恰恰可以看出,“主體(ti) 性”和“人民性”是能夠實現統一的,杜甫及其詩歌給現代詩人、現代詩歌帶來的啟示也正在於(yu) 此。
在李少君看來,杜甫曾經是一個(ge) “主體(ti) 性”強大的詩人,杜甫的不少詩歌中都顯現出其個(ge) 人意誌力。例如“驍騰有如此,萬(wan) 裏可橫行”“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吳越”“爾曹身與(yu) 名俱滅,不廢江河萬(wan) 古流”。杜甫自己若無這樣的意誌和激情,不可能寫(xie) 出這樣強勁的詩句。即使到晚年,這種強大的“主體(ti) 性”還會(hui) 顯露出來。
“但是最終他走向了‘人民性’。”李少君舉(ju) 例,在《茅屋為(wei) 秋風所破歌》中,杜甫抱著犧牲自我成全天下人的理想,發出“安得廣廈千萬(wan) 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呼喚。在個(ge) 人陷於(yu) 困境中時,杜甫總能推己及人,聯想到普天之下那些比自己更加困苦的人們(men) 。
李少君認為(wei) ,到達相當的境界之後,所謂主體(ti) 性,不僅(jin) 包括個(ge) 人性,也包括人民性。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儒家尤為(wei) 強調修身。在不斷提升自我修養(yang) 後,會(hui) 獲得一種更廣闊的胸懷,包含著對他人、對曆史的理解和同情。正如“會(hui) 當淩絕頂,一覽眾(zhong) 山小”,越往高處走,目之所及的事物便越多,作品中的情感和內(nei) 容也就越豐(feng) 富。
李少君解釋,在“境界”概念裏,既包含了“個(ge) 體(ti) 性”與(yu) “主體(ti) 性”問題,即個(ge) 體(ti) 的人可以通過修身養(yang) 性,不斷自我覺悟、自我提高,強化自己的主體(ti) 性;也包含了“公共性”與(yu) “人民性”的問題,即人不斷自我提升、自我超越之後,就可以到達一個(ge) 高的層次,可以體(ti) 恤悲憫他人,甚至“與(yu) 天地參”,參與(yu) 世界之創造。
回望杜甫的一生,他在遷徙奔波和流亡中得以接觸底層,與(yu) 普通百姓朝夕相處,對人民疾苦感同身受,使個(ge) 人之悲苦上升到家國天下的哀憫關(guan) 懷,最終超越了個(ge) 人小我,走向了“人民性”。以人民為(wei) 中心,杜甫成為(wei) 一位“人民詩人”。
因此,李少君也提倡現代詩人要走出自己內(nei) 心的小世界,走進現實生活的大世界,更多地投身社會(hui) 實踐,到人民中去,提高自我修養(yang) ,拓展書(shu) 寫(xie) 視野。
李少君的親(qin) 身經曆讓他對此有更深刻的體(ti) 會(hui)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一度陷入困惑和迷茫,對一向喜歡的詩歌也無法做到全身心投入。2000年前後,他調到了《天涯》雜誌,介入眾(zhong) 多重大社會(hui) 思想問題的討論,在參與(yu) 和見證無數複雜而嚴(yan) 肅的思想爭(zheng) 論之後,他的視野更為(wei) 開闊,創作靈感也時不時湧現出來。
杜甫的詩歌常讀常新,李少君感歎:“杜甫是一座文明的高峰。每次讀杜甫,都會(hui) 有新的心得體(ti) 會(hui) ,讓我感受到人生的追求和目標;每次讀杜甫,都能讓我更加超越自我、提升自我。杜甫是我們(men) 永遠學習(xi) 的典範。”
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鄉(xiang) 人,1989年畢業(ye) 於(yu) 武漢大學新聞係,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應該對春天有所表示》等十八部,曾任《天涯》雜誌主編,海南省文聯副主席,現為(wei) 中國作家協會(hui) 《詩刊》社主編。(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