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拿奢侈品當理財,真問題是什麽
【閱讀提示】奢侈品“漲”聲一片,買(mai) 包堪比理財?專(zhuan) 家:慎重
光明網評論員:據媒體(ti) 報道,近期,奢侈品牌香奈兒(er) 再次提高產(chan) 品售價(jia) ,開雲(yun) 、勞力士等奢侈品集團也陸續傳(chuan) 出漲價(jia) 的消息,路易威登在全球範圍之內(nei) 價(jia) 格漲幅為(wei) 5%~15%。而隨著奢侈品漲價(jia) “常態化”,一些消費者傾(qing) 向於(yu) “晚買(mai) 不如早買(mai) ”,還有消費者以為(wei) 奢侈品可以“保值增值”,動起了投資的念頭。
奢侈品被用來理財,顯得有些怪誕,也讓那些經過縝密計算、雕琢包裝出來的理財產(chan) 品有些難堪。原來買(mai) 所謂穩健型、指數型、成長型等等投資品,倒不如徑直去商場拿下一個(ge) 包;天花亂(luan) 墜的金融術語,還不如“今春新款”幾個(ge) 字更有誘惑。這肯定讓一些人不適應,怎麽(me) 成了這樣?
輿論中也不乏有規勸者。比如有人勸說,這都是商家的套路,不要上當;也有人勸說,並不都能保值,隻有少數幾款;奢侈品售價(jia) 高,人們(men) 還是要理性消費……
不知道這些勸說能否起作用。但有意思的是,把這些觀點和理財產(chan) 品一比照,好像也都能對應上:理財產(chan) 品也未見得就沒有套路,也未見得就都能保本,“買(mai) 漲不買(mai) 跌”的非理性情緒也很常見。想從(cong) 邏輯上徹底把奢侈品踢出理財產(chan) 品行列,未見得很容易。
類似的困惑,其實幾千年前就有。西漢的晁錯寫(xie) 過一篇《論貴粟疏》,他也很不解,“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為(wei) 什麽(me) 人人都當個(ge) 寶呢?不過晁錯也在無意中說出了某種真相:“其為(wei) 物輕微易藏,在於(yu) 把握,可以周海內(nei) 而無饑寒之患。”說白了,就是市場認可這些奢侈品,可以快速流通變現,人們(men) 持有這些通貨,就可以不愁吃穿。
市場是誠實的,人們(men) 會(hui) 自發追求價(jia) 值。在這種誠實麵前,人們(men) 堅持的一些概念和認知,往往就比較脆弱。市場認可的是價(jia) 值,而不是產(chan) 品門類裏定義(yi) 的奢侈品、消費品、投資品等等。市場狀況,是千千萬(wan) 萬(wan) 的個(ge) 體(ti) 通過自身知識,在無意識中促成的局麵,這當中經曆了複雜的推導和博弈,不是三言兩(liang) 語可以簡單總結或者推翻的。
奢侈品漲價(jia) 也好,甚至有人把它當作理財也好,都不見得是多麽(me) 嚴(yan) 肅的問題。市場總會(hui) 有價(jia) 值波動,沒有理由奢侈品就該保持恒定,市場消費更沒必要糾結動機是什麽(me) 。輿論在此刻把這個(ge) 問題挑明,大概也是發現奢侈品呈現了當前經濟指數不太一致的一麵,解構了一些經典的經濟規律,比如“價(jia) 格和銷量呈反比”。
這些,或許才是這個(ge) 現象背後的真問題。用商家套路深、消費者不理智來解讀,恐怕是不夠的。我們(men) 不能低估集體(ti) 無意識的力量,用簡單歸因去分析複雜問題。更應當思考的是,當前我們(men) 不乏消費、理財的通道,但奢侈品這一小眾(zhong) 事物卻脫穎而出,集眾(zhong) 家所長、承擔多元身份,背後反映的整體(ti) 市場現實是什麽(me) 。話題不局限在奢侈品能不能、該不該漲價(jia) 的層麵,或許才能得出一些更有價(jia) 值的結論。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