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地圖:“探城”工具+“品城”指南
作者:秦蘭(lan) 珺
“五一”小長假即將到來。無論我們(men) “宅”在家裏“雲(yun) 遊”,還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用雙腳丈量我們(men) 的城市,文化地圖都是一個(ge) 不錯的“探城”工具和“品城”指南。
100多年前,國外的城市社會(hui) 學家開始將地圖應用於(yu) 社會(hui) 空間研究。在他們(men) 看來,城市不隻是建築的排列,更意味著人的互動。要了解一個(ge) 城市,就需要繪製這個(ge) 城市不同區間、不同人群的文化地圖。人們(men) 的日常文化實踐及其地圖化呈現逐漸得到更多關(guan) 注。文化地圖不僅(jin) 要描述特定地區的物質性文化資源,包括文化設施、文化組織、文化產(chan)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等分布狀況,也要折射特定地區的非物質性文化風貌,包括文化習(xi) 俗、文化記憶、文化認同、文化價(jia) 值等大體(ti) 情況。近年來,文化地圖不僅(jin) 在社會(hui) 實踐、學術研究和政府規劃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更是在文化與(yu) 旅遊融合發展、文化遺產(chan) 活態傳(chuan) 承的發展導向下,在地理信息服務和本地生活服務的創新融合中,日益深入尋常百姓家。
立體(ti) 的信息平台
提到地圖,或許很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出的是人文景區售賣的旅遊地圖。其實,如今地圖的信息承載量,尤其是城市文化地圖承載的信息量,早已遠勝往昔。
製圖技術與(yu) 現代信息技術的緊密融合,使本來隻能容得下符號及簡單描述的印刷空間,在地理信息數據庫的支撐下,成為(wei) 更具包容性、拓展性和讀寫(xie) 性的數字空間。這就為(wei) 我們(men) 以圖像、文字、音頻、視頻、全景VR等更立體(ti) 和多元的方式存儲(chu) 、展現和更新地理標記點的信息,提供了媒介技術上的保障。
馮(feng) 驥才主編的《天津文化地圖:熱愛我求學的城市》曾隨著一些大學本科生的錄取通知書(shu) 一起送到新生手中。這套文化地圖由一本小小的口袋書(shu) 和一張地圖組成,背後支撐它的是一個(ge) 可以不斷擴容和更新的信息平台。地圖上約200個(ge) 文化點位都配有二維碼,掃一掃就能查看更多圖文信息。更重要的是,數據庫裏的圖文視頻可以不斷更新,甚至可以把同學們(men) 以這本書(shu) 為(wei) 窗口“探城”和“讀城”過程中創作的視頻和照片也添加進來。以這樣的方式,《天津文化地圖》成了“活著”的地圖,而地圖的讀者,作為(wei) 這本書(shu) 的真正主角,就成了文化地圖的共同作者。
其實,今天更多的文化地圖在開發時就包含“實體(ti) 印刷地圖+線上移動地圖”雙版本。比如,《上海紅色文化地圖》的印刷地圖表達的是與(yu) 紅色主題緊密相關(guan) 的、最核心最凝練的內(nei) 容,讀者第一時間就能獲取他們(men) 最關(guan) 心的信息;線上移動地圖則能讓用戶進一步了解紅色建築曆史沿革、紅色人物生平經曆和紅色革命故事等,獲得更豐(feng) 富的上海紅色文化知識。
文化生活的服務平台
今天,地圖還內(nei) 嵌各種各樣的出行導航和本地生活服務,滿足人們(men) 理性規劃生活和探索發現的雙重需要。在這樣的大趨勢下,文化地圖不再僅(jin) 僅(jin) 是靜態信息的呈現,而是在承載同城服務的同時,助推文化以更時尚、鮮活和親(qin) 民的方式,走入百姓生活。
比如,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即將在線上推出的“京劇文化之旅智慧地圖”,不僅(jin) 以圖文影音的多元形式展現北京市數十處京劇古戲樓、名人故居、會(hui) 館、演出場所,引導用戶在關(guan) 於(yu) 京劇的實地探訪中見證國粹的興(xing) 起與(yu) 輝煌,重溫隱藏在大街小巷的梨園佳話,還兼顧實用性,提供涵蓋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的旅遊服務內(nei) 容,並密切配合與(yu) 京劇文化相關(guan) 的騎行、體(ti) 驗、演出等同城活動。
將地圖應用與(yu) 生活服務、同城活動相結合,或許對經常從(cong) 小紅書(shu) 、抖音、大眾(zhong) 點評等平台跳轉到數字地圖應用的年輕人已不是什麽(me) 新鮮事,但在流行的“打卡曬圖”之外,我們(men) 也可以借助更具專(zhuan) 業(ye) 性和專(zhuan) 題性的文化地圖,讓城市體(ti) 驗不但有輕鬆、時尚的消費行為(wei) ,而且吸納關(guan) 注厚重、豐(feng) 富的城市文化底蘊,讓探城之旅不但是“景觀之旅”“消費之旅”,也成為(wei) “文化之旅”。
城市記憶的建構平台
很多文化地圖都會(hui) 選擇“手繪”這種更具個(ge) 體(ti) 性情和情感溫度的形式來呈現地理信息。這也意味著,文化地圖的繪製和傳(chuan) 播過程,常常也是一個(ge) 地區文化記憶和文化身份的建構過程。
在“記憶江寧”活動中,上海市江寧路街道組織當地居民繪製社區文化地圖。最終“記憶江寧”文化地圖包含了紅色記憶場所、民族工業(ye) 廠房、優(you) 秀曆史建築等5大類、30個(ge) 地標,不僅(jin) 包括雖然留存但功能業(ye) 已變化的建築,也有不少完全消失、僅(jin) 存於(yu) 居民記憶中的地標。比如,地圖在現住宅小區地界上標記了曾經的國棉四廠,還配上了一幅由當地的“老江寧”提供的上世紀70年代的廠門印象插畫。插畫中,兩(liang) 棵大樹作為(wei) “老江寧”記憶中的廠址特征,被表現得十分突出。這樣的地圖繪製無疑為(wei) 居民重訪集體(ti) 記憶、建構地方身份提供了契機。
又如百度地圖有一個(ge) 全景地圖功能,且支持在虛擬場景中打卡留言。於(yu) 是,用戶紛紛自發在一些城市文化地標進行“雲(yun) 打卡”。比如,在清華大學老校門,我們(men) 不僅(jin) 能讀到各種故地重遊的感慨,也能看到許多麵向未來的向往。這些跨越時空的打卡和交流,表達的是人們(men) 對該地點的觀感和浮想,承載的是人與(yu) 城在情感和意義(yi) 上的深刻關(guan) 聯。
在城市行走,文化地圖不僅(jin) 是我們(men) 閱讀城市的字典、體(ti) 驗城市的指南,也愈益成為(wei) 城市文化生活的載體(ti) ,並進一步建構著人們(men) 對城市的愛與(yu) 認同。
本文配圖均由本文作者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