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視角書寫黨的百年奮鬥之路
【讀書(shu) 者說】
作者:羅平漢(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共黨(dang) 史教研部主任)
為(wei) 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光明日報社開展了“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大型主題采訪活動,記者們(men) 深入黨(dang) 史上重大事件發生地、重要曆史遺址采訪,推出的係列報道產(chan) 生了廣泛社會(hui) 影響。去年底,報社將這些係列報道重新進行了編校,匯集成《奮鬥之路》(1921-2021)一書(shu) ,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為(wei) 廣大黨(dang) 員幹部繼續深入學習(xi) 黨(dang) 史,提供了一本融思想性和生動性於(yu) 一體(ti) 的優(you) 秀讀物。
光明日報社編
光明日報出版社
120個(ge) 曆史節點折射黨(dang) 的百年奮鬥光輝曆程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全部曆史,就是一部踐行為(wei) 人民謀幸福、為(wei) 民族謀複興(xing) 的初心使命奮鬥史。奮鬥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曆史的核心關(guan) 鍵詞,用《奮鬥之路》為(wei) 題來書(shu) 寫(xie)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從(cong) 成立至今的偉(wei) 大征程,可以說十分貼切。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曆史極為(wei) 厚重,如何體(ti) 現黨(dang) 的百年奮鬥之路,對黨(dang) 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會(hui) 議、重要人物進行客觀述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書(shu) 編寫(xie) 者經過反複考量,選取了120個(ge) 具有代表性的曆史節點,以點麵結合的方式,全景式反映黨(dang) 的奮鬥曆程。
在這些精心選取的曆史節點中,自然有人們(men) 耳熟能詳的黨(dang) 的一大、八一南昌起義(yi) 、秋收起義(yi) 、古田會(hui) 議、遵義(yi) 會(hui) 議、平型關(guan) 大捷、百團大戰、黨(dang) 的七大、三大戰役、開國大典、抗美援朝、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黨(dang) 的八大、“兩(liang) 彈一星”、關(guan) 於(yu) 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鄧小平南方談話、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抗擊“非典”以及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的“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一帶一路”倡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脫貧攻堅等重大曆史事件。毫無疑問,這些都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曆史畫卷中,必須濃墨重彩的內(nei) 容。難能可貴的是,本書(shu) 還選取了若幹過去一般通史性黨(dang) 史著述著墨不多的曆史事件,如“左聯”的建立及其貢獻、瓦窯堡會(hui) 議關(guan) 於(yu) “人民共和國”口號的提出、1949年渡江戰役後組織大批幹部南下、重慶白公館監獄裏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獄中八條”、解放海南島、治理淮河、北京十大建築、第一屆全國運動會(hui) 、中國特色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楓橋經驗”等,從(cong) 而豐(feng) 富和拓展了讀者對黨(dang) 的曆史的認知。
這些自然不是黨(dang) 的曆史的全部,但正是這樣一個(ge) 個(ge) 的曆史節點,從(cong) 不同視角折射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奮鬥的光輝曆程。
感人的曆史細節彰顯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使命
這些年來,對黨(dang) 的曆史進行書(shu) 寫(xie) 的著述頗豐(feng) ,有的簡略有的翔實,但總的來說,宏大敘事性的多,細節挖掘的少。由於(yu) 本書(shu) 中的文章是記者在實地采訪之後撰寫(xie) 的,因而既有曆史背景的介紹,也有對當地黨(dang) 史工作者的采訪實錄。這些黨(dang) 史工作者生長在黨(dang) 史事件發生地,長期耳濡目染,再加上專(zhuan) 門從(cong) 事地方黨(dang) 史的學習(xi) 研究,十分注重對黨(dang) 史細節的挖掘利用,由他們(men) 講述的細節不僅(jin) 豐(feng) 富了黨(dang) 史的內(nei) 容,也增強了黨(dang) 史故事本身的感染力。
例如,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guan) 東(dong) 軍(jun) 自行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汙是中國軍(jun) 隊破壞鐵路,並以此為(wei) 借口,突襲中國軍(jun) 隊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仍然頑固奉行“攘外必先安內(nei) ”的錯誤方針,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寇隨即侵占了沈陽等多座城市,並在不長的時間內(nei) 侵占了整個(ge) 東(dong) 北。與(yu) 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完全不同的是,事變的第二天,中共滿洲省委就發表《為(wei) 日本帝國主義(yi) 武裝占領滿洲宣言》,強調這一事件是日本對中國侵略政策的必然行動,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yi) 占據滿洲”“驅逐日本帝國主義(yi) 與(yu) 一切帝國主義(yi) 的海陸空軍(jun) ”等口號。這份宣言當天由黨(dang) 員和進步學生張貼散發到沈陽的大街小巷,與(yu) 日本關(guan) 東(dong) 軍(jun) 謊稱“中國軍(jun) 隊破壞南滿鐵路”的所謂第1號布告幾乎同時出現。正如書(shu) 中所言:這是世界曆史上第一篇反法西斯戰爭(zheng) 宣言,表現了共產(chan) 黨(dang) 人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家國情懷。
又如,1939年8月,蘇北鹽城海域發生大海嘯,阜寧縣沿海一帶受損嚴(yan) 重;第二年春,海嘯複來,數萬(wan) 人喪(sang) 生。1940年10月,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八路軍(jun) 第五縱隊供給部部長宋乃德被任命為(wei) 首任縣長。當時,蘇北抗日根據地開創不久,各項工作千頭萬(wan) 緒,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黨(dang) 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克服重重困難,組織軍(jun) 民修築海堤。1941年7月底新堤竣工,當年8月23日,特大海嘯再次來臨(lin) ,新堤雖屢經衝(chong) 擊卻巋然不動,沿海地區安然無恙。宋代名臣範仲淹曾在蘇北主持修築過範公堤,於(yu) 是蘇北人民將新堤譽為(wei) “宋公堤”。用本書(shu) 中的話說:“這不僅(jin) 僅(jin) 是修築一道海堤,而且是築起共產(chan) 黨(dang) 部隊、新政權同廣大人民群眾(zhong) 聯係的堅不可摧的通道。”
書(shu) 中這樣的曆史細節還有許多。這些故事發生之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麵臨(lin) 的形勢和任務雖然不同,但為(wei) 人民謀幸福、為(wei) 民族謀複興(xing) 的情懷卻始終如一。
曆史與(yu) 現實交相輝映展現百年中國滄桑巨變
黨(dang) 的一大召開的時候,在上海法租界望誌路106號(今興(xing) 業(ye) 路76號)石庫門那間民居的廳堂裏,參加一大的代表們(men) 圍坐在一起,並不顯得十分擁擠,因為(wei) 各地黨(dang) 組織派出的代表隻有12人,加上陳獨秀委派的一名代表和共產(chan) 國際的代表,總共也就15人。100年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剛成立之時,全國隻有五十多名黨(dang) 員,就算召開一次全國黨(dang) 員大會(hui) ,在代表們(men) 晚上住的博文女校的一間教室就可容納。如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已經發展到9500多萬(wan) 黨(dang) 員,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dang) 。對於(yu) 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租界已經是一個(ge) 遙遠而陌生的名詞,來到一大會(hui) 址參觀學習(xi) 的時候,如果不是紀念館的文字說明和講解員的講解,恐怕很難想到腳下這塊土地當年中國政府不能管轄。
沒有對比就難以體(ti) 現曆史的進步。與(yu) 一般的黨(dang) 史讀物不同,《奮鬥之路》一書(shu) 因為(wei) 是記者的現場采訪,每篇報道中除了記錄曆史發生地感人的黨(dang) 史故事外,還有許多當下的場景和記者的體(ti) 悟與(yu) 觀察。因此,本書(shu) 中既有故事情節,也有現實關(guan) 照;既有對曆史場景的再現,亦有對黨(dang) 史事件發生地發展現狀的描述,從(cong) 而具有強烈的立體(ti) 感。
眾(zhong) 所周知,中國革命走的是農(nong) 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之路。當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所創建的農(nong) 村革命根據地,無疑都是偏僻、貧窮之地,不論是井岡(gang) 山、贛南閩西、大別山,也不論是左右江、湘鄂西、陝北,皆是如此。因為(wei) 偏僻、交通不便,反革命的力量相對薄弱,便於(yu) 革命力量的聚集;因為(wei) 貧窮,農(nong) 民不參加革命沒有出路,便於(yu) 革命的組織動員。可以說,革命由星星之火變成燎原之勢,貧窮落後是社會(hui) 主因,而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人民搞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從(cong) 根本上改變這種貧窮落後,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經過黨(dang) 領導人民長期的不懈奮鬥,革命老區如今都擺脫了貧窮。隨著交通的發展,這些地方也不再是偏僻之地。通過閱讀本書(shu) ,不難發現:在井岡(gang) 山革命根據地腹心的茅坪村,許多人家購買(mai) 了小汽車,出山進山,想走就走;在紅都瑞金的華屋村,一邊是66棟鱗次櫛比、白牆黛瓦的客家小樓,一邊是7棟低矮破舊、留作紀念的土坯老房,新舊對比跨越時空;南梁革命根據地所在的甘肅慶陽,開通了高鐵,570個(ge) 貧困村60餘(yu) 萬(wan) 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從(cong) 本書(shu) 的字裏行間,可以真切感受到,當年人們(men) 參加革命時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yu) 向往已經成為(wei) 現實。100年來,正是因為(wei) 有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古老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