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糧食安全:提升糧食產能 築牢大國糧倉
提升糧食產(chan) 能 築牢大國糧倉(cang) (傾(qing) 聽·關(guan) 注糧食安全)
核心閱讀
黑龍江省素有“北大倉(cang) ”之稱,糧食產(chan) 量已連續12年居全國首位。探索智慧農(nong) 業(ye) 新實踐、增加大豆播種麵積、開展土地托管服務……今年,黑龍江省繼續抓好糧食生產(chan) ,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天剛蒙蒙亮,烏(wu) 蘇裏江畔的北大荒集團八五八農(nong) 場第六管理區種植戶李書(shu) 國來到地頭,查看墒情。
農(nong) 時到田間,農(nong) 事催人忙。和李書(shu) 國一樣,在黑龍江省廣袤的黑土地上,廣大種植戶迎來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好時節。
今年,黑龍江省繼續抓好糧食生產(chan) ,全省糧食作物計劃播種麵積2.185億(yi) 畝(mu) 以上,比2021年增加23.1萬(wan) 畝(mu) 以上,糧食總產(chan) 穩定在1500億(yi) 斤以上。今年,黑龍江省的糧食生產(chan) 有哪些特點?記者近日進行了采訪。
擴種大豆 優(you) 化布局
李書(shu) 國是個(ge) 種水稻的“老把式”,今年春耕對他來說卻格外新鮮。為(wei) 啥?原來,這是他由水田改種旱田的頭一年。
李書(shu) 國從(cong) 1998年開始種植水稻,近幾年卻越來越感到“不自信”。“這幾年由於(yu) 地下水超采,過去不到兩(liang) 米就能見水,如今抽水得下到六七米。”去年,由於(yu) 抽水成本高、前期投入大,580畝(mu) 水稻田,滿打滿算,李書(shu) 國的收入也沒超過10萬(wan) 元。
今年春節剛過,農(nong) 場農(nong) 業(ye) 發展部工作人員邊洪濤就找上了門。“老李,農(nong) 場今年是‘稻改豆’試點,國家號召擴種大豆,還有政策補貼,你家那塊水田屬於(yu) 寒地井灌稻區,改成旱田,你看咋樣?”
正在犯愁的李書(shu) 國來了精神頭。農(nong) 場統一投入資金進行田間改造,3月底,李書(shu) 國的580畝(mu) 水田改造完畢。購置新農(nong) 機有補貼,李書(shu) 國買(mai) 了免耕氣吸式播種機,已完成設備調試,農(nong) 場統一訂購的種子、化肥也全部到位。
“今年,黑龍江省在部分地下水超采區、寒地井灌稻區推進水改旱、稻改豆探索試點25萬(wan) 畝(mu) 。重點選擇水田產(chan) 量較低、可操作性強的地方進行改造,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區域,既保證水稻產(chan) 量穩定,又可助力大豆擴種,目前各地改造指標已落實到位。”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種植業(ye) 管理處副處長郭家勇說。
今年1月,黑龍江省發布《2022年黑龍江省擴種大豆工作方案》,要求大力實施大豆產(chan) 能提升工程,擴大大豆種植麵積、挖掘大豆單產(chan) 潛力、提升大豆品質。為(wei) 了讓農(nong) 民種糧不吃虧(kui) 、有錢賺,黑龍江省整合資金專(zhuan) 項支持,省財政統籌10億(yi) 元涉農(nong) 資金專(zhuan) 項用於(yu) 支持擴種大豆工作,繼續實施玉米、大豆差異化補貼政策,原則上大豆生產(chan) 者補貼每畝(mu) 高於(yu) 玉米生產(chan) 者補貼200元左右。
郭家勇介紹,今年黑龍江全省大豆計劃播種麵積6850萬(wan) 畝(mu) 以上,比2021年增加1000萬(wan) 畝(mu) 以上,力爭(zheng) 總產(chan) 達到170億(yi) 斤,比2021年增加26億(yi) 斤以上。通過以市場為(wei) 導向,黑龍江省積極引導農(nong) 民調整種植結構,穩定水稻種植麵積、調減玉米種植麵積、擴大大豆種植麵積,從(cong) 而達到優(you) 化種植結構的目標。
土地托管 降本增效
位於(yu) 綏化市蘭(lan) 西縣臨(lin) 江鎮的偉(wei) 河現代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幾十台農(nong) 機具依次排開,農(nong) 機手正在加緊調試,場麵很是壯觀。
“農(nong) 戶把土地托管給我們(men) ,騰出空來外出務工,我們(men) 一定種好地,不讓他們(men) 吃虧(kui) !”望著眼前連成片的“大家夥(huo) ”,合作社理事長杜忠寶充滿自信。
杜忠寶的底氣,源自合作社近年來發生的變化。過去,社裏一直靠流轉土地來實現規模經營,隨著土地價(jia) 格上升,資金壓力越來越大。2018年開始,合作社在政府的引導下,轉變發展思路,開啟了全新的為(wei) 農(nong) 服務模式——土地托管。
蘭(lan) 西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調研員王興(xing) 坤介紹,土地托管是近年興(xing) 起的一種新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社會(hui) 化服務方式,農(nong) 民與(yu) 合作社等托管服務組織簽訂合同並支付托管費用,托管服務組織開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政府履行監管責任,產(chan) 出的糧食歸農(nong) 民所有。
“省下流轉土地的錢,可以集中力量采購優(you) 質農(nong) 資。和農(nong) 戶相比,我們(men) 有條件進行規模經營,整合土地、機械等生產(chan) 要素,通過科學種田種出優(you) 質糧、賣出好價(jia) 錢,降成本、增效益,合作社和農(nong) 戶實現雙贏。”杜忠寶說。
“想要農(nong) 民放心把土地交給托管服務組織,關(guan) 鍵得看到實惠。就拿去年的玉米來說,農(nong) 民自種成本每畝(mu) 370元左右,全程托管費用每畝(mu) 330元左右,畝(mu) 均節約40元;合作社科學種植、標準化作業(ye) ,畝(mu) 均增產(chan) 100斤,增收130元。把賬算清楚了,選擇服務的人自然就多了。”王興(xing) 坤說,去年蘭(lan) 西縣全程托管麵積70.4萬(wan) 畝(mu) ,服務農(nong) 戶2.4萬(wan) 戶,今年蘭(lan) 西縣被確定為(wei) 全國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創新試點縣,托管麵積計劃達120萬(wan) 畝(mu) ,其中全程社會(hui) 化服務麵積達80萬(wan) 畝(mu) 。
“去年,黑龍江省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加快發展,家庭農(nong) 場達到6.2萬(wan) 個(g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程托管服務麵積達2042萬(wan) 畝(mu) 。到2025年,農(nong) 業(ye) 全程生產(chan) 托管服務麵積將達到6000萬(wan) 畝(mu) ,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80%。”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廳長王兆憲說。
科技賦能 智慧種田
溫暖的空氣中,水稻秧苗茁壯成長,放眼望去,宛如嫩綠色的地毯,煥發出無限生機。這是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的水稻秧苗實驗室。
“設定溫度28度,濕度20%,調節光照強度……”建三江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副主任張少波用指尖輕觸牆上的中控屏幕,10餘(yu) 種水稻秧苗將迎來新一輪實驗。
“往年開展育種實驗,一年中隻有半年時間能進行,一入冬氣溫下降,工作隻能停滯。今年年初,我們(men) 和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院士工作站合作,建成人工氣候實驗室,模擬海南的氣候條件,全年都能進行實驗。我們(men) 組合不同水稻品種優(you) 質特性,開展水稻雜交育種技術實驗,篩選出適應本地種植的優(you) 質水稻。”張少波說。
實現農(nong) 業(ye) 現代化,良種是關(guan) 鍵。近年來,黑龍江省紮實推進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guan) ,進一步挖掘良種對糧食增產(chan) 的潛力。北大荒集團通過審定農(nong) 作物新品種192個(ge) ,自主研發的優(you) 質水稻品種累計推廣麵積1000多萬(wan) 畝(mu) 。
“無人化智能育秧結束後,無人駕駛插秧機開始在田裏忙起來,智慧農(nong) 業(ye) 讓種田省時又省力!”北大荒集團七星農(nong) 場第十三管理區種植戶孫忠自豪地說,不久前,他剛給家裏新添置的插秧機安裝上了衛星導航駕駛係統。
“智能育秧是個(ge) 良好開端。今年,七星農(nong) 場將對1.5萬(wan) 畝(mu) 地進行耕、種、管、收等全生產(chan) 環節的無人作業(ye) ,節約人工成本40%以上,減少化肥施用20%以上,糧食產(chan) 量增加5%以上。”七星農(nong) 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宇說。
“我們(men) 在大田作業(ye) 中推廣應用智能農(nong) 機,以智能農(nong) 機發展引領智慧農(nong) 業(ye) 發展。到2025年,計劃完成26萬(wan) 台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的定位終端安裝,實現定位信息全覆蓋。”北大荒農(nong) 墾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王守聰介紹。
智能育種、衛星導航、農(nong) 情監測……廣袤的黑土地上,智能農(nong) 業(ye) 技術正在拓展應用,為(wei) 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目前,黑龍江省耕種管收農(nong) 業(ye) 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8%,基本實現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9%,高於(yu) 全國9個(ge) 百分點。
記者 方 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