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陳望道的婚禮

發布時間:2022-05-06 10:1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李民中

  1930年秋,浙江省東(dong) 陽市蔡宅村爆出一則新聞:農(nong) 曆九月十六日,曾留學日本、現已隱居鄉(xiang) 裏的士紳蔡濟川先生要嫁女兒(er) 了。女兒(er) 蔡慕暉是金陵女子大學畢業(ye) 生,女婿是著名學者、《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首譯者、義(yi) 烏(wu) 人陳望道。他們(men) 要在樂(le) 順堂舉(ju) 行新式婚禮。

  蔡慕暉出生於(yu) 一個(ge) 有名望的士紳家庭,從(cong) 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1906年進永寧完全小學讀書(shu) ,成為(wei) 全校唯一的女學生。1912年,她以優(you) 異成績考入杭州甲種女子職業(ye) 專(zhuan) 科學校,後在其附小教書(shu) 。1920年到上海大同大學英文專(zhuan) 修科學習(xi) 。有一次,學校請陳望道前來講課,蔡慕暉坐在最前排位置,認真聆聽做著記錄。她為(wei) 陳先生的淵博學識和風趣談吐所折服,下課後就勇敢地請陳先生在筆記本上簽了名。

  陳望道是義(yi) 烏(wu) 人,早年就讀於(yu) 金華中學,1915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9年5月回國後任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國文教員。1920年,他在故鄉(xiang) 義(yi) 烏(wu) 分水塘村翻譯了《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第一個(ge) 中文全譯本,於(yu) 當年8月出版。後又翻譯和介紹了《空想的和科學的社會(hui) 主義(yi) 》等書(shu) ,參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青年團的籌建工作,編輯《新青年》雜誌,經常到各大學講課。

  陳望道得知眼前的這名學生是東(dong) 陽人時,就用方言與(yu) 她親(qin) 切交談。從(cong) 此兩(liang) 人漸生愛慕之情,交往頻繁,誌趣相投。這年年底,蔡慕暉到杭州女子青年協會(hui) 工作,後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學文理學院,受聘擔任全國女子青年協會(hui) 編輯部編輯。其間,她經常向陳望道約稿。陳望道雖然忙於(yu) 翻譯馬克思著作,但還是抽時間撰寫(xie) 支持婦女解放運動的文稿。漸漸地,兩(liang) 顆心緊緊地靠攏,走到一起。

  在結婚之前,陳望道和蔡慕暉先在上海的報紙上刊登了一則自由結婚的啟事。他們(men) 一反結婚必須女方到男方的習(xi) 俗,提出改革傳(chuan) 統婚禮,希望到女方老家舉(ju) 辦文明婚禮儀(yi) 式,借此機會(hui) 到農(nong) 村傳(chuan) 播文明種子,傳(chuan) 遞時代新風尚。

  他們(men) 的文明婚禮,形式別具一格,轟動一時。這對當時的封建婚姻製度和傳(chuan) 統習(xi) 俗是一種挑戰。

  蔡濟川是蔡宅永寧完全小學的首席校董,和小學校長卜文先生是留日同學,相交莫逆。卜文校長被邀請為(wei) 陳望道、蔡慕暉的證婚人。

  這一天,蔡宅村民居樂(le) 順堂內(nei) 喜氣洋洋,熱鬧非凡,鄉(xiang) 村的人們(men) 還未聽到過“文明結婚”這一新詞語,就像趕集一樣從(cong) 四麵八方趕來看熱鬧。

  樂(le) 順堂正廳中央懸掛著孫中山先生遺像,匾額上掛著紅花綢帶,還貼著大紅喜字和“金龍彩鳳成佳偶,明珠碧玉結良緣”的對聯。案上放著紅燭、鮮花和兩(liang) 張彩色花紋的結婚證書(shu) 。在風琴的伴奏下,幾位學生唱著《春天的快樂(le) 》。結婚儀(yi) 式開始,新郞西裝革履,風度翩翩。新娘戴著眼鏡,披著紗巾,在伴娘的簇擁下姍姍走進堂屋。新郎新娘手挽著手,不跪不拜,隻向長輩和證婚人致鞠躬禮。證婚人向大家介紹了新郎和新娘相識相愛的戀愛過程,祝願新郎新娘白頭偕老,永浴愛河。爾後,孩子們(men) 向新郎新娘獻花。婚禮全程不到一個(ge) 小時,簡單、文明又浪漫,既沒放鞭炮,也不辦酒宴。他倆(lia) 的這一舉(ju) 動開東(dong) 陽文明婚禮之先河,在當時堪稱“驚世駭俗”。這一年,陳望道40歲,蔡慕暉30歲。

  婚禮儀(yi) 式結束後,陳望道、蔡慕暉和她的父母親(qin) 及兄弟姐妹,在張掛著大紅燈籠的廳堂裏,合影“全家福”。婚禮後,他們(men) 贈送一架從(cong) 上海運來的風琴給永寧小學以作留念。這在當時的鄉(xiang) 村小學是一筆難得的厚禮。這架風琴至今猶存。

  近年人們(men) 在當地村民家中找到了一張陳望道結婚時的請柬。這請柬係粉紅色,四周波浪形,凸出一圈牡丹花,高16厘米,寬12厘米,紙質是民國時期的照相紙。請柬中文字為(wei) 大紅色,非手工書(shu) 寫(xie) ,上書(shu) “謹定於(yu) 十九年九月十六號在浙江東(dong) 陽蔡宅樂(le) 順堂為(wei) 小女慕暉與(yu) 陳望道先生組織新家庭紀念招待,親(qin) 朋敬候”等字樣。據專(zhuan) 業(ye) 人士考證,如此精美的請柬,在當時東(dong) 陽不可能製作,應為(wei) 滬杭等地定製而成。

  婚禮之後,陳望道和蔡慕暉再折回義(yi) 烏(wu) 縣城。義(yi) 烏(wu) 縣立初級中學校長邀請陳望道作演講。9月21日,陳望道作了題為(wei) “東(dong) 義(yi) 兩(liang) 縣風俗的批評”的講演。蔡慕暉繼續在中華藝術大學教書(shu) ,後到上海進德女子中學教書(shu) ,並在陳望道的幫助下,編輯《微音》月刊。陳望道繼續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創辦《太白》半月刊,寫(xie) 作《修辭學發凡》等書(shu)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先後在上海、重慶等地開展革命鬥爭(zheng) 。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