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匠心營建 詩意棲居(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解讀國風國潮)

發布時間:2022-05-06 10:19:00來源: 光明網

  中國當代建築——

  匠心營建 詩意棲居(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解讀國風國潮)

  周 榕  

  核心閱讀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現代建築在解決(jue) 功能問題的同時,也應接續中華文化根脈,給人們(men) 以親(qin) 切的文化認同感和精神歸屬感。這是擺在中國建築界麵前的重要課題。

  在建築形式創新迭代的過程中,需要處理建築與(yu) 地域特征、文化傳(chuan) 統的關(guan) 係。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堅定文化自信、再造“華夏意匠”,已成為(wei) 越來越多當代中國建築師自覺肩負起的曆史使命。

  位於(yu)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的東(dong) 梓關(guan) 村農(nong) 民新居,如今已是知名的旅遊打卡地。幾年前,出於(yu) 保護古民居、古村落和改善居住環境的考慮,當地政府對富春江沿岸回遷房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建築師孟凡浩設計的這組民居聚落甫一亮相,就因其白牆黛瓦、錯落有致的風貌酷似畫家吳冠中筆下的水墨江南而“刷屏”。東(dong) 梓關(guan) 村也因這片“最美回遷房”一躍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掀起了當地鄉(xiang) 村文化旅遊熱。

  東(dong) 梓關(guan) 建築群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是因為(wei) 它契合了人們(men) 心底對中國式詩意棲居的憧憬與(yu) 想象。的確,中國人千百年來營宅造園,重視的不隻是可供容身的物質環境,更是賴以安心的意義(yi) 空間。世易時移,傳(chuan) 統建築形式已很難適配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現代建築在解決(jue) 功能問題的同時,也應接續中華文化根脈,給人們(men) 以親(qin) 切的文化認同感和精神歸屬感。這是擺在中國建築界麵前的重要課題。

  東(dong) 梓關(guan) 村並非個(ge) 例。在當下的城鄉(xiang) 建設中,重視傳(chuan) 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漸成潮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當代中國建築既不能食古不化,簡單套用中國傳(chuan) 統建築設計風格;也不能流於(yu) 形式,膚淺拚貼符號;更不能閉門造車,遠離當下普通中國人的真實生活。近年來,國內(nei) 建築領域湧現出一批形式現代又具有鮮明中國氣派的優(you) 秀作品,在不同維度上對建築設計的文化表達進行創新探索。

  打通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交融空間

  40年前,建築學界的經典之作——李允鉌《華夏意匠》一書(shu) 極富洞察力地論證了中國傳(chuan) 統建築是與(yu) 西方建築完全不同的獨特文化載體(ti) 。“華夏意匠”,代表著能讓中國人產(chan) 生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有意義(yi) 的建築形式係統”。而當代中國的文化風貌、價(jia) 值理念和審美追求,已遠遠超出了傳(chuan) 統建築形式的承載能力,因此需要建築形式的創新迭代,需要建築師在汲取傳(chuan) 統養(yang) 分和植根腳下土地的過程中,不斷豐(feng) 富建築的形式語言,打通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交融空間。

  建築師王澍從(cong) 對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法、繪畫和江南園林、民居的研究中汲取思想養(yang) 分、開掘設計資源,摸索出一條兼具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意蘊與(yu) 現代空間表現力的獨創性建築路徑。在其代表作寧波博物館設計中,他將中國傳(chuan) 統造園術中的營山之法,運用於(yu) 建築的體(ti) 量切削和內(nei) 部空間的關(guan) 係塑造,還將源自浙江民居的“瓦爿牆”技術應用在建築的立麵表現上,把采自當地老屋拆遷後的廢舊磚瓦,拚貼在清水混凝土外牆表麵,形成富有曆史滄桑感的“時間肌理”。這樣一座既現代又透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博物館建築,成為(wei) 當地文化地標。

  在建築形式創新迭代的過程中,需要處理建築與(yu) 地域特征、文化傳(chuan) 統的關(guan) 係。畢竟,一個(ge) 社區、一座城市的文化氣質與(yu) 精神認同,浸透並彰顯於(yu) 其所營造的物質環境之中。用建築反映城市精神,增強文化認同,激發精神凝聚力,成為(wei) 當代建築師的努力方向。

  2020年落成的景德鎮禦窯博物館,就用建築來展現和提振城市精神。建築師朱錇通過對景德鎮曆史文化的梳理,提取出對當地人具有特殊情感價(jia) 值的瓷窯和窯磚,並以此作為(wei) 設計主線。他從(cong) 當地特有的手工不規則“攣窯”(砌窯和補窯)技術中擷取靈感,將大小不一、錯雜並置的拱筒組合成生動空間。在建築的內(nei) 外表麵,建築師將從(cong) 當地廢棄窯址收集來的、布滿“窯汗”釉化肌理的舊窯磚與(yu) 新麵磚混合貼砌,形成令人過目難忘的環境底紋。這座博物館有力提煉出景德鎮的曆史和文化,成為(wei) 當地特色人文空間,人們(men) 在此流連忘返,感受代代傳(chuan) 承的勞動智慧和工匠精神。

  創新“中國意境”的表達形式

  意境,是中國文化特有的超越環境本體(ti) 的境界營造。意境既包含物質性的“實境”,又延展至精神性、情感性和文化性的“虛境”,對意境的推崇令中國傳(chuan) 統空間造物常常具有超然象外的雋永意蘊。天人合一、與(yu) 古為(wei) 新、虛實相生等意境營造,在許多中國現代建築中有著不同程度的體(ti) 現。在與(yu) 國際建築界的同台競技中,當代中國建築師不斷深化對意境的認識,更加主動地探索“造境”的現代手段,使中國建築的意境之美通過豐(feng) 富多樣的形式得以賡續。

  在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建築師王輝圍繞五龍廟這座唐代文物遺存,通過簡潔的牆體(ti) 及景觀處理,打造出一座現代感十足的白砂庭院。在純淨的周邊環境烘托下,五龍廟如同一件被精心安放在露天博物館中的展品,現代景觀與(yu) 千年文物建築之間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在“又見五台山劇場”設計中,建築師朱小地用一條730米長蜿蜒展開的“之”字形往複牆體(ti) ,構築起進入劇場前七折七疊的前導空間。牆體(ti) 表麵由石材、玻璃和不鏽鋼等不同反射率的材料交織成不斷起伏的圖案,如山如浪,綿延不絕,曆史的深邃感油然而生。

  對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進行全新的文化再闡釋,也推動建築師創新表現“中國意境”。建築師李曉東(dong) 設計的籬苑書(shu) 屋,用未經雕琢的原木枝條覆蓋建築的玻璃表麵,外部隱逸於(yu) 山水之間,內(nei) 部則光影斑駁,令人恍如置身密林深處;建築師李虎、黃文菁設計的山穀音樂(le) 廳,整座建築有如經過漫長時間層積而成的自然山石,曲折疊構,粗糲質樸,宛自天開,仿佛在邀請聽眾(zhong) 欣賞一場大自然的交響樂(le) 。建築師徐甜甜設計的竹林劇場,利用浙江鬆陽當地漫山遍野生長的毛竹,在竹林中辟出圓形空場,把場邊韌性十足的毛竹頂端束攏圍合成一個(ge) 天然劇場,不費一磚一瓦而別有意蘊。

  展現當代生活的人文魅力

  建築是人類生活的空間,承載了人們(men) 的記憶、情感和精神。近年來,湧現出不少展現中國式生活場景魅力的優(you) 秀建築作品,在海內(nei) 外獲得好評。

  建築師劉家琨設計的西村大院,位於(yu) 成都市西村創意產(chan) 業(ye) 園內(nei) 。40畝(mu) 的寬廣內(nei) 庭,集合了足球場、竹林、集市、餐廳、商鋪、展館、院落等功能內(nei) 容,還有一條1.5公裏長的緩坡跑道能讓人從(cong) 院內(nei) 一路跑上樓頂。這座大院作為(wei) 一個(ge) 多元包容的文創集合體(ti) ,既有對傳(chuan) 統集體(ti) 生活的深情回望,也湧動著當代中國的生機活力。如建築師自己所說,好似一個(ge) “巨型四川火鍋”,無論沉靜還是沸騰,都散放出濃烈的生活滋味。

  在湖南常德,建築師曲雷、何勍曆時8年設計的老西門棚戶區改造項目,證明多樣化的社會(hui) 生態場景能夠令一座城市魅力大增。在1600戶居民全部實現原地回遷的基礎上,建築師匠心獨運,掘開場地裏原本的排汙暗渠,將其疏浚成600米長的景觀河道,並在兩(liang) 岸打造出《清明上河圖》般豐(feng) 富的生活場景長卷。設計者將不同功能內(nei) 容和風格形式的建築、景觀、城市戶外環境設施、公共藝術作品等萃聚混搭,從(cong) 整體(ti) 到細節都洋溢著當代普通中國人生活的熱度。

  說到底,中國建築是持續發展的生命和不斷編織的生態。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堅定文化自信、再造“華夏意匠”,已成為(wei) 越來越多當代中國建築師自覺肩負起的曆史使命。既有文化深度又有創造性,既繼承中國傳(chuan) 統建築優(you) 長又與(yu) 現代建築風格相融合,既凸顯中華文化特色又與(yu) 中國人當下的生活場景緊密關(guan) 聯。期待這樣的建築作品不斷出現在人們(men) 的視野中。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