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巴東:讓非遺傳承人“手把手”教年輕人
中新網恩施5月5日電 (譚元敏 王春雷)“演醜(chou) 角就要醜(chou) 到位,要醜(chou) 到哭……”湖北巴東(dong) 縣沿渡河鎮5名小學生近日利用假期排練堂戲《山伯訪友》,恩施州民間藝術大師曹祖兵對他們(men) 進行指導。
堂戲因早期多在堂屋演出而得名,在巴東(dong) 縣有300多年曆史,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伯訪友》《送寒衣》等堂戲深受百姓喜愛。
“我從(cong) 18歲就拜師李又海學醜(chou) 角,從(cong) 事這個(ge) 行業(ye) 一晃就是40多年。”談起從(cong) 業(ye) 經曆,曹祖兵說,他自小在神農(nong) 溪岸邊長大,薅草鑼鼓、堂戲、皮影戲是他兒(er) 時最深的記憶。
沿渡河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主任李才文介紹,當地有50多個(ge) 堂戲傳(chuan) 承人,但基本都在50歲以上,隨著部分老藝人相繼離世,有些絕活或技巧也未得到繼承,沿渡河鎮非遺傳(chuan) 承出現青黃不接的問題。
為(wei) 將堂戲傳(chuan) 承下去,沿渡河鎮組織成立了堂戲民間藝術團,除搜集整理了傳(chuan) 統劇目外,還結合惠農(nong) 政策、當地新人新事等編寫(xie) 新劇目,同時還聘請曹祖兵等恩施州民間藝術大師培訓學員。
隨後,沿渡河綜藝堂戲藝術團在巴東(dong) 縣文旅局、巴東(dong) 縣文化館支持下,免費開辦“堂戲培訓班”,力促堂戲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今年就培訓了12名學生,今後會(hui) 有更多學生走出去。”曹祖兵說。
曹祖兵和藝術團還多次前往北京、香港等地演出,讓堂戲這一藝術形式被更多人熟知。在香港演出後堂戲獲得集體(ti) 最佳優(you) 秀獎,在北京獲第十七屆中國文化藝術交流大賽集體(ti) 銀獎。曹祖兵說,他如今最大的期望,就是這門藝術能傳(chuan) 承下去。
李才文表示,沿渡河鎮還將繼續開展好非遺文化送戲下鄉(xiang) 活動,吸引一批愛好者,培養(yang) 一批傳(chuan) 承人,持續開展好非遺文化培訓工作,讓非遺傳(chuan) 承人“手把手”教年輕人,壯大人才隊伍。(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