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燁:人藝工作30年,還被叫做“小燁子”
北京人藝建院70年來,正式在編的女導演屈指可數,如今還在執導話劇的隻有唐燁一人。10歲時,她就參演了兒(er) 童片《四個(ge) 小夥(huo) 伴》,進入了中央電視台銀河少年藝術團。中學時,她擔任央視中學生欄目《我們(men) 這一代》的主持人,同時執導了第一部中學生自己創作演出的電視劇《養(yang) 吊死鬼的孩子》,並憑借該劇獲得北京市中學生銀帆獎、北京市十佳中學生“希望之星”稱號。18歲時,她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係,是班裏唯一的應屆高中畢業(ye) 生,年齡最小,但成績卻總是最好。多年來,她不僅(jin) 在北京人藝的舞台上扮演過很多角色,而且作為(wei) 配音藝術家,為(wei) 《亂(luan) 世佳人》中的斯嘉麗(li) 、《紅與(yu) 黑》中的瑪蒂爾德、《唐頓莊園》中的瑪麗(li) 、《米老鼠和唐老鴨》中的米妮等眾(zhong) 多外國譯製片中的經典角色賦予了令人難忘的聲音。
然而,她最重要的身份,還是北京人藝國家一級導演。由她參與(yu) 複排導演的《蔡文姬》剛剛結束了院慶版的演出,如今,她又幫助演而優(you) 則導的“新銳導演”龔麗(li) 君正在執導《晚安媽媽》。在人藝的排練場裏,經常聽到滿臉笑容的唐燁甜甜地叫著“濮哥哥”“帆姐姐”“立新哥哥”“小藝姐姐”“龔姐姐”……而大家也都親(qin) 切的管她叫做“小燁子”。有時當著年輕人的麵,她也會(hui) 有點不好意思,笑道:“都是老燁子啦!”但在北京人藝這個(ge) 大家庭裏,已經工作了三十年的她,依然覺著自己永遠是個(ge) 小字輩兒(er) ,有好多前輩在身邊,有好多東(dong) 西需要學習(xi) 。
1992年進入人藝參演《茶館》告別版演出
問:朱旭老師曾經說過:“在北京人藝這個(ge) 劇院,我永遠長不大。”感覺你這麽(me) 多年也沒什麽(me) 變化,但是算起來,你今年到人藝已經三十年了。
唐燁:是啊,我來人藝那年是1992年,正好是人藝建院40年,今年人藝建院70年了。前幾天劇院組織大家合影,他們(men) 讓我坐著,我說我可不敢,哪兒(er) 能輪到我坐著啊!但是確實在職的員工裏我算老的了,我都輪到坐著合影了。
記者:你是北京人藝曆史上屈指可數的女導演,也在人藝演了不少戲。你當時到底是以演員身份還是導演身份進入人藝的呢?
唐燁:我是學導演的,當時進人藝時,劇院人事處一個(ge) 老師找我談話,問我:“你知道什麽(me) 是邊幕嗎?你知道側(ce) 幕條是哪根嗎?你知道有多少道幕嗎?要不你先去演員隊吧!”就這樣,我先進了演員隊。到人藝第一年,我就演了七個(ge) 戲。《茶館》是頭一個(ge) ,在裏麵演了三個(ge) 小角色,其中一個(ge) 是老掌櫃的孫女小花,親(qin) 身經曆了1992年那一場老藝術家們(men) 的《茶館》告別演出。我還演了《紅白喜事》《小井胡同》……在不同的戲裏演各種小孩兒(er) 。《軍(jun) 用列車》那個(ge) 戲裏一共七個(ge) 孩子,我跟六個(ge) 真小孩一起演,我當時心裏緊張死了。《鳥人》裏,我演一個(ge) 攤煎餅的。排練時我還去大街上看別人怎麽(me) 把煎餅攤圓了。正式演出時,我力氣小,推不動煎餅車,於(yu) 是每場演出時,王濤、孫星他們(men) 幾個(ge) 就趁暗場的時候幫我把車推上台,我就在台上攤煎餅。
跟隨各位名導合作受益良多
記者:在人藝的舞台上演戲的感覺應該也是很過癮的,而且你演的很多角色也都得到了很大的認可,比如在《阮玲玉》中你扮演的小玉,被認為(wei) 既演出了孩子的感覺,也演出了人物的思想。但你後來為(wei) 什麽(me) 還是做導演了呢?
唐燁:說實話,我覺得自己的外形條件做演員是受限製的,而且自己學的也是導演。我在人藝真正開始涉足導演工作,是1997年跟著林兆華老師排《漁人》,後來還給任鳴老師和蘇民老師當過副導演,自己也獨立導過十幾部作品了。
記者:這些導演的風格大不相同,你跟著他們(men) 工作,有什麽(me) 感覺呢?
唐燁:我覺得首先要做好服務工作,而且無論是跟這些導演合作,還是和其他藝術家合作,都會(hui) 從(cong) 他們(men) 身上學到很多東(dong) 西。比如林兆華老師,我覺得他是一個(ge) 抓大局的導演,而且特別善於(yu) 挖掘演員好的東(dong) 西。有人說他不給演員講戲,是因為(wei) 聽不懂他真正在說什麽(me) 。其實他很會(hui) 啟發別人。他看上去像是在跟你聊廢話,什麽(me) “你這項鏈不錯,衣服挺好看的”,其實是他覺得你緊張了,所以讓你放鬆點。
我曾經跟他探討過,該怎麽(me) 演6歲的孩子?他說:“你先甭管他幾歲,咱先演個(ge) 孩子。孩子怎麽(me) 說話?你去抓他的特點,不用先從(cong) 外表上入手。”他排《茶館》的時候,沒我的戲,我也會(hui) 坐在他旁邊看,看他對待不同的演員,有不同的方法,有些是需要打壓型的,有些是需要啟發型的。所以現在我導戲,也知道要根據演員的特點,有些人本身就容易緊張,你再打壓他,他就說不出話來了,所以你要鼓勵他;而有些人,不給陽光都燦爛,你就需要適當“打擊”點兒(er) 他。
我還記得大導林兆華說過一句話,他說“導演就要多看書(shu) ,什麽(me) 書(shu) 不重要,雜一點”,因為(wei) 不一定什麽(me) 時候就會(hui) 遇到相關(guan) 的東(dong) 西。我排《故園》的時候,因為(wei) 這個(ge) 戲跟台灣會(hui) 館有關(guan) 係,所以就看了很多抗日時期的資料,我們(men) 那時排練場裏滿牆貼的都是相關(guan) 資料。排《社區居委會(hui) 》的時候也是,各個(ge) 區報上來各種有意思的好人好事,或者抗疫中發生的真實事件,我們(men) 也在排練場貼了一牆。
任鳴院長屬於(yu) 特別願意給大家空間的導演。他會(hui) 給大家一個(ge) 大的方向,讓演員盡量去發揮自己的能力,這是他的特點。蘇民老師在古詩詞方麵的文化造詣特別深,而且他學過繪畫,所以對舞美的要求、對詩意的追求比較多。他老讓我們(men) 看《古文觀止》,我覺得好難讀,一篇我就得啃半天,因為(wei) 有太多典故不知道,老得去查。還有《資治通鑒》,他讓演曹操的演員去看第多少頁到第多少頁;就連我們(men) 演宮女的演員,也給我們(men) 找出幾頁要去看。他說看完會(hui) 對你們(men) 有幫助,讓你了解朝代,了解曆史。
記者:你跟蘇民老師合作次數最多,而且我看現在的《蔡文姬》節目單上,你的名字和蘇民老師的名字已經都寫(xie) 在重排導演的位置上了。
唐燁:我跟蘇民老師合作是從(cong) 2001年,當時他複排《蔡文姬》,院領導找到我,說蘇民老師歲數大了,讓我在演戲中的角色同時再兼職當副導演。之後,蘇民老師複排《李白》和《天之驕子》,也都讓我做他的副導演,我特高興(xing) 。2007年,重排《蔡文姬》的時候,蘇民老師生病住院了,他特意給院裏寫(xie) 了一封信,說:“這一次唐燁付出的努力比我多,算我倆(lia) 聯合導演。”非要把我的名字跟他列在一起。
後來重排《天之驕子》時,剛建完組,蘇民老師又住院了。雖然他沒怎麽(me) 來劇院,但是我到醫院去看望他的時候,他把自己的筆記都給我準備好了,讓我拿去根據需要隨意使用。而且他又跟劇院說:“這一次的排練我根本沒有來,都是唐燁完成的,所以我不能掛導演的頭銜,隨便掛一個(ge) 藝術指導或者不給我掛名都可以,因為(wei) 我沒有付出勞動。”那些年我導演的戲,蘇民老師都會(hui) 去看,每一次看完還會(hui) 打電話告訴我,哪裏特別好,哪裏還不夠到位。蘇民老師這種對待藝術極其嚴(yan) 謹,對待晚輩無私奉獻和扶持嗬護的精神,都讓我永生難忘。
堅守人藝傳(chuan) 統傳(chuan) 承人藝精神
記者:北京人藝今年建院70周年了,你認為(wei) 人藝的傳(chuan) 統是什麽(me) ?
唐燁:人藝的傳(chuan) 統我覺得一是像蘇民老師那樣的嚴(yan) 謹,他是我們(men) 劇院藝委會(hui) 的成員,每次有新戲劇本,他都會(hui) 仔細看,看後會(hui) 特別認真地提意見。老先生們(men) 身上的文化底蘊也是我們(men) 自愧不如的,但從(cong) 什麽(me) 時候開始學都不晚。
濮哥就是一個(ge) 特別好的例子。他50歲開始練書(shu) 法。我們(men) 去年一起去大涼山演出《洋麻將》,約著每天早上8點到樓下吃早飯,見麵的時候他特別得意,說:“我今天的大字都交了!”我們(men) 說您到大涼山來還寫(xie) 大字啊?他說:“我帶著作業(ye) 來的。”他自己給自己留的書(shu) 法作業(ye) 。所以我們(men) 再忙,能有濮哥忙嗎?但人家都能這麽(me) 堅持。另外在人藝這個(ge) 平台上,會(hui) 讓你看東(dong) 西的角度和眼光不太一樣。人藝還有一種責任擔當或者社會(hui) 擔當,比如在劇目題材選擇上,重大事件人藝基本從(cong) 不缺席。
記者:你在北京人藝工作了三十年,現在是劇院的中流砥柱,還是人藝藝委會(hui) 委員,你怎麽(me) 看待人藝精神的傳(chuan) 承呢?
唐燁:我覺得無論是“一棵菜精神”或者“戲比天大”,其實平時可能並沒有想那麽(me) 多,就是事情來了,我們(men) 就去做。2020年院慶時,劇院搞了一台晚會(hui) ,演出很多經典劇目片段。第一個(ge) 找我來的是龔麗(li) 君姐姐,她說:“這次給我搭檔了一個(ge) 新的周萍,你一定得幫我看看!”她都演了那麽(me) 多年繁漪了,還這麽(me) 認真敬業(ye) 。第二個(ge) 找我的是藍天野老師,他給我發了特別長的一條消息,說:“我這次自不量力,又要演董祀了,《蔡文姬》第三幕你一定來幫我。”然後還有濮哥。《李白》這個(ge) 戲,濮哥演了30多年了。但每次複排,他都會(hui) 說:“唐妹妹給我看看,我這個(ge) 地方想這麽(me) 試試,好不好?”我們(men) 就一起探討,如果覺得改得不好,就調回來;如果覺得好,就保留。
他們(men) 都演了那麽(me) 多年戲,還在精益求精,但年輕演員沒人主動找我,都是我去主動找他們(men) 。因為(wei) 我覺得老先生們(men) 就是這麽(me) 做的,我們(men) 都是照著他們(men) 學,希望能讓後來的同事們(men) 感受到這才是真正的人藝。包括體(ti) 驗生活,我們(men) 也一直在堅持,我覺得特別受益。即使排劇院外的戲,我也依然會(hui) 這樣做,帶著劇組的人一起去采風,去體(ti) 驗生活。還有我們(men) 的經典劇目傳(chuan) 承,這是我們(men) 劇院的一個(ge) 特點。比如《蔡文姬》會(hui) 保留唯美大氣的話劇民族化樣式,但在節奏上會(hui) 有一些微調。《洋麻將》可能也跟當年主創的解讀不一樣了,會(hui) 有我們(men) 自己的當代理解。
記者:現在北京人藝每天演出開場前播放的觀眾(zhong) 提示,也是你錄製的吧?
唐燁:對,這幾年出現疫情,我還主動建議又錄製了一版提醒大家注意疫情防控的觀眾(zhong) 提示。今年《蔡文姬》院慶版演出,我自己還去印了很多紀念款口罩送給大家。這麽(me) 多年了,劇院就是我們(men) 的家,什麽(me) 事情不能都等著劇院安排,我們(men) 也都應該去為(wei) 劇院想著。
唐燁,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國家一級導演,北京人藝藝術委員委員。畢業(ye) 於(yu) 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係,中國戲劇家協會(hui) 會(hui) 員,北京戲劇家協會(hui) 會(hui) 員,中國電視家協會(hui) 會(hui) 員,北京電視家協會(hui) 會(hui) 員。
曾獲話劇“金獅優(you) 秀導演獎”,入選北京市四個(ge) 一批人才,榮獲北京市高創人才領軍(jun) 人物稱號、北京市三八紅旗金質獎章。執導劇目獲話劇“金獅獎最佳原創劇目獎”、奧林匹克戲劇節優(you) 勝獎、北京市文學藝術獎、北京市文化局小劇場優(you) 秀劇目獎等。為(wei) 上千部中外電影、電視劇配音,主播的《孔繁森》《樓上樓下》等多部廣播劇多次獲五個(ge) 一工程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