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浙西南革命老區麗水市——紅綠融合 點綠成金

發布時間:2022-05-07 14:09:00來源: 農民日報

 

  說到麗(li) 水,浙江人的腦海中便浮現出一派綠水青山、雲(yun) 霧繚繞的景象。這裏是浙西南革命老區所在地,也是全省唯一的所有縣(市、區)都是革命老根據地的地級市,全市現存革命遺址533處,數量位居浙江首位。

  今日的麗(li) 水,老區有新姿,跑出“加速度”。交通之快,著力打造“鐵、陸、空、水”四位一體(ti) 的通達體(ti) 係,未來,國內(nei) 3小時、省內(nei) 1小時,接滬融杭、連閩通粵在麗(li) 水將成為(wei) 現實;經濟之快,去年,全市人均GDP越過1萬(wan) 美元大關(guan) ,城鄉(xiang) 居民收入雙雙躋身全國地級市前50名,特別是農(nong) 村居民收入增幅連續13年冠居全省;民生之快,文化、教育、醫療、養(yang) 老等城鄉(xiang) 公共服務加速均等化,讓老百姓生活美起來。

  猶記來時路

  在縉雲(yun) 縣大源鎮江西山後村,86歲的李時科自退休後就有個(ge) 新身份——中共處屬特委機關(guan) 舊址紀念館的義(yi) 務講解員。他一幹就是26年,現在,子女雖擔起了“接班人”,老人依舊沒停歇,繼續守護著大山深處的革命記憶。

  1944至1950年,江西山後自然村一直作為(wei) 麗(li) 水地區革命鬥爭(zheng) 的指揮中樞,如今留下3間兩(liang) 層土木結構的房屋舊址。李時科隻上過5年學,研究和講述這段革命曆史,並非易事,憑著一腔熱愛,他挖出數以百計的紅色故事並一字一句親(qin) 手抄錄。

  說是講解員,更多時候,李時科更像紀念館的主人:有團隊參觀,他隨叫隨到,提前燒好開水,等在門口迎接。讓他欣慰的是,李家四代18人,每代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傳(chuan) 承著革命精神。

  去年,江西山後村獲評麗(li) 水百個(ge) “紅色地標”之一,成為(wei) 弘揚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重要陣地。自1927年1月,浙西南第一個(ge) 黨(dang) 支部在遂昌建立,麗(li) 水大地播下第一顆革命火種起,這片紅色熱土上23年艱苦卓絕的浙西南革命鬥爭(zheng) ,為(wei) 麗(li) 水留下了大筆的紅色遺產(chan) 和精神財富。

  站在新時代的潮頭,2019年以來,麗(li) 水全麵開展弘揚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活動,將其深度融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之中,並與(yu) 大力弘揚建黨(dang) 精神、紅船精神、長征精神結合起來,統籌推進大學習(xi) 、大征集、大宣傳(chuan) 、大教育、大踐行,匯聚人心、凝聚力量。

  連續3年舉(ju) 辦浙西南革命精神論壇,精心打造533處革命遺址紅色體(ti) 驗點,重磅推出103條紅色研學線路,250萬(wan) 人次群眾(zhong) 參與(yu) 其中……猶記來時路,曾經熊熊燃燒的革命烈火,給麗(li) 水留下了深深印記,再一次照亮了前行之路,麗(li) 水人民也肩負起了“守護紅色根脈”的時代重任。

  舊貌換新顏

  “這種苔蘚叫白發蘚,野外稀少但市場走俏,一平方米就能賣1000多元,在上海很受歡迎。”毛垟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毛軍(jun) 武邊介紹邊將記者領到試種區,薄壁卷柏蘚、暖地大葉蘚、東(dong) 亞(ya) 明葉蘚……滿眼綠意,生機盎然。

  景寧縣毛垟鄉(xiang) 是個(ge) 革命老區,劉英、粟裕、葉飛等革命先輩曾在這裏戰鬥。紅色資源如何帶動產(chan) 業(ye) 發展,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毛垟鄉(xiang) 把基層黨(dang) 建與(yu) 產(chan) 業(ye) 培育緊密結合,將苔蘚頑強、破難、有為(wei) 的特性與(yu) 紅色精神相融,推動4個(ge) 村聯合成立強村公司,打造全國首個(ge) 苔蘚小鎮。

  眼下在4個(ge) 村,不僅(jin) 種植苔蘚小有規模,推出的苔蘚掛畫、苔蘚盆景、苔蘚綠化等特色文創產(chan) 品也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去年,村集體(ti) 總收入263萬(wan) 元,其中經營性收入達到123萬(wan) 元。

  革命老區迸發新活力,不僅(jin) 僅(jin) 體(ti) 現在鄉(xiang) 村。2019年9月,麗(li) 水在上海舉(ju) 辦規模空前的浙江麗(li) 水(上海)周推介會(hui) ,現場簽訂生態旅遊、生態農(nong) 業(ye) 、生態製造業(ye) 等相關(guan) 領域的15個(ge) 合作項目,合同投資額高達248億(yi) 元。目前,麗(li) 水與(yu) 上海“區-縣”結對合作全覆蓋,不僅(jin) 設立了長三角招商中心、旅遊推廣中心,還建立了張江麗(li) 水國際科創中心、長三角G60(麗(li) 水)科創基地。

  好的生態環境,不僅(jin) 是招商引資的“催化劑”,更是“兩(liang) 山”理念轉化的直接變量。2019年,麗(li) 水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試點市。“麗(li) 水山耕”“麗(li) 水山居”“麗(li) 水山景”“麗(li) 水山泉”“麗(li) 水山路”等“山”字係區域品牌建設,極大提升了生態產(chan) 品的附加值。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wei)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麗(li) 水還以最頂格的標準保護生態環境,在全國率先開展並圓滿完成了國家公園設立標準試驗區試點,百山祖國家公園進入國家公園設立候選序列。被譽為(wei) “群山之祖”的百山祖正青春,將充分釋放國家公園的巨大潛力和價(jia) 值。

  加速共富路

  當下,全省各地都在尋找共同富裕的突破性抓手。地處浙西南山區的麗(li) 水該如何發揮優(you) 勢,做大蛋糕?對麗(li) 水來說,必須聚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為(wei) 手段和路徑,全力推動經濟社會(hui) 更高質量、更加均衡、更可持續發展,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和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

  過去5年,在多重“組合拳”下,麗(li) 水各項指標跑出“加速度”:經濟總量躍上新台階,全市旅遊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8.0%,躍居全省第一;產(chan) 業(ye) 向價(jia) 值鏈中高端躍升,人才和項目接踵而至,絡繹不絕。去年,全市接待旅遊總人次2556.5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88.4億(yi) 元,同口徑比分別增長11.8%和18.2%。

  老區有新貌,不僅(jin) 體(ti) 現在物質層麵,更彰顯在精神文明上,這也是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yi) 。紅色文化、曆史文化、山地文化,相互交織,一筆一畫勾勒出麗(li) 水的共富新畫卷。

  從(cong) 1981年慶元縣月山村第一次辦“村晚”,麗(li) 水鄉(xiang) 村春晚已走過40多個(ge) 年頭,成為(wei) 了全國鄉(xiang) 村“過年的文化樣本”。其不僅(jin) 覆蓋全市,還蔓延到祖國大江南北552個(ge) 縣6.9多萬(wan) 個(ge) 鄉(xiang) 村。

  傳(chuan) 統文化熠熠生輝,現代攝影藝術也在麗(li) 水落地生根。去年,麗(li) 水與(yu) 國際攝聯“結親(qin) ”,確定麗(li) 水為(wei) 大會(hui) 常設地,共同合作舉(ju) 辦“世界攝影大會(hui) ”。如今,麗(li) 水市縣兩(liang) 級,美術館、非遺館、圖書(shu) 館等一應俱全,而鎮街有綜合文化站,到了村社,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讓老百姓生活美起來、精神富起來。

  “民生”跟著“民聲”走,教育便是最大民生之一。為(wei) 了讓每個(ge) 孩子都能享受優(you) 質的基礎教育,麗(li) 水加速教育均衡化發展,所有縣(市、區)全部創成省教育基本現代化縣。便利高質的醫療衛生保障事關(guan) 百姓健康,眼下,麗(li) 水“智慧流動醫院”巡回診療車覆蓋全市。養(yang) 老方麵,麗(li) 水建成運行“麗(li) 水居養(yang) ”96345綜合服務平台,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菜單式”多元養(yang) 老服務。

  2018年4月2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hui) 上,對麗(li) 水堅持綠色發展所取得的成績充分肯定。麗(li) 水幹部群眾(zhong) 自豪地將這102字稱為(wei) “麗(li) 水之讚”,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麗(li) 水之幹”擔綱“麗(li) 水之讚”,創新運用好“跨山統籌、創新引領、問海借力”三把“金鑰匙”,走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奮力書(shu) 寫(xie)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時代答卷。

  在最近召開的麗(li) 水市第五次黨(dang) 代會(hui) 上,新的五年號角再吹響:全麵係統落實“八個(ge) 必須堅持”,奮力加快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全麵建設綠水青山與(yu) 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麗(li) 水,基本建成詩畫浙江大花園最美核心區,成為(wei) 全省新發展格局中的新增長極和共同富裕美好社會(hui) 山區樣板。

  新麗(li) 水,未來更可期。根據規劃,2026年,麗(li) 水的GDP和GEP將實現“兩(liang) 個(ge) 較快增長”,GDP增速處於(yu) 全省第一方陣,總量達2500億(yi) 元,人均GDP達10萬(wan) 元;中等收入群體(ti) 規模不斷擴大,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萬(wan) 至50萬(wan) 元群體(ti) 比例超過70%,低收入農(nong) 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5%。(朱海洋)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