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吾家吾國》:以吾輩之力,書寫時代榮光

發布時間:2022-05-10 15:53:00來源: 央視網

  國之大者,為(wei) 國為(wei) 民。

  袁隆平、鍾南山、陸元九、汪品先、潘際鑾等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以時不我待、隻爭(zheng) 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托舉(ju) 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成就腳下這片土地的豐(feng) 饒與(yu) 榮光。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製作推出的挖掘式紀實采訪節目《吾家吾國》,通過一位位國之大家的微觀視角,向我們(men) 講述了各條戰線各個(ge) 領域的領軍(jun) 人物。

  他們(men) 在人生道路上的岔路與(yu) 選擇,他們(men) 個(ge) 人與(yu) 家庭、國家、世界之間具體(ti) 而微的緊密聯係,他們(men) 在人生奮鬥中的失敗與(yu) 喜悅、科研過程中的難關(guan) 與(yu) 靈感,傳(chuan) 遞著樸素堅韌的文化傳(chuan) 統和價(jia) 值理念,折射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上雄渾跌宕的偉(wei) 大轉折的重要節點,也彰顯了中國命運在激流勇進中能夠實現百年漂亮逆襲的能量密碼。

  隻爭(zheng) 朝夕是這些大家對時間的注解,而奮鬥才是他們(men) 為(wei) 時間鋪就的底色。幾近30年的時間,汪品先院士與(yu) 夫人孫湘君長久分居,隻為(wei) 深海探測事業(ye) 的深入推進;77天的全心專(zhuan) 注,他不顧身體(ti) 狀況,隻為(wei) 完成科普著作《深海淺說》普惠大眾(zhong) 。長達70年的工作時間,葉叔華獲得了以她名字命名小行星的榮耀,但她並不在乎行星的模樣,反而更關(guan) 心人類怎麽(me) 繼續探索宇宙的奧秘。

  他們(men) 是科技報國的時代榜樣,用自己的知識和熱情加快推動科技事業(ye) 的現代化進程。對於(yu) 欒恩傑而言,“登月”是中國人必須要走的一步。他把一腔熱忱都投入到航天事業(ye) 發展中,甚至在父母親(qin) 離世後,他才得知了這個(ge) 消息。他說:“人這一輩子所做的工作,人人都想留下一些,而不是都為(wei) 自己留下。為(wei) 人類留下,為(wei) 社會(hui) 留下,就那麽(me) 一點一滴水也是很有意義(yi) 的。”

  他們(men) 是真理的擁躉者,是事實的追隨者。陸元九以嚴(yan) 謹的工作作風攻堅克難,提出了“上天的東(dong) 西九十九分都叫不及格,一百分才算及格”的口號,到了晚年也用一張“不急 不惱 不懶 不饞”的紙條來提醒自己。杜祥琬在天文學、數理學、核物理、激光、能源研究多個(ge) 領域有眾(zhong) 多成就,作為(wei) 核物理開創者,杜祥琬和團隊僅(jin) 用32個(ge) 月就完成了從(cong) 原子彈爆炸成功到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他們(men) 是愛國主義(yi) 的完美詮釋者。葉銘漢是我國高能物理研究的開拓者之一,生長於(yu) 戰火年代的葉老,懷著赤誠救國心參軍(jun) 入伍,當國家啟動加速器研究項目時,在清華大學攻讀研究生的葉銘漢,毅然放棄深造機會(hui) 走進研究所。

  《吾家吾國》欄目五一檔又“上新”!99歲任繼周、90歲王永誌、76歲陳和生等院士專(zhuan) 家在節目中亮相,集中反映新中國在草業(ye) 研究、載人航天工程、粒子物理學等各項科技事業(ye) 上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波瀾壯闊的偉(wei) 大曆程,再次喚醒了鮮活的國家記憶、濃厚的家國情懷,點亮民族複興(xing) 之光。

  99歲的任繼周,曾紮根西北70餘(yu) 載,圍繞草業(ye) 科學領域堅持科研與(yu) 教學並舉(ju) ,成為(wei) 我國草業(ye) 科學領域首位院士,是我國草業(ye) 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素來將自己比作“草人”。他常常教育年輕黨(dang) 員和自己的學生,要俯下身子做一個(ge) 平凡的草原工作者,站在改善人民群眾(zhong) 營養(yang) 結構的高度,以發展草業(ye) 為(wei) 己任。時至今日,他仍在堅持每天工作和學習(xi) ,從(cong) 事著《農(nong) 業(ye) 倫(lun) 理學》的編輯,珍惜著借來的“三竿又三竿”的時間。

  90歲的王永誌,作為(wei) 我國載人航天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從(cong) 1987年參加工程必要性和發展途徑論證至今,一直奮戰在載人航天領域,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在重大問題決(jue) 策方麵起到了關(guan) 鍵作用。特別是在擔任總設計師的14年間,主持了工程設計、研製、4次無人飛行試驗和神舟五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技術工作。從(cong) 研製導彈到運衛星上天,再到送中國人遨遊太空,王老實現了他人生的“三步走”。但是他現在還在做著更大的航天夢。

  76歲的陳和生,作為(wei) 我國培養(yang) 的第一個(ge) 博士後,他始終聽從(cong) 熱愛和使命的召喚,依然工作在科研一線,作為(wei) 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的主要倡議者之一。2000年,他和十幾位科學家向國家上書(shu) 建設屬於(yu) 我國的散裂中子源。在近十年的時間裏,他作為(wei) 總指揮建成了我國目前單項最大的一個(ge) 科學裝置——散裂中子源,這個(ge) 平台可以幫助我們(men) 國家的科學家們(men) 來解決(jue) 科學技術領域一些重大的瓶頸問題。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ge) 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wei) 而羞愧。”製作人、主持人王寧帶著縈繞在每一位青年心頭的青春之問,走進這些時代精英的生命刻度和時間跨度裏,映照他們(men) 滾燙炙熱的赤子心。

  《吾家吾國》沿著時代先鋒在學術與(yu) 理想上的軌跡,展現“活的曆史”,傳(chuan) 遞“真的精神”,挽救了瀕臨(lin) 消失的“思想財富”,節目組還為(wei) 這些國寶老人定製了專(zhuan) 屬主題曲向他們(men) 致敬,同時也對青年群體(ti) 產(chan) 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節目以“正在進行時”的方式,真實地記錄下我國珍稀的“寶藏人物”,用獨特視角留下珍貴的視頻資料,在“為(wei) 國家留史,為(wei) 民族留記,為(wei) 人物立傳(chuan) ”方麵具有重大現實意義(yi) 。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仍在路上,世界文明進步的大道仍道阻且長。我們(men) 要學習(xi) 這些時代先鋒,繼承和發揚他們(men) 信念堅定、矢誌不渝,勇於(yu) 創新、樸實無華的優(you) 秀品格和崇高風範,自覺踐行和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wei) 民族複興(xing) 、人類進步創造新的輝煌!(張玉卓)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