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青春“燃”在護疆戍邊一線

發布時間:2022-05-11 10:5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尚傑 李慧 光明日報通訊員 殷華

  坐落於(yu) 天山南麓東(dong) 段的新疆阿克蘇地區,是古絲(si) 綢之路中道必經地,境內(nei) 有多個(ge) 山口直接通往中亞(ya) 。從(cong) 漢唐至今,這裏留下了無數戍邊將士紮根邊疆、奉獻青春的傳(chuan) 奇故事。

  2019年1月1日,原武警新疆邊防總隊阿克蘇邊防支隊官兵退出現役,脫下軍(jun) 裝,換上警服,整體(ti) 轉隸為(wei) 新疆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阿克蘇邊境管理支隊。

  身份從(cong) “邊防戰士”變成了“移民管理警察”,3年過去了,這支年輕的隊伍“戎裝雖易、初心未改”,紮根在環境條件艱苦、地理位置偏遠的邊境地區,繼續建功立業(ye) 。

  “邊境有我,祖國放心”

  從(cong) 阿克蘇市出發,穿過烏(wu) 什縣城,經過牙滿蘇邊境派出所,沿著祖國邊境線一路西行,就抵達了別迭裏邊境警務站。

  警務站站長托合提·艾合麥提1986年出生,卻是個(ge) 地道的“老邊防”。從(cong) 2005年參軍(jun) 入伍起,他就一直堅守在祖國的邊境線上。2019年,托合提脫下“橄欖綠”,穿上了“移民藍”,來到別迭裏山口,繼續承擔守邊、護邊、巡邊的重任。

  警務站建在海拔2300米的山口上,一年到頭都刮風,6級以上的大風都得刮上兩(liang) 個(ge) 月,吹得人手上、臉上都是裂口。

  雖然條件艱苦,但工作卻是標準不減、要求不降:查緝過往人員、車輛,一絲(si) 不苟;實時查看各點位監控畫麵,調度周邊數個(ge) 警務站邊境防控,快捷高效;指揮聯絡一至八號駐勤點護邊員,開展24小時巡邏任務,有條不紊。

  堅守別迭裏,每名民警都曾被這個(ge) 山口狠狠“給過臉色”。

  去往界碑邊境處踏查路上,車子沿著崎嶇的砂石路盤旋而上。隨著海拔不斷攀升,道路愈發陡峭。行至九道彎處,“之”字形回頭彎盤旋上升,路麵上的積雪導致車輪打滑,民警下車捧起路邊石子鋪灑在車輪下,車輛才得以從(cong) 懸崖邊脫困。

  48公裏的山路走到盡頭,別迭裏達阪出現在眼前。沿著有1377級台階的徒步巡邏便道拾級而上,寒風凜冽,眼前白雪皚皚。

  年齡最小的哈薩克族小夥(huo) 兒(er) 達爾曼·巴合提江一馬當先,高舉(ju) 國旗走在最前麵。腿部受過傷(shang) 的楊小強在兩(liang) 名同事的幫助下,一邊攀登一邊講述:“這鐵梯是去年10月份才修好的,我們(men) 原來上的時候沒有梯子、沒有路,最後這五六百米,坡太陡、雪又深,爬上去要一個(ge) 多小時,現在半個(ge) 小時就上去了。”

  幾個(ge) 人扒開埋住界碑的積雪,仔細擦拭,將“中國3”的字樣描紅。他們(men) 認真巡查各種設施,尋找有無非法通行的痕跡。

  站在界碑旁,他們(men) 高高舉(ju) 起五星紅旗,發出錚錚誓言:“我是移民管理警察,擔負邊境巡邏任務,邊境有我,祖國放心!”

  “戈壁灘上一樣有絢麗(li) 的青春”

  汽車行駛在天山南麓的托木爾峰腳下,單一色調的戈壁灘一眼望不到邊。突然,綠樹環抱的阿吐孜邊境警務站出現在眼前。

  小站不大,5間平房,200來平方米,卻被收拾得井井有條。5個(ge) 身著警服的大男孩迎了出來,他們(men) 是清一色的95後。年齡最大的馬大鬆,27歲;年齡最小的楊銳,21歲。待得最久的是楊慶鑫,來自河南周口,2015年當兵入伍,2016年被分配至阿吐孜守邊。

  2019年年初,楊慶鑫放棄轉業(ye) 退伍回家團圓的機會(hui) ,選擇就地轉改。其他4個(ge) 小夥(huo) 伴也分別從(cong) 海南、廣西、雲(yun) 南等地轉改而來,從(cong) 士兵“變身”為(wei) 移民管理警察。

  阿吐孜邊境警務站是個(ge) 中心站,主要擔負來往邊境一線生產(chan) 作業(ye) 的車輛和人員的查驗查緝工作,同時,協管周邊3到5個(ge) 一般警務站,統籌聯係數百名護邊員。

  從(cong) 繁華都市來到西域邊關(guan) ,從(cong) 熱鬧喧囂到荒無人煙,血氣方剛的小夥(huo) 子們(men) 也有想不通的時候。身份變了,要從(cong) 原來的“幹一陣子”變成“幹一輩子”,思想上不免有些波動。他們(men) 開始追問自己:堅守在祖國邊疆一線,我們(men) 能留下些什麽(me) ?

  阿吐孜“戈壁不長草,風吹石頭跑”。這裏最缺的是綠色,那就先在這戈壁灘上種樹吧!

  說幹就幹。從(cong) 2019年起,每年春秋兩(liang) 季,楊慶鑫帶著民警輔警和護邊員們(men) 齊上陣,在警務站兩(liang) 旁的戈壁灘上種樹。他們(men) 先撿石頭再填土,修築了兩(liang) 公裏長的引水渠,一棵棵栽種,一次次補栽,硬是在戈壁灘上種活了兩(liang) 萬(wan) 棵楊柳,把警務站打造成了花園。

  種下的樹扮綠了阿吐孜,也為(wei) 小夥(huo) 子們(men) 的青春增添了色彩,他們(men) 把警務站當成了自己的“家”,心也安頓下來。他們(men) 說,戈壁灘上一樣有絢麗(li) 的青春!

  “群眾(zhong) 有事我來跑,爭(zheng) 做老鄉(xiang) 貼心人”

  “五一”前夕,英阿瓦提邊境派出所喜訊連連:派出所被公安部評為(wei) “全國優(you) 秀公安基層單位”,民警西熱愛力·吐爾洪被國家移民管理局授予“成績突出青年民警”榮譽稱號。

  接到祝賀電話時,西熱愛力正在蘇爾滾村地頭調解一起澆地糾紛。

  村民艾則孜·依麻木尼亞(ya) 孜在澆灌自家20畝(mu) 已耕種農(nong) 田時,一不留神,讓大水灌入了相鄰地塊中,讓這一地塊播種期推遲一個(ge) 多星期。西熱愛力把兩(liang) 家土地承包人叫到地頭,耐心勸說,在西熱愛力的調解下,兩(liang) 人握手言和。

  1992年出生的西熱愛力,剛滿30歲,兩(liang) 鬢已生白發。調解處理群眾(zhong) 間的矛盾糾紛,已經成為(wei) 他的工作日常。

  西熱愛力工作的蘇爾滾村警務室,建在靠近邊境海拔2000多米的山口處,距離烏(wu) 什縣城55公裏,轄蘇爾滾村和英買(mai) 裏村,有農(nong) 牧民4000多人。

  群眾(zhong) 遇到難事,都會(hui) 來到警務站。西熱愛力的手機,成了群眾(zhong) 熱線,一天到晚響個(ge) 不停。

  如果說西熱愛力是在以突出成績回報家鄉(xiang) ,那麽(me) 來自福建的小夥(huo) 陳皓,則是抱著闖世麵、礪青春的激情來到新疆的。

  2019年,原公安邊防部隊改革轉隸時,21歲的陳皓放棄了留在廣東(dong) 工作的機會(hui) ,主動申請來到新疆工作,被分到英阿瓦提邊境派出所庫齊村警務站。一開始,因為(wei) 語言不通,他總覺得跟群眾(zhong) “熱”不起來,開展工作也處處受限。

  兩(liang) 年前春節,陳皓回鄉(xiang) 探親(qin) ,在自家小區看到設置有“愛心驛站”,他動了心:能否在轄區裏也建上一個(ge) ?在得到派出所領導支持後,他當即行動,先向親(qin) 朋好友募集了300雙雨鞋,發往庫齊村。

  沒想到,就是這些雨鞋,拉近了他跟群眾(zhong) 的距離。農(nong) 忙時節,當地雨水多,下地幹農(nong) 活的老鄉(xiang) 們(men) 心疼鞋,光腳下地幹活,很多人腳會(hui) 受傷(shang) 。村裏走訪時,陳皓會(hui) 帶上幾雙雨鞋,看到光腳幹活的就會(hui) 幫老人穿上。時間久了,老人們(men) 都叫他“好巴郎(好孩子)”。

  人頭熟了,工作就好開展了。信息收集、矛盾調處,陳皓幹得得心應手,他說,在一件件服務群眾(zhong) 的小事中,自己得到了認可,有了成就感,也有了紮根邊疆的信心和勇氣。

  “群眾(zhong) 有事我來跑,爭(zheng) 做老鄉(xiang) 貼心人。”英阿瓦提邊境派出所教導員李智學說,新時代的移民管理警察,就是要牢記“人民警察為(wei) 人民”的宗旨,通過真心實意地為(wei) 群眾(zhong) 辦實事,來贏得群眾(zhong) 的信任和認可,警民一家,共同守護祖國邊境地區的和諧穩定。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