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甘肅漳縣守千年井鹽文化 藝術滋養探“古為今用”

發布時間:2022-05-25 13:2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甘肅漳縣5月24日電 (張婧)一捧食用鹽,添加樹脂,以紙絹、畫布、木板為(wei) 載體(ti) ,毛筆、油畫刀為(wei) 塗料工具,藝人汪航創作鹽畫匠心獨運,靈動飄逸。出生在擁有數千年漳鹽文化甘肅省定西市漳縣的她,小時候目睹爺爺擔水古法燒鹽,陪伴父親(qin) 走街串巷吆喝售鹽,自小熱愛繪畫的她後來又在鹽廠工作,這些經曆讓汪航對鹽有了一種別樣的關(guan) 注與(yu) 理解。

  24日一大早,汪航攜帶自己十餘(yu) 幅鹽畫代表作,來到距離縣城半小時車程的遮陽山旅遊風景區再次采風,並展出作品。當日,全國百名畫家畫漳縣暨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活動在這裏啟動。

  漳縣有鹽井,史載“鹽井創自秦時”。數千年來,漳鹽與(yu) 漳縣曆史的發展伴隨始終。汲之不竭的鹽井是該縣曆史文化的源泉,當地在加工生產(chan) 食用鹽的同時,還逐漸結晶出獨特的立縣文化——漳鹽文化。

  多年來,汪航致力於(yu) 挖掘當地特色,並賦予其藝術價(jia) 值。“我想用‘鹽’記錄家鄉(xiang) 的一景一物。”她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是自己創作鹽畫的第二十個(ge) 年頭,從(cong) 最初為(wei) 了讓鹽凝固便於(yu) 創作的材料探尋,到如今她招收十多名大學生身份的學徒,目的就是傳(chuan) 承漳鹽文化。

  據悉,鹽畫在繪畫領域是一個(ge) 新的突破,開創了一種具有民俗藝術的新畫種,填補國內(nei) 鹽文化和繪畫藝術史上的空白。此舉(ju) 既開創鹽的新用途,又提升鹽的藝術觀賞性和收藏價(jia) 值,有著較好的市場開發前景和經濟效益。

  鹽文化是漳縣獨特的曆史文化,它蘊藏深厚,涵蓋廣泛,正在被當地逐步開掘和發揚。而今,對於(yu) 漳縣來說,井鹽資源已不是唯一的優(you) 勢資源,鹽業(ye) 也不是漳縣唯一的經濟主導產(chan) 業(ye) 。

  當地官方不斷發掘整理、研究開發漳鹽文化,古為(wei) 今用,圍繞鹽文化已建成鹽神廟、西峰寺、東(dong) 龍寺等一些古建築群,加之以汪航為(wei) 代表的書(shu) 畫愛好者發揮藝術價(jia) 值,以及地處漳縣境內(nei) 的貴清山、遮陽山等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珍稀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區等30多個(ge) 旅遊景區(點),當地探索文旅融合的生態旅遊新路子。

  漳縣縣委書(shu) 記張岸林說,近年來,漳縣建成貴清山遊客服務中心、遮陽山西溪度假休閑服務中心等景區基礎項目,不斷完善旅遊服務功能,提升旅遊服務品質,為(wei) 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特別是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甘肅省政協常委、省文聯副主席、省美協主席馬剛表示,甘肅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曆來是美術家的朝聖之地。漳縣曆史悠久,文化積澱源遠流長,漳鹽文化、汪氏文化、山水文化、紅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交相輝映、燦爛輝煌。在這裏,可以觸摸千年井鹽文化的神奇與(yu) 厚重,聆聽汪氏元墓群的神秘與(yu) 空靈,采擷武陽扇鼓、金鍾花兒(er) 的神妙與(yu) 傳(chuan) 承,感悟中共中央西北局鹽井會(hui) 議的神聖與(yu) 光輝……為(wei) 藝術家提供創作的靈感源泉。(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