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匠人傳承景泰藍技藝:創造是對平凡生活的慰藉
“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一件東(dong) 西,當實物呈現在眼前時,那一刻內(nei) 心生出的成就感是對平凡生活的巨大慰藉。”生於(yu) 1994年的內(nei) 蒙古男生曹鍇,看起來比同齡人多了幾分沉穩與(yu) 平和。
正值青春的年紀,曹鍇身上同時擁有兩(liang) 個(ge) 身份:傳(chuan) 統琺琅技藝手藝人,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e) 學院琺琅青年教師。
“景泰藍是我國特有的琺琅工藝,也叫作銅胎掐絲(si) 琺琅,是結合了傳(chuan) 統的青銅鑄造工藝和陶瓷釉料燒製工藝形成的。”曹鍇不喜多談個(ge) 人經曆,可一旦被問及這項自己安身立命的手藝,他便會(hui) 極其詳細、耐心地講解工藝的完整流程和細節。
當時間隻屬於(yu) 自己,隻屬於(yu) 景泰藍工藝,分分秒秒都隨著那一道道工序而變得純粹起來:製胎、掐絲(si) 、焊絲(si) 、點藍、燒藍、打磨……
2012年,曹鍇考入上海工藝美院工藝美術品設計專(zhuan) 業(ye) ,也是從(cong) 這個(ge) 時候開始接觸到琺琅工藝。最初,他在專(zhuan) 業(ye) 方向上有很多選擇,比如漆藝、工筆畫、陶瓷、玉雕……“琺琅對於(yu) 當時的我來說更神秘、更陌生。在查閱了一些資料後,我就被琺琅工藝金屬與(yu) 釉料結合的獨特性吸引了;而琺琅工藝的呈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指間飾物,也可以是案頭擺件,還可以是家具陳列。”
很多人傾(qing) 向於(yu) 選擇“自己擅長的事”,曹鍇則被一條“越深入越困難的道路”所吸引。
“一旦你喜歡,你就會(hui) 深入,然後越發覺得難,覺得自己會(hui) 的真的太少了,要更加努力多吸收一點東(dong) 西。”曹鍇說。
任何一門傳(chuan) 統手藝的開端,必然是練就最簡單、最基礎的基本功。曹鍇提到,他們(men) 當年學習(xi) 鏨刻,最初先練刻直線,然後刻曲線,熟練後再去嚐試刻圓。
“如果你一上來就想鏨刻一個(ge) 圖案,是不可能刻好的,後來學習(xi) 掐絲(si) 也是一樣的道理,都需要前期下功夫去練習(xi) ,等達到了一定的熟練度,你設想的圖案才能達到一個(ge) 好的效果。”
另外,琺琅工藝的一項重要環節是在金屬上覆著釉料。金屬作為(wei) 胎體(ti) ,是造型的基礎,各色釉料經過近900攝氏度高溫熔融後,與(yu) 金屬胎結合在一起,每一次燒製過程都存在著不確定性。
曹鍇坦言,手工藝學習(xi) 的過程難免有一些枯燥,初期學習(xi) 最難的是靜下心來。“看到重複繁雜的圖案就頭大,想要偷個(ge) 懶。這時候我會(hui) 讓自己先放鬆下來,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調整好狀態後再繼續。在製作過程中專(zhuan) 注於(yu) 手中的作品,不去留意過了幾分鍾或幾個(ge) 小時,感受每一個(ge) 細微動作、力道的變化對作品的影響。”
在曹鍇看來,琺琅工藝是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產(chan) 物,“琺琅工藝在曆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創造和增加新的表現技法,這也側(ce) 麵體(ti) 現了我們(men) 中華民族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文化品格。”
曹鍇回憶,大學期間,他的琺琅工藝啟蒙教師程惠琴和李緒紅經常帶著學生研究琺琅的新材料、新工藝,也會(hui) 帶大家參觀博物館和國內(nei) 外的藝術展。“這個(ge) 階段極大地開闊了我的視野。臨(lin) 近畢業(ye) ,我考慮未來是否要從(cong) 事琺琅製作,程老師給了我肯定的答複和鼓勵,讓我堅定了繼續下去的信心。”
畢業(ye) 後,曹鍇去企業(ye) 工作了一段時間,參與(yu) 了一些琺琅工藝相關(guan) 的大型項目,這也讓他對琺琅有了愈發深入的理解。
2017年,曹鍇回到母校,在琺琅工作室擔任技師,想把所學所得傳(chuan) 授給學生,讓更多年輕人能喜歡並從(cong) 事手工藝這一行。“作為(wei) 一位青年教師,一個(ge) 年輕匠人,我非常熱愛自己的專(zhuan) 業(ye) ,也非常想把這份熱情傳(chuan) 遞下去。”
在課堂和工作室中,曹鍇算得上是“嚴(yan) 師”。“我會(hui) 首先讓學生欣賞國內(nei) 外的優(you) 秀作品,無論是傳(chuan) 統的或現代的,先來感受琺琅工藝所呈現出來的美,這樣學生會(hui) 在內(nei) 心建立起一個(ge) 目標方向,不會(hui) 在之後的實踐學習(xi) 中茫然無措。當掌握一些工藝技法後,就可以自己設計製作出一些作品。在工藝技法的教學中還是要遵循由簡到難的規律,打好基礎才能學習(xi) 更加複雜的技法,而在這個(ge) 過程中,我也會(hui) 適度地給學生增加一些挑戰,要求學生做一些沒有嚐試過的題材類型來激發他們(men) 的潛力。”
曹鍇堅信,當代年輕人的加入會(hui) 為(wei) 古老的非遺技藝增添活力和創造力,因此,應當用年輕人的思維方式讓非遺項目更加貼近當下日常生活和審美需求。此前,他就曾帶領學生一起,將景泰藍的美感與(yu) 琵琶、月琴自然融為(wei) 一體(ti) ,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樂(le) 器賦予美學新元素。
“我希望自己並不是一個(ge) 刻板的傳(chuan) 承者,而是一個(ge) 承上啟下的傳(chuan) 遞者,把自己所學到的傳(chuan) 統技藝傳(chuan) 遞給學生,和學生一起進步,共同創新。”曹鍇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