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5500人超大核酸現場,半數是老人,上海大型老齡小區疫情中如何守住防線?

發布時間:2022-05-25 16:19:00來源: 上觀新聞

  “延七的居民,我們(men) 一個(ge) 都不能落下!”

  淩晨4:50,延吉七村居民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施菊的每一天,都是從(cong) 這個(ge) 時間點開始的。她已經在辦公室的折疊椅上睡了兩(liang) 個(ge) 月。起來後,她先往同事們(men) 的水杯裏倒上剛燒的熱水,然後到睦鄰中心的誌願者工作區做消殺,把存放抗原試劑的房間拉上窗簾,以防曝曬導致失效……

  近日,延吉七村居民區順利被列為(wei) “防範區”。這是個(ge) 大型老齡化小區,共有2812戶,5500多名居民,老年人占一半。如此大體(ti) 量的老居民區,在此次疫情中如何守住防線?

  特殊時期善用分層理念

  早晨,延吉七村的“老少二人組”開始兩(liang) 兩(liang) 行動起來,為(wei) 社區居民發放抗原。年紀較大的樓組長在和居民溝通、登記信息的同時,年輕人在一旁負責搬運物資,給老年居民生成核酸檢測碼。這是施菊製定的誌願者老帶新機製。

  由於(yu) 老小區樓組長普遍年齡偏大,延吉七村依托168位活躍誌願者,由1位樓組長帶領1位本樓年輕誌願者組成“老少二人組”,互相補位,在樓組內(nei) 形成“自循環”,有效地降低了感染概率,提升了服務效率。

  “延吉七村有‘3個(ge) 1’的管理機製,這是封閉管理期間一切工作的根基。”施菊說,除了1項誌願服務機製以外,還包括1張底數清單、1個(ge) 微信群。

  小區的“1張底數清單”是通過線上線下“雙敲門”排摸出來的。在前期已掌握的居民底數的基礎上,居委組織力量在線上線下開展“地毯式”排查,掌握家庭人口數,以及老人、病人、孕產(chan) 婦、嬰幼兒(er) 等特殊人群情況,形成詳盡的底數清單,並及時做好動態更新。

  每個(ge) 樓組都建立“1個(ge) 微信群”,這是防疫期間大多數居民區的做法。延吉七村的每個(ge) 樓組微信群裏,都有居委幹部、樓組長、誌願者組成的“三人小組”。

  居委幹部負責信息發布,做好防疫政策和措施等方麵的答疑解惑,同時及時掌握居民情況和訴求,按需為(wei) 居民提供藥品代購等服務。樓組長是大家的“知心大姐”,及時關(guan) 注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做好心理疏導。誌願者充當“跑腿小哥”,為(wei) 居民們(men) “送貨上門”。

  “社區工作要細致和精準。”施菊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思維。“過去,基層治理偏扁平化,一個(ge) 人對著幾百甚至上千人。特殊時期要善用分層理念,一層層拆解任務、落實責任,會(hui) 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複盤”是為(wei) 了優(you) 化流程

  傍晚,小區剛完成一次全員核酸篩查,施菊召集居委幹部、誌願者利用吃飯的十幾分鍾時間,複盤當天的工作情況。“即使再忙再累,這樣的複盤也非常必要,我們(men) 就是在這種隨時總結和改進中,不斷優(you) 化流程,提高效率的。”

  每次全員核酸篩查,延吉七村都要麵對一個(ge) 涉及5500多居民的超大核酸檢測現場。

  “還記得一次核酸篩查前,居委通宵討論檢測點位安排、樓棟檢測順序、人員行進路徑、工作人員分工甚至站位,並反複實地演練流程。”一位在延七服務十幾年的誌願者說,“檢測結束後,我們(men) 就當天的現場情況進行詳細討論,查找問題和不足,優(you) 化完善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

  “做之前有計劃,過程中有方法,做完後有記錄,事後還要總結複盤,形成閉環。”這是每次大規模核酸篩查都能做到安全、有序的“秘訣”,也是小區裏整個(ge) 管理和誌願者團隊效率高,每位參與(yu) 者都能動性十足的原因。

  “我們(men) 做任何一件事,手上都會(hui) 有一份清單,並有專(zhuan) 人記錄,我們(men) 不打稀裏糊塗的仗。”以抗原檢測為(wei) 例,“老少二人組”挨家挨戶為(wei) 居民送上抗原試劑,原地等待居民檢測完畢後,一一回收、登記,並在回收袋上鮮明地標上室號,再把詳細情況匯報給塊長匯總。

  這樣的層層分工,讓居委對已檢人群、未檢人群、未檢原因等情況都清晰掌握。準備足、操作實、記錄清的工作方式方便了居民,也大大提升了信息透明度。

  體(ti) 力與(yu) 精神雙重考驗

  半夜,急促的電話鈴聲把施菊從(cong) 折疊床上叫醒。接到居民求助後,施菊睡意全消,立即起身處理。“封控期間的突發狀況很多,半夜老人摔傷(shang) 、孕婦生產(chan) 、孩子生病、病人缺藥……每件都是大事急事。”

  施菊每天淩晨睡,淩晨起,半夜還會(hui) 被各種緊急電話把僅(jin) 有的三四小時睡眠撕扯得七零八落。同事們(men) 心疼書(shu) 記,提議輪流值守,卻遭到她的拒絕:“晚上來的都是緊急電話,溝通和處理的壓力太大。你們(men) 累了一整天,晚上必須保證有充足的休息。”

  在延吉七村的11名居委幹部中,有10名是女性。每次發放物資,幾十斤重的箱子,她們(men) 輪番用平板車、手推車、電瓶車接運,常常連軸轉五六個(ge) 小時。

  “車進來後,卸貨、裝貨、理貨、配發,這些流程要無縫銜接,才能保證物資最快速送到居民手裏。特別是牛奶、蔬菜等,有保鮮期,更要及時發放。”有居委幹部搬完後靠在牆邊,頭也抬不起來。

  更大的考驗不是體(ti) 力,而是精神壓力。有的居民團購不報備,還在晚上偷偷出來拿,增加感染風險;有些居民團購西瓜、可樂(le) 等超重的非生活必需品,造成誌願者不堪重負。每當這時,施菊都會(hui) 馬上站出來與(yu) “團長”們(men) 溝通,並通過宣傳(chuan) 告知、鄰裏勸說、民警勸告等方式,進一步規範團購流程。

  “為(wei) 什麽(me) 奶茶可樂(le) 不能團購?”“買(mai) 東(dong) 西憑什麽(me) 經過居委?”有些居民不理解,把矛頭都指向她。施菊頂住壓力,守住原則:“居民的餐桌是我們(men) 要優(you) 先考慮的事情,但小區的平安同樣重要。我們(men) 在做好服務的同時,更要堅持原則,相信居民會(hui) 理解的。”

  不落下任何一個(ge) 居民

  疫情之下,要硬核防疫,更要柔性關(guan) 懷。施菊把對獨居老人、重症病人、殘疾人和困難家庭的服務保障放在心上,落在實處。

  擔任延七居民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7年,哪些家庭有特殊困難,哪些居民急需幫助,她心裏都有“一本賬”。她叮囑樓組長每日上報特殊群體(ti) 的情況,主動掌握他們(men) 的生活、就醫需求,幫助其紓解困境。小區收到的大米、蔬菜等愛心捐贈時,她也總是先想到他們(men) 。

  對解除隔離醫學觀察後歸家的居民,居委依據記錄,把該居民在此期間錯過的物資盡數補齊。“回家的路上我還在發愁,家裏儲(chu) 備的食物不多了怎麽(me) 辦……”康複回家的蔣先生此前一直焦慮不已。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施菊和居委幹部早已在他回家前就為(wei) 他準備了雞蛋、大米等物資。“歡迎回家,需要幫忙就在群裏說一聲。”樸實的話語,讓蔣先生十分感動。

  “延七的居民,我們(men) 一個(ge) 都不能落下。”施菊心裏有一個(ge) 信念。“疫情困難時期,基層幹部必須衝(chong) 在前頭,我們(men) 傾(qing) 盡全力做好防控,就能讓居民少一分擔憂,多一分安全。”

  疫情以來,延吉新村街道17名居委書(shu) 記、159名居委幹部堅守崗位,加班加點,不眠不休,用他們(men) 平凡的身軀和堅韌的意誌力,為(wei) 居民築起了可靠的防線。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