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留住即將消逝的聲音

發布時間:2022-05-25 16:24:00來源: 光明日報

  【講述】

  與(yu) 瀕危語言的第一次親(qin) 密接觸是在2009年10月,我們(men) 一行八人到雲(yun) 南怒江州調查獨龍語。獨龍語是我國獨龍族所說的語言,使用人口不足7000人,由於(yu) 沒有文字,獨龍語是獨龍族內(nei) 部交流的唯一載體(ti) ,通過口耳相傳(chuan) 記錄了獨龍族世世代代的滄桑變遷和文化記憶。令我印象最為(wei) 深刻的是,獨龍語的動詞會(hui) 依據不同的人稱、時態發生形態變化。例如“聽”這個(ge) 詞,“他在聽”的“聽”說成類似普通話“大”的音,“我在聽”說“當”,“我聽到了”說“當耳”,“他在聽”說“奪耳”或“奪弟”,這與(yu) 現代漢語相去甚遠,倒是與(yu) 英語、法語、俄語等有幾分相似。據學者研究,獨龍語是漢語的親(qin) 屬語言,它就像一塊活化石般完整保留了漢語上古乃至遠古時期的特點,讓我直觀地感受到了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特質。

  我是廣西南寧人,與(yu) 父輩一開口就說南寧話不同,我在日常交往中使用普通話的幾率更高;當我離開家鄉(xiang) ,到北京上學、工作、定居,使用方言的機會(hui) 就越來越少,且不會(hui) 再教孩子說南寧話。同時我發現,在南寧的親(qin) 友們(men) 也很少用方言與(yu) 孩子溝通。一般來說,經濟文化發達地區的方言會(hui) 較有活力,但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大城市的方言也在經曆著與(yu) 南寧話相似的命運。

  有一項“各地本土出生人士方言使用情況調查”的結果顯示,在6~20歲能夠熟練使用方言的人群裏,上海為(wei) 22.4%,杭州為(wei) 9.2%,蘇州全國最低,僅(jin) 為(wei) 2.2%。有學者調查發現,武漢有近70%的年輕人不會(hui) 說方言;廈門、泉州等地40歲以上能熟練使用方言者高達92.6%,而10~19歲的青年約為(wei) 58.5%,呈現出斷崖式下降。從(cong) 2006年開始,多家媒體(ti) 報道過北京土話欲申請文化遺產(chan) 的消息。倘若連北京、上海、杭州、武漢、廈門等地的方言都麵臨(lin) 著傳(chuan) 承的危機,那麽(me) ,當獨龍族人遠離家鄉(xiang) 、越走越遠時,獨龍語這樣的“小眾(zhong) ”語言是否會(hui) 淹沒在汪洋大海裏呢?

  大約在2000年,我國學術界便開始關(guan) 注語言瀕危問題,先是提出了“語言遺產(chan) ”的概念,而後“語言資源”觀念應運而生,認為(wei) 語言不僅(jin) 是學術研究的對象,也是重要的社會(hui) 資源、文化資源和信息資源。這意味著語言保護的範圍從(cong) 瀕危語言、弱勢語言擴大到所有的語言,若以資源觀論,每一種語言在社會(hui) 發展、文化傳(chuan) 承和信息交互方麵都有其獨特的作用,無法被他者完全取代。中國是當今世界上語言資源最豐(feng) 富的國家之一,擁有漢藏、阿爾泰、南島、南亞(ya) 和印歐五大語係的130多種語言,方言土語難以計數,內(nei) 部紛繁複雜,因此我國語言調查保護的工作顯得尤為(wei) 困難和艱巨。麵對國家語言文字事業(ye) 的召喚,我的導師,著名語言學家曹誌耘教授率先轉變研究誌趣,帶領我們(men) 走進田野,積極搶救祖國大地上的瀕危語言及其承載的文化碎片。

  在使命感的驅動下,我們(men) 暫時放下了學理推演類研究,轉而直麵語言保護問題的實踐性研究。一步一個(ge) 腳印地艱難探索和跋涉,希望能趕在不計其數的語言方言以及它們(men) 所承載的文化消失前,把它們(men) 記錄下來,傳(chuan) 承下去。在這篳路藍縷的征程上,也結出了一係列具有原創性的重大成果:《漢語方言地圖集》實地調查全國930個(ge) 地點,是首部全麵反映20世紀漢語方言基本麵貌的原創性語言特征地圖集;《中國語言文化典藏》首次明確界定了“語言文化”的內(nei) 涵,對中國各地區的語言文化現象采取搶救性調查記錄,利用多媒體(ti) 、數據庫和網絡技術對語言文化實態進行保存展示,2017年出版了20冊(ce) 、計劃今年8月再推出30冊(ce) ,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全國37個(ge) 漢語方言點、13個(ge) 少數民族語言點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現象;《中國瀕危語言誌》計劃出版50冊(ce) ,與(yu) 此前的語言誌書(shu) 不同,可通過手機掃碼收聽瀕危語言方言語料,既增強了互動性,也通過音像的方式永久保存了這些即將消逝的聲音。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語言保存的工作已基本完成,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語言資源庫(zhongguoyuyan.cn),匯聚了1700多個(ge) 調查點的原始文件數據超過1000萬(wan) 條,實現了全國各地區、各主要語種及其方言全覆蓋。在數字經濟時代,語言資源大數據是重要的生產(chan) 要素,利用信息科學等前沿技術對包括各瀕危語言方言在內(nei) 的語料開展科學係統的整理加工和開發應用,是當下重要而緊迫的任務。現在,除了語言學界以外,語音智能企業(ye) 也在行動,嚐試將人工智能技術與(yu) 影像創作結合,用語音合成係統實現方言配音和方言翻譯,這預示著科技的發展能讓瀕危語言在元宇宙裏獲得新生。

  進窄門、走遠路、見微光,“語保人”的幸事概莫如斯。

  (本報記者 陳雪采訪整理)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