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歌獻給你 “快歌”獻給誰?
據騰訊音樂(le) 數據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21華語數字音樂(le) 年度白皮書(shu) 》顯示,2021年度發布的華語新歌數量達到了114.5萬(wan) ,同比增長了53.1%。這一速度意味著平均每27秒就會(hui) 誕生一首新歌。
盡管新歌產(chan) 量激增,不少網友卻忍不住感慨,“好聽的歌曲太少,能讓人記住的歌曲更是不多。”
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隨著數字音樂(le) 平台和短視頻平台的發展,音樂(le) 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音樂(le) 創作上的短平快現象愈發嚴(yan) 重——有業(ye) 內(nei) 人士透露,在一些專(zhuan) 業(ye) 的音樂(le) 創作軟件幫助下,公式化流水線作曲快的話可能幾分鍾便能成型,十幾分鍾出一首歌也不是個(ge) 例。業(ye) 內(nei) 認為(wei) :一方麵是華語歌曲的生產(chan) 力不斷增強;另一方麵在流量和爆款的推動下,作品同質化現象嚴(yan) 重,甚至一味追求速度,不乏拚湊之作和流水線作品。
流量為(wei) 王 爆款來時忙跟風
不僅(jin) 是2021年度發布的華語新歌數量首度超過百萬(wan) ,據《2021華語數字音樂(le) 年度白皮書(shu) 》顯示,音樂(le) 創作者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2021年增速遠超2020年同期,參與(yu) 新歌創作的詞、曲創作者均突破10萬(wan) 。無論從(cong) 新歌數量還是創作人數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高漲。然而很多網友仍然覺得印象深刻的沒有幾首歌。
“選擇多了未必是好事。就像給你三雙鞋,你就會(hui) 知道出門穿哪雙。但如果你擁有200雙鞋,可能也就挑不過來了。”作曲家楊青一語道出了大家印象不深的原因。
除了選擇多之外,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好作品並沒有隨著歌曲總體(ti) 數量的增加而同步增長,出現了大量的平庸,甚至是拚湊之作。“毫無疑問現在大家都在追求流量。”作曲家鄒航認為(wei) ,這種情況下跟風現象比比皆是,“當一首歌火了之後,大家就會(hui) 一窩蜂全往這一個(ge) 方向走,都想著保不齊就能火。”出於(yu) 這種心態創作出來的歌曲恐怕“長得都差不多”。
為(wei) 了在各大數字音樂(le) 平台和短視頻平台上能火,易於(yu) 傳(chuan) 唱成為(wei) 了一個(ge) 重要標準。鄒航說,“現在有個(ge) 趨勢是,歌曲盡可能不要太長,節奏越簡單越好,易於(yu) 傳(chuan) 唱。歌曲短了之後,技術含量無疑也就下降了。”
自媒體(ti) 興(xing) 起 作曲從(cong) 業(ye) 門檻被拉低
實際上,創作一部優(you) 秀的音樂(le) 作品需要很多考量。“想要和別人做的不一樣,必須要思考更多。”鄒航認為(wei) ,流行歌曲的結構並不複雜,是有其規律可循的,但是寫(xie) 中文歌曲卻要考慮到文字的特殊性,“我們(men) 中文有四聲,所以在寫(xie) 歌的時候,音樂(le) 也要隨著音調進行調整。要處理好中文四聲的關(guan) 係,又要考慮旋律的通順,甚至是整首歌曲的風格。這都需要花工夫去琢磨。”
業(ye) 內(nei) 普遍認為(wei) ,相較宏大的交響樂(le) ,流行歌曲的結構並不複雜,且有套路可循。隨著自媒體(ti) 的興(xing) 起,音樂(le) 創作一味追求短平快,伴奏稍微改一改,旋律稍微換一換就量產(chan) 了。
不僅(jin) 如此,隨著數字音樂(le) 更加深入,音樂(le) 創作的成本也在降低。鄒航解釋,有些人就在家買(mai) 一套不那麽(me) 專(zhuan) 業(ye) 的設備也可以完成作曲甚至是混錄。“反正網絡上傳(chuan) 都會(hui) 壓縮,不需要追求太好的音質,所以可能這樣也可以蒙混過關(guan) 。此外,有些平台缺乏專(zhuan) 業(ye) 的、標準化的要求和審核,導致粗製濫造的作品得以問世。”還有,隨著AI作曲等智能化作曲的發展,有些軟件甚至可以幫助大家隨時隨地記錄靈感,甚至讓沒有太多音樂(le) 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的人也能夠利用這些軟件成為(wei) “作曲家”。
業(ye) 內(nei) 困惑多 付出與(yu) 傳(chuan) 播度不一定成正比
讓業(ye) 內(nei) 人士擔憂的不僅(jin) 是粗製濫造的流水線現象,還有可能帶來劣幣驅逐良幣的事實。“在伴奏上我們(men) 用一把吉他、一架鋼琴可以,用管弦樂(le) 團也可以,但這中間的差別就太大了。”楊青認為(wei) ,從(cong) 音樂(le) 創作到編曲,再到錄音,每一個(ge) 細節的差別都會(hui) 直接影響到最後呈現的效果,因此精良的音樂(le) 作品需要花很多時間和工夫,而不是量產(chan) 能完成的。
但讓業(ye) 內(nei) 人士感到無奈的是,那些精耕細作的付出未必與(yu) 傳(chuan) 播度成正比。“現在大環境如此,大家經不起流量的洗腦,洗多了大家可能也就記住了。你可能會(hui) 花很長時間去打磨一個(ge) 精品,在錄音等方麵更考究,但是傳(chuan) 播度跟流量相比不一定是一個(ge) 量級。”楊青認為(wei) ,音樂(le) 創作本質上算是服務產(chan) 業(ye) ,“作為(wei) 作曲家要看你服務的是什麽(me) 客戶。如果認準的是市場,那麽(me) 就要稍微放下自己在藝術上的執念;如果更看重藝術質量,就不要在流量和物質上太在意。歸根到底是個(ge) 人選擇的問題。當然,如果兩(liang) 者兼顧則是非常幸運的。”
思考
對待音樂(le) 創作不能一刀切
誠然,評判一首歌的好壞,不能簡單地以創作時間的長短作為(wei) 標準。音樂(le) 史上,有時間打磨出來的經典,比如歌曲《紅梅讚》總共八易其稿,修改了二十多次;王立平為(wei) 央視版《紅樓夢》作曲13首,曆時整整四年。與(yu) 此同時,也有不少靈感乍現時的得意之作,比如周巍峙為(wei) 《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戰歌》譜曲,僅(jin) 半小時左右;黃霑寫(xie) 《上海灘》,隻用了20多分鍾;周傑倫(lun) 為(wei) 《親(qin) 愛的那不是愛情》譜曲,不到10分鍾;葉佳修寫(xie) 《外婆的澎湖灣》僅(jin) 僅(jin) 用了10分鍾。但這些作品之所以能成為(wei) 經典、能流傳(chuan) ,是因為(wei) 盡管創作時間可能很短,卻有特色,絕不雷同,而且有著詞曲作者深厚的積澱作為(wei) 背書(shu) ,而不是僅(jin) 僅(jin) 依靠作曲軟件譜就。
作曲家楊青也說,對待音樂(le) 創作不能一刀切,不能隻是簡單地用快與(yu) 慢、簡單與(yu) 複雜來評判好壞。“業(ye) 界對於(yu) 《小蘋果》這類歌曲的評價(jia) 褒貶不一,但是我認為(wei) 它的商業(ye) 價(jia) 值是非常巨大的。” 楊青認為(wei) ,從(cong) 創作的角度講,爆款之所以成為(wei) 爆款,並不是毫無道理的。首先歌曲必須好聽,傳(chuan) 唱度高;其次,它一定是符合大家當下的心理需求,大體(ti) 上滿足大部分人的審美喜好。
最近,湖南衛視播出的音樂(le) 綜藝《聲生不息》選擇了一首老歌《好歌獻給你》作為(wei) 推廣曲。這首1979年即發行的歌曲,迄今已有43年的曆史,依舊有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對於(yu) 市場上充斥著的大量粗製濫造的流水線作品,業(ye) 內(nei) 認為(wei) 不是一天兩(liang) 天就可以扭轉局麵的。但他們(men) 也提醒,“快歌”雖能一時討巧,並不能一勞永逸。首先,僅(jin) 依靠一兩(liang) 首爆款生存不是長久之計,無論歌手、創作者還是公司都希望能有源源不斷的、真正讓大家記得住的優(you) 質作品。要做到這點,不能僅(jin) 憑運氣,根本的是實力說話。其次,隨著AI的興(xing) 起,這些流水線產(chan) 品恐怕是最先被取代的。再者,隨著美育教育的普及,隨著大家欣賞水平的提高,對美會(hui) 有真正的認識和判斷。在這種情況下,粗製濫造的“快歌”將越來越沒有市場。(本組文/記者 田婉婷 統籌/劉江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