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又有神曲火了, 網絡為何常刮“鄉愁風”

發布時間:2022-05-26 14:47:00來源: 揚子晚報

  網絡神曲年年有,5月又推陳出新了——魔性洗腦視頻《我是雲(yun) 南的》正在各社交平台擴散。視頻中,博主用當地方言推廣家鄉(xiang) 雲(yun) 南怒江州瀘水市,引發全國網友模仿,分別以喊麥的方式為(wei) 自己家鄉(xiang) 方言“廣而告之”。

  遠了不說,還記得去年風靡全網的“山東(dong) 菏澤曹縣666”“甘肅不大,創造神話”嗎?方言既是一種語言現象,又是一種文化現象,《我是雲(yun) 南的》再次喚醒了大家刻在DNA裏的鄉(xiang) 愁。

  “我是雲(yun) 南的,雲(yun) 南怒江的,怒江瀘水市,瀘水市六庫,六庫傈僳族,傈僳族是這樣叫,烏(wu) 鴉叫做阿南(音),青蛙叫做歐巴(音)……”5月12日,一首名為(wei) 《我是雲(yun) 南的》視頻火遍各大平台,博主戴著銀飾耳環,用口音十足的方言唱著節奏感極強的歌詞,隨著說唱鼓點,讓網友十分“上頭”。很多網友也對怒江之美充滿好奇,有人說,這首歌給怒江省了一大筆廣告費。還有人說,等疫情結束,一定要去旅遊。

  其實,從(cong) 藝術角度來說,很難將《我是雲(yun) 南的》定義(yi) 為(wei) 一首優(you) 秀音樂(le) 作品。那它為(wei) 啥能突然火?跟之前那些魔性洗腦歌曲一樣,還是旋律與(yu) 歌詞的可複製性。有分析認為(wei) ,《我是雲(yun) 南的》在內(nei) 容結構上主要由“家鄉(xiang) +方言”兩(liang) 部分組成,旋律曲調基本表現為(wei) 每句簡單重複的節奏型。這種魔性BGM有內(nei) 在最簡單的傳(chuan) 播邏輯,容易在重複中建構記憶點,觀眾(zhong) 可以無門檻地進行模仿和再生產(chan) 。

  “我是江蘇的,江蘇無錫的……”“我是四川的,四川成都的……”全國各地網友按捺不住,隨即出現了一大批效仿者,用自己的方言改編了歌詞,同樣以方言喊麥的方式“比拚”起家鄉(xiang) 特色,從(cong) 四川火鍋到廣東(dong) 早茶,從(cong) 陝西肉夾饃到新疆大盤雞,從(cong) 吃著雪糕蒸桑拿的東(dong) 北到網紅打卡點密布的西南,熱鬧非凡。據不完全統計,江蘇、遼寧、吉林等20多個(ge) 省的50多個(ge) 城市網友參與(yu) 這場全國“上分”大戰。 魔性洗腦視頻裏的這對傈僳族兄弟也因此走紅。5月11日晚,他們(men) 推出首次直播,圍觀人數就超1200萬(wan) 人次。兄弟倆(lia) 表示,他們(men) 是怒江蘭(lan) 坪縣人,不是這首歌的原作者,隻是打工時聽到了這首歌,就模仿著對了一下口型,沒想到火了。

  隨後《我是雲(yun) 南的》原作者露麵,並與(yu) 傈僳族兄弟進行夢幻聯動。原作者表示,他是根據網絡上一些熱門歌曲的節奏,加入了自己家鄉(xiang) 和民族的內(nei) 容而創作了這首歌,“除了好玩,也想借此宣傳(chuan) 家鄉(xiang) ,讓外麵的人聽聽我們(men) 民族的語言,有機會(hui) 來怒江看看。”

  無獨有偶,去年也有土味視頻曾出過爆梗“山東(dong) 菏澤曹縣666”和“甘肅不大,創造神話”。因為(wei) 網絡主播一句“山東(dong) 菏澤曹縣666,我勒寶貝”的口號,去年這個(ge) 名不見經傳(chuan) 的小縣城火遍全網,“我國四大城市:北上廣曹”等係列“曹縣梗”成了網絡流行語。隨後出現的“甘肅不大,創造神話”,也讓很多網友主動去了解甘肅有哪些可圈可點的地方。 不得不說,這些年,土味視頻產(chan) 出的數量和頻次都頗多,大眾(zhong) 對此有些審美疲勞,《我是雲(yun) 南的》能引起廣泛互動,或與(yu) 視頻中的傈僳族有關(guan) 。傈僳族對不少人來說相對陌生,其方言更是神秘,容易引起好奇。

  而且視頻裏沒有浮誇出格的土味語錄,博主隻是在淳樸地介紹其家鄉(xiang) 和方言。鄉(xiang) 愁是中國人普遍的情感,這很容易引起集體(ti) 共鳴,因此才有那麽(me) 多網友加入了這場為(wei) 家鄉(xiang) “上分”大戰。 方言是一種無法替代的文化基因密碼,它的背後是人和故土。所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ang) 音無改鬢毛衰,方言深深鐫刻著獨有的地域色彩,承載著一個(ge) 地方的文化走向,是民眾(zhong) 歸屬感和認同感的體(ti) 現,具有重要的語言價(jia) 值、曆史價(jia) 值,也是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和發揚的重要載體(ti) 。

  除了短視頻平台,影視、綜藝節目也是方言文化傳(chuan) 播的載體(ti) 。還記得爆款綜藝節目《樂(le) 隊的夏天》,將兩(liang) 支來自廣東(dong) 的方言樂(le) 隊推到了台前,“九連真人”和“五條人”帶火了客家話和福佬話,他們(men) 將方言融於(yu) 歌詞之中,喚起聽者對家鄉(xiang) 記憶的自我想象。再比如,近年來,方言電影數量增多,拿今年來說,以上海為(wei) 背景的《愛情神話》被影評人稱為(wei) “新滬語電影”,《穿過寒冬擁抱你》有武漢話版,《雄獅少年》有粵語版。再往前,還有南京話電影《寶貝兒(er) 》、重慶話電影《火鍋英雄》、河南話電影《平原上的夏洛克》、武漢話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hui) 》,等等。 這些年,方言文化借助年輕人喜聞樂(le) 見的新載體(ti) ,總能在網絡上刮起“鄉(xiang) 愁風”,吸引網友自發加入家鄉(xiang) 話題討論,變成“家鄉(xiang) 推廣大使”。所以說,如何鼓勵方言文藝創作來實現方言文化保護,如何切實地將鄉(xiang) 土文旅產(chan) 品融入這類方言創作,如何促進文化軟實力轉變為(wei) 硬實力等等,在《我是雲(yun) 南的》等刷屏時,值得多維度思考。(孔小平)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