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古意
作者:周宗亞(ya) (齊魯師範學院副教授)
二十世紀中國畫壇,關(guan) 於(yu) 中國畫的發展爭(zheng) 論頗為(wei) 激烈。爭(zheng) 論的焦點無外乎“傳(chuan) 統與(yu) 創新”和“中西繪畫互融”兩(liang) 大問題。概而言之,其實就是對傳(chuan) 統中國畫如何革新的問題。
二十世紀初,康有為(wei) 批評中國畫:“中國畫學,至國朝而衰敝極矣,豈止衰敝,至今郡邑無聞畫人者。其遺餘(yu) 二三名宿,摹寫(xie) ‘四王’‘二石’之糟粕,枯筆數筆,味同嚼蠟,豈複能傳(chuan) 後,以與(yu) 今歐美、日本競勝哉?”康有為(wei) 的觀點主要是批判當時的中國畫“過分摹古”,忽視了新形象的塑造。這和魯迅先生的觀點基本一致。魯迅認為(wei) 中國畫“兩(liang) 筆是鳥,不知是鷹是雁?兩(liang) 點是眼,不知是方是圓?”他們(men) 不滿畫壇的因循守舊,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們(men) 對中國畫的健康發展的殷切希望,是值得肯定的。
劉勰說:“歌謠文理,與(yu) 世推移。” 文學如此,繪畫也一樣。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道出了中國畫曆久彌新的奧秘。中國文學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的變化發展,繪畫亦有“荊關(guan) ”“董巨”“元四家”和“明四家”“清四僧”等不同審美風貌的演變。
中國畫既然是個(ge) 開放的體(ti) 係,它的發展就是無止境的。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往往是藝術特色或美學思想的嬗變,每一次新變,都會(hui) 出現新的裏程碑,但沒有什麽(me) 難以繼續發展的頂峰。因此,我們(men) 不能說元代的山水畫就低宋代一籌。“環肥燕瘦”各美其美,誰也取代不了誰。
但是,明清以降,山水畫界雖然也誕生了一些較有影響的畫家,但總體(ti) 成就讓人感覺不如宋元。何也?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發展上走偏了路。這條偏路就是“極端崇古”而失去了自己的麵目。
這一派代表人物大都信奉董其昌的繪畫宗旨,致力於(yu) 崇古摹古,尤其是對“元四家”的崇拜,可謂到了無可複加的地步。他們(men) 大多重筆墨,把古人的丘壑搬前移後,力圖達到一種元人早已達到的審美境界。對這種僵化的局麵,雖有石濤的大聲疾呼,但終究沒有大的改變。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dong) 流去。”在二十世紀初的一番“百家爭(zheng) 鳴”後,中國畫又重新走向了適合自身發展之路。徐悲鴻等提出了融合中西的“改良”說,潘天壽等提出了“中西繪畫拉開距離”說。概而言之,前者的宗旨,就是要通過吸收西方寫(xie) 實造型體(ti) 係來改造中國畫之舊有麵貌;後者堅持在傳(chuan) 統的基礎上走出一條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創新之路。這兩(liang) 種觀點各有千秋,不可用非此即彼的態度對待之。
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曆經數千年而不衰,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yu) 它能夠在傳(chuan) 承中不斷創新。對於(yu) 古代優(you) 秀文化遺產(chan) 的繼承,是發展創新的重要前提。張彥遠在《曆代名畫記》中論道:“古之畫,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氣,以形似之外求其畫……上古之畫,跡簡意淡而雅正,顧、陸之流是也;中古之畫,細密精致而臻麗(li) ,展、鄭之流是也;近代之畫,煥爛而求備;今人之畫,錯亂(luan) 而無旨,眾(zhong) 工之跡是也。”他把上古、中古、近代和今人之畫進行對比,彰顯了他崇古、師古的觀點。趙孟頫以其“古意論”而名垂美術史冊(ce) 。他說:“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豔,便自為(wei) (謂)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kui) ,百病橫生,豈可觀也。”“古意既虧(kui) ,百病橫生”,他認為(wei) 愈古的作品愈雅正淳厚,應是當代藝術創作的航標,正所謂“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忽視古之雅正純樸,往往會(hui) 讓藝術走向流俗淺薄。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中國畫的發展完善必須根植於(yu)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土壤,可以說沒有繼承就沒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