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北“風光”滿眼新——古都大同發展轉型新觀察
新華社太原5月25日電 題:晉北“風光”滿眼新——古都大同發展轉型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孫亮全
初夏的晉北,天高雲(yun) 淡。古都大同,這個(ge) 地處內(nei) 外長城之間的“塞北明珠”,正展現出一幅轉型新貌。
大同是以“煤都”聞名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近年來當地持續推進煤炭產(chan) 業(ye) 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井下采出的原煤從(cong) 主井口開始,通過全封閉式的皮帶棧橋被輸送到大塊車間、原煤倉(cang) 、洗煤廠、精煤倉(cang) ,再到裝車外運……記者在位於(yu) 大同市的晉能控股集團塔山礦看到,這裏展現出與(yu) 以往不同的煤炭開采景象:地上開始不見煤渣,地下逐漸看不到人工勞作。
隨著5G礦井、智能化綜采工作麵投入運行,今年晉能控股集團規模以上礦井將全部實現智能化開采。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大同努力打造千億(yi) 級的國家清潔能源基地,將煤礦先進產(chan) 能占比從(cong) 不足20%提高到90.7%。
大同近年來還著力建設“綠電基地”。2020年3月,大同市天鎮縣發現十幾平方公裏的高溫高壓地熱田,這是我國中東(dong) 部地區首次發現的深部地熱資源,根據初步勘查情況,預期或可以建成大規模地熱發電基地。如今,當地正在加速進行地熱資源勘探和開發工作,目前一期試驗電站已經試發電成功。
不僅(jin) 地下“熱力強勁”,地上“風光”也蔚為(wei) 可觀。在大同市左雲(yun) 縣,晉能控股電力集團左雲(yun) 光伏電站建於(yu) 采煤沉陷區之上。這個(ge) 國家級光伏示範基地項目,裝機容量為(wei) 10萬(wan) 千瓦,實現年平均上網電量1.8億(yi) 千瓦時。
近年來,大同加速探索從(cong) “煤都”向“新能源之都”邁進,風電、光伏、氫能等“六大新能源產(chan) 業(ye) 集群”正在成形。
數據顯示,目前大同市“風光”新能源裝機總量700多萬(wan) 千瓦時,占全市電力裝機總量近一半,占山西全省新能源裝機總量的三分之一。此外,還有近200萬(wan) 千瓦時新能源發電項目在建。
“晉北‘風光資源’條件好,起步較早,形成了規模。”大同市發改委有關(guan) 負責人說,這帶動了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在大同的布局。
在大同市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園區,大同隆基樂(le) 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2GW單晶光伏組件生產(chan) 基地已經建成,3GW電池片光伏全產(chan) 業(ye) 鏈項目也已簽約,將持續為(wei) 全球光伏發電項目提供單晶組件的生產(chan) 。
而對於(yu) 大同具有傳(chuan) 統優(you) 勢的火電來說,一方麵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和排放;另一方麵促進現有火電角色轉變,由發電主體(ti) 變成調峰調頻主體(ti) ,解決(jue) 新能源供電不穩定問題。大同市項目推進中心主任楊生璽說,火電正升級“聯姻”新能源發電。
新能源在加速布局,新產(chan) 業(ye) 也在加快成長。
“您好,我是您的美團客服專(zhuan) 員……”在大同市金茂國際中心寫(xie) 字樓內(nei) ,一天要有數千個(ge) 客服電話打進撥出。
這是2021年下半年以來在大同出現的名為(wei) 數據呼叫服務的新崗位,是隨著大數據產(chan) 業(ye) 在大同發展壯大之後,衍生出的下遊產(chan) 業(ye) 之一。
“去年下半年提供了6000多個(ge) 就業(ye) 崗位,今年預計還能提供五六千個(ge) 崗位。”大同市發改委綜合科科長郭希娟說,上海潤迅集團、京東(dong) 聲穀等數據呼叫、數據標注企業(ye) 落戶大同,有效促進了就業(ye) 和人才回流。
在靈丘縣太行山腳下,秦淮環首都·太行山大數據基地四期是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正在為(wei) AI、自動駕駛、量子通信等新業(ye) 態提供巨量算力支撐。
中聯大數據、華為(wei) 能源雲(yun) 大數據平台等一批數據中心也先後落戶大同,目前已經建成25萬(wan) 台服務器的規模。
“大同處於(yu) 環京津400公裏以內(nei) 帶寬不受限區域,土地充裕、氣候寒涼、電力穩定、交通網絡發達。”楊生璽說,發展大數據產(chan) 業(ye) 有比較優(you) 勢。
大同市發改委相關(guan) 負責人說,以秦淮的14.8萬(wan) 台服務器為(wei) 例,相關(guan) 存儲(chu) 業(ye) 務年營收超過億(yi) 元,大數據落戶帶動了服務器、配電櫃等生產(chan) 企業(ye) 落戶,以及下遊的標注、清洗、呼叫、培訓等產(chan) 業(ye) 進入。
依托互聯網數據中心的集聚效應,大同正在加快形成“存儲(chu) 計算、設備製造、標注分析、融合應用、數據交易、安全服務、人才培養(yang) ”的全產(chan) 業(ye) 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