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中外文明互鑒 232件漢代珠飾亮相廣州
中新網廣州5月26日電 (記者 程景偉(wei) )“隻此絢麗(li) ——廣州出土漢代珠飾展”26日在廣州南漢二陵博物館開幕。展覽精選廣州出土漢代珠飾文物232件(套),通過“璀璨奪目”“匠心獨運”“珠玉在側(ce) ”“美美與(yu) 共”四部分,向公眾(zhong) 展示漢代珠飾的藝術之美,以及其承載的製作工藝、技術傳(chuan) 播和東(dong) 西方人類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等曆史信息。
廣州自秦代建城以來,一直通過海路與(yu) 亞(ya) 洲、歐洲、非洲和美洲等地進行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2000多年來從(cong) 未中斷,是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和商業(ye) 都會(hui) ,也是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廣州考古出土了兩(liang) 漢時期珠飾2萬(wan) 餘(yu) 顆,這些珠飾材質豐(feng) 富、形製多樣、色彩斑斕,且來源廣泛,有的是域外直接輸入、有的從(cong) 內(nei) 陸流傳(chuan) 而來、有的為(wei) 本土製造;製作工藝方麵,或對異域風格器物進行仿製,或進口材料進行本地加工。各類珠飾或源於(yu) 自然的玉石、或人工提煉的金屬、或人工合成的材質,充分體(ti) 現了先民的審美與(yu) 智慧。
這些漢代珠飾,見證了嶺南與(yu) 周邊地區,特別是與(yu) 東(dong) 南亞(ya) 、南亞(ya) 、西亞(ya) 及地中海沿岸地區通過海路進行的貿易往來和人文交流,重現了漢代番禺“珍奇薈萃、商業(ye) 繁華”的生動曆史畫卷。
2016年以來,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廣州出土漢代珠飾進行了全麵整理研究,出版《廣州出土漢代珠飾研究》學術專(zhuan) 著。2021年起,該院又啟動“嶺南出土漢唐珠飾及海上絲(si) 綢之路研究”課題。這次展覽就是專(zhuan) 題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
該次展覽注重沉浸式觀展、互動式體(ti) 驗,布置從(cong) 地麵到天花板包圍式複原海洋場景,邀請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學院教師以廣州出土漢代珠飾為(wei) 主題,開展文物活化利用創造,設計符合當代審美潮流的藝術品進行展示。珠飾複刻品還可以供觀眾(zhong) 試戴。
此外,華南師範大學等高校學生們(men) 編排的“隻此絢麗(li) ”珠飾走秀與(yu) 《相和歌》盤鼓舞,在展覽開幕式上進行;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學院教師還演示廣州漢代蜻蜓眼玻璃珠的燒製技藝。(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