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手、主播、畫家……“三農”變化之農民新職業
原標題:機手、主播、畫家……“三農(nong) ”變化之農(nong) 民新職業(ye)
麥收季來了。這幾天,山東(dong) 省濰坊市坊子區丁村趙家村村民趙憲常和兒(er) 子趙凱更忙了:駕駛農(nong) 機,從(cong) 這個(ge) 地頭到那個(ge) 地頭。
20多年前,趙憲常也是一名種地的農(nong) 民,為(wei) 方便播種,他購買(mai) 了一台小型拖拉機。由於(yu) 感受到機械化的便利,趙憲常還成立了一家農(nong) 機合作社,兼職當上了農(nong) 機手。
以前,農(nong) 民種植作物單一,農(nong) 機服務有淡旺季。這些年,隨著農(nong) 業(ye) 種植品類豐(feng) 富,趙憲常父子倆(lia) 的農(nong) 機越來越忙。後來,他們(men) 成為(wei) 專(zhuan) 職農(nong) 機手,奔波在各地為(wei) 農(nong) 戶服務。
趙凱介紹,春天,他們(men) 在河南開封為(wei) 農(nong) 戶耕地旋地,駕駛拖拉機在濰坊為(wei) 菜農(nong) 播種;夏天跨區麥收作業(ye) ,從(cong) 西往東(dong) ,從(cong) 南往北忙活一個(ge) 月左右;秋天,當地種菜需要拖拉機手,秋收也需要聯合收割機;冬天,當地薑農(nong) 需要耕地。
“我們(men) 基本全年不停,收入是以前的好幾倍。”趙凱說。
從(cong) 一開始的機械式,到現在的電控式,趙凱換了五六台聯合收割機,也見證了農(nong) 業(ye) 作業(ye) 水平的提高。“從(cong) 上午9點到晚上12點,大戶農(nong) 場一天作業(ye) 300畝(mu) 不成問題,而且糧食損失還比以前少。”他說。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數據顯示,我國小麥97%以上依靠機械收獲。2021年,通過綜合措施我國機收損失率降低了1個(ge) 百分點,相當於(yu) 挽回了100億(yi) 斤糧食。
隨著農(nong) 業(ye) 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許多農(nong) 民有了新身份,他們(men) 乘著互聯網的東(dong) 風,闖出了致富新路徑。
徐金玉沒想到自己能從(cong) 農(nong) 民變身成為(wei) 一名網絡主播。徐金玉今年39歲,家住濟南市長清區孝裏街道孝興(xing) 家園,一個(ge) 黃河灘區遷建社區。過去,徐金玉常年在外打工,這兩(liang) 年,在街道組織的就業(ye) 技能培訓幫助下,徐金玉學會(hui) 了短視頻製作、網絡直播。
“老師手把手教,免費學習(xi) ,我學會(hui) 了網絡宣傳(chuan) 銷售。在家門口,利用網絡平台直播賣茶葉,我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現在自己當老板。一開始發貨雇2個(ge) 人,現在雇4個(ge) 人都忙不過來呢。”她開心地說。
不僅(jin) 如此,端起新飯碗的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化水平越來越高。大喇叭、誌願者、村道上排隊做核酸的村民……中國青州農(nong) 民畫畫院裏,與(yu) 泥土打了半輩子交道的王化芹在認真畫著一幅新作品。
“這是一幅反映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作品。我們(men) 農(nong) 民畫,畫的都是自己身邊的事情。”她停下筆對記者說。
王化芹今年51歲,生活在山東(dong) 省青州市邵莊鎮興(xing) 旺村,家中世代務農(nong) 。2016年4月,她參加了青州市組織的免費農(nong) 民畫培訓,零基礎開始學習(xi) 。從(cong) 此,她放下鋤頭、拿起畫筆,開啟了新的人生路。
青州農(nong) 民畫是中國農(nong) 民畫的重要流派之一。這幾年,王化芹成立了益榮農(nong) 民畫院,帶領更多的鄉(xiang) 親(qin) 在農(nong) 忙之餘(yu) 畫農(nong) 民畫。目前,青州農(nong) 民畫已走出山東(dong) ,足跡已至河北、江蘇等省份。
“日子越來越好,我越畫越有奔頭。”王化芹說。(記者邵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