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為文化插上科技之翼

發布時間:2022-06-06 10:56:00來源: 光明網

  近年來,在科技的加持與(yu) 賦能下,我國文化事業(ye) 進入大規模應用現代科技的新階段,文化創造力和活力更加迸發。科學技術使文化的魅力格外動人。

  科技能把種種不可思議的奇思妙想變成現實,讓美好的寓意格外彰顯。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以其簡約大氣、未來感十足的表演令全世界驚豔,600多名小演員在雪地上奔跑時,由光影虛擬出的雪地竟會(hui) 出現逼真的足跡,由光影虛擬的雪花伴隨著孩子們(men) 奔跑,營造出溫馨浪漫的氛圍;奧運五環冰雕破冰而出的那一幕更是把“破冰”二字的內(nei) 涵彰顯無遺,打破堅冰才能打破隔閡、相互靠近、彼此溫暖……深刻的內(nei) 涵表現得如此真切而自然,有賴於(yu) 最新的裸眼3D技術。據統計,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應用的數字科技創新手段多達數十種,從(cong) 早已耳熟能詳的超高清LED屏幕顯示、人工智能、5G、雲(yun) 計算,到還罕為(wei) 人知的邊緣計算、數字孿生、綠色燃料動能等,共同助力導演組將藝術創意變成現實。

  科學技術還能幫助揭去曆史的麵紗,讓我們(men) 讀懂古人留下的信息。近年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受到全社會(hui) 的高度重視,考古熱、文物熱、文博熱持續升溫,相關(guan) 影視節目大受歡迎,但不少觀眾(zhong) 納悶,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考古學家是怎麽(me) 知道數千年前乃至上萬(wan) 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生活的?的確,在現代科技誕生之前,即便偶然發現了遠古的遺存,人們(men) 也難以提取蘊含其中的曆史信息,而現代科技大大減少了這樣的遺憾。通過分析骨骼中的微量元素,考古學家能得知這些古人是本地人還是外來移民,還能知道其食物來源、健康狀況和疾病情況;通過提取和分析骨骼或牙齒中的基因,就能知道古人的來源;通過分析遺存土壤中的花粉就能知道當時的氣溫、濕度等氣候環境信息;通過分析遺存中的植物種子就能知道它們(men) 是天然的還是人工培育的……所有這些信息加起來就勾畫出一幅比較清晰的古人社會(hui) 生活圖像。這是單純依靠文字記載所不能獲取的寶貴信息,對於(yu) 我們(men) 探索中華文明起源、深化曆史認知具有重大意義(yi) 。

  科學技術應用於(yu) 文化領域當然遠遠不止上述兩(liang) 個(ge) 方麵,在21世紀,文化創造與(yu) 創作生產(chan) 的整個(ge) 過程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科技豐(feng) 富了文化創造的手段,文化彰顯了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二者相互融合,交相輝映。

  最近,神舟十三號上的3位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吸引全國億(yi) 萬(wan) 青少年觀看。中華民族的“飛天夢”已從(cong) 神話變成現實。看看中國為(wei) 航天器起的名字吧:載人飛船叫“神舟”、空間站叫“天宮”、月球探測器叫“嫦娥”、月球車叫“玉兔”、中繼通信衛星叫“鵲橋”……古老瑰麗(li) 的神話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煥發出新的奪目光彩。這是獨屬於(yu) 中國人的浪漫,也證明科技讓文化更迷人。(張 賀)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