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芒種:播種希望,收獲豐盈

發布時間:2022-06-06 11:2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節氣裏的韻味中國】

  作者:郝澤華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麥黃梅熟,榴花正盛。端午粽香猶在,芒種已攜著稻麥的氣息,如約而至。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反映農(nong) 業(ye) 物候現象的典型節氣之一。該詞最早見於(yu) 《周禮·地官》:“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東(dong) 漢鄭玄解釋為(wei) :“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而與(yu) 芒種今意更為(wei) 貼合的,是宋代馬永卿的解釋:“所謂芒種五月節者,謂麥至是而始可收,稻過是而不可種。”清代學者陳三謨也在《歲序總考》中說:“芒,草端也;種,稼種也;言有芒之穀此時皆可稼種,故謂之芒種,乃五月之節氣也。”

  稼穡的艱辛與(yu) 收獲的歡喜,皆匯聚於(yu) 芒種時節。此時,氣溫顯著升高,雨水較為(wei) 豐(feng) 沛,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nong) 業(ye) 正處於(yu) 夏收、夏種、夏管的農(nong) 忙季節。“芒種不種,再種無用。”到了芒種,已是較晚的播種期,南方稻作地區的人們(men) 正忙著插秧種稻。豐(feng) 子愷在《芒種的歌》中寫(xie) 道:“芒種節到了,農(nong) 人的辛苦從(cong) 此開始了。插秧、種田、下肥、車水、拔草……經過不少的辛苦,直到秋深方才收獲。”寫(xie) 盡農(nong) 人的不易。在北方地區,此時則是麥子收獲之時,農(nong) 人們(men) 正在抓緊時間收麥。在白居易的《觀刈麥》中就有“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的詩句。芒種,這個(ge) 始於(yu) 農(nong) 桑、專(zhuan) 於(yu) 稼種的節氣,在仲夏的熱情中不斷描摹著秧苗的新綠和麥浪的金黃,書(shu) 寫(xie) 著大地上播種的希望與(yu) 收獲的喜悅,吟唱著綿長歲月間的生命之歌。

  “芒種看今日,螳螂應節生。彤雲(yun) 高下影,鴳鳥往來聲。”芒種時節,植物生長之勢極盛,動物們(men) 也在陽光雨露的照拂和一草一木的生長變化中,敏銳地捕捉著時令的變化。古人將芒種時特有的物候概括為(wei) “一候螳螂生,二候鶪始鳴,三候反舌無聲。”隨著天氣日漸炎熱,前一年深秋被產(chan) 下的螳螂卵逐漸孵化,小螳螂破殼出生,伯勞鳥開始在枝頭應時鳴唱,而鳴叫數月的反舌鳥則因感到陰氣微生而漸漸收聲靜默。

  在萬(wan) 物生長的節律中,人們(men) 也在不斷感知和記錄著歲時的氣息,並以樸素的方式向自然、向大地抒情。在皖南地區,有芒種時節“安苗”的習(xi) 俗。穀稻播種完畢,當地的人們(men) 會(hui) 製作包粿,並將其供奉在田畈地頭,以祈求五穀豐(feng) 登、村民平安,還會(hui) 與(yu) 親(qin) 朋好友共同品嚐安苗包粿。在種下穀稻的同時,人們(men) 也在田間種下了豐(feng) 收的希冀。在寧波一帶,則有芒種吃君踏菜的習(xi) 俗,據說這樣能保持皮膚光滑細膩、不生痱子。在飲食間,人們(men) 思索著自己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並以種種方式與(yu) 時令唱和。

  “夏雨落青梅,未解相如渴。摘來佐山樽,翠香浮綠雪。”此時,正是梅子成熟的時候,我國南方地區因而有芒種煮青梅的習(xi) 俗。新鮮青梅滋味酸澀,需要借助煮梅改善口感。最簡單的做法,便是將洗淨的青梅與(yu) 糖或鹽同煮,此外還可添加紫蘇等進行調味。青梅與(yu) 酒,更是古已有之的搭配。在《三國演義(yi) 》中,羅貫中便曾寫(xie) 下劉備與(yu) 曹操“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的場麵,清人也有“煮得青梅同下酒,合歡花上畫眉啼”“手摘青梅將酒煮,更有甚閑情緒”等吟詠。在江南地區,至今仍有將青梅置於(yu) 黃酒中文火微溫或是在溫好的酒中投入青梅的習(xi) 慣,部分地區還有“芒種泡梅酒”的習(xi) 俗。杯酒入喉,唇舌間便浸潤了青梅的滋味,江南的意蘊和自然的氣息點滴而來,於(yu) 不知不覺間盈滿飲者心懷。

  歲時更迭間,芒種是洋溢著稻穀氣息的熱情歌吟。一收一種間,傾(qing) 注著晶瑩的汗水,也交織出生命的智慧與(yu) 光芒。唯有播種希望,潛心耕耘,方能收獲生命的豐(feng) 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