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現代生活,把非遺的奇妙展現出來
原標題:連接現代生活,把非遺的奇妙展現出來
剛告別國際博物館日,又迎來“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盡管距離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尚有時日,但有關(guan) 部門已開始預熱,各種宣傳(chuan) 展示活動先聲奪人,漸次揭開麵紗。據統計,全國各省(區、市)在今年遺產(chan) 日期間將舉(ju) 辦6200多項非遺宣傳(chuan) 展示活動,其中線上活動2400多項。
“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這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的活動主題,很時尚,也富有動感,特別是跟現代生活相連接,也多了一份親(qin) 和力。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種類多、數量多,共劃分為(wei) 十大類:民間文學、傳(chuan) 統音樂(le) 、傳(chuan) 統舞蹈、傳(chuan) 統戲劇、曲藝、雜技與(yu) 競技、民間美術、傳(chuan) 統手工技藝、傳(chuan) 統醫藥、民俗。可以說,涵蓋了方方麵麵,也覆蓋了全國各個(ge) 省份,但在一些人眼裏,不知道非遺究竟“離我是近還是遠”?說遠吧,幾乎觸目皆是;說近吧,卻不知其奇妙所在。
多年前筆者曾參觀某個(ge) “非遺之鄉(xiang) ”,當地的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等項目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走近它們(men) ,盡管心生敬畏,有一種悠久文化穿越時光展現在眼前的感覺,但由於(yu) 缺乏專(zhuan) 業(ye) 知識,僅(jin) 憑肉眼是無法知其妙處的,隻能默默感慨。後經專(zhuan) 家介紹,並經傳(chuan) 承人現場演繹,方對它們(men) 的不同凡響知曉一二。
都說非遺好、傳(chuan) 承非遺有意義(yi) ,但是,好在哪裏、怎麽(me) 個(ge) 好法,其價(jia) 值所在,都應詳細告訴大眾(zhong) 。一定程度上說,非遺的生命力,既取決(jue) 於(yu) 它自帶的光環,以及歲月賦予它的滄桑,還取決(jue) 於(yu) 它能不能被人們(men) 接納。而要為(wei) 人接納,就要展現其獨特的精妙之處。很多非遺的神奇是看不出來的,再加上它們(men) 長久地生存在某個(ge) 區域,更不具備廣泛性,也就更需要走出深閨,走向更為(wei) 熱氣騰騰的人間。
由此聯係到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的活動主題,非遺當然是有迷人色彩的,但是隻有“近人”,才能“迷人”,隻有更緊密地連接現代生活,才能綻放更大的光彩。這種連接,不是簡單地生貼硬湊,也不是為(wei) 了凸顯生活氣息而胡亂(luan) 改造,而是為(wei) 了找到跟現實相對話的接洽點,挖掘它與(yu) 現代生活相融合的交集。如果非遺孤芳自賞,就很難活起來,即便經過“輸血”救治也難有持續性生命力。
據介紹,今年一些網絡平台將推出“賞中國精彩技藝”“非遺藏品季”“煥新非遺計劃”“非遺奇遇記”等主題活動,向大眾(zhong) 展示傳(chuan) 統美食、傳(chuan) 統手工藝、傳(chuan) 統音樂(le) 等豐(feng) 富非遺資源,讓更多人關(guan) 注、了解生活中豐(feng) 富多彩的非遺和生動的非遺保護實踐。可以想象,這些活動本身是有意義(yi) 的,但是光有意義(yi) 還不夠,應盡量有趣有意思一些,盡量轉變文本、轉換表達方式,以期在新的話語表達和形態創新中,帶給受眾(zhong) 不一樣的感覺,讓大眾(zhong) 看後嘖嘖稱道,不知不覺中生發出擁抱非遺、熱愛非遺的念想。
進而言之,無論政府活動還是民間活動,主打非遺牌都不能老氣橫秋,更不能唱唱高調走過場,瞄準大眾(zhong) 興(xing) 趣點,越走心就越有效果,讓受眾(zhong) 參與(yu) 性越強就越能提升人氣。
作家馮(feng) 驥才說過,非遺是一種生活文化、活著的文化遺產(chan) 。其實,非遺本身就來自民間,融入先民的智慧和創造,它們(men) 是屬於(yu) 人民的,沒有理由不回歸大眾(zhong) 。更何況一些非遺還承擔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使命,也就更需要接地氣。接地氣不會(hui) 掉價(jia) ,變得大眾(zhong) 化不會(hui) 變得庸俗,找到更多連接現代生活的好辦法,隻會(hui) 讓非遺更有活力。
(作者:王石川,係媒體(ti) 評論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