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世界“三大海岸綠茶”之一——日照綠茶好滋味
山東(dong) 日照地處黃海之濱,又處於(yu) 中國南北氣候的過渡地帶,這裏的茶樹越冬期長,生長緩慢,積累的營養(yang) 成分較多,獨特的海岸環境孕育出了其“香氣高、滋味濃,葉片厚、耐衝(chong) 泡,黃綠湯、板栗香”等特點,與(yu) 日本靜岡(gang) 、韓國寶城所產(chan) 綠茶並稱世界“三大海岸綠茶”,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青睞。
日照市位於(yu) 山東(dong) 省東(dong) 南部,地處黃海之濱、北緯35度左右。這裏是中國南北氣候的過渡地帶,既有南方空氣濕潤的特點,又有北方四季分明的特征,號稱“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因氣候原因,這裏的茶樹越冬期長,生長緩慢,因此積累的營養(yang) 成分較多,所以葉片較厚、茶梗較粗,所炒製的幹茶外形也較為(wei) 粗實,葉底柔韌性較強。加之獨特的海岸環境,孕育出了日照綠茶“香氣高、滋味濃,葉片厚、耐衝(chong) 泡,黃綠湯、板栗香”等特點,被譽為(wei) “海岸綠茶”。這是中國唯一的“海岸綠茶”,與(yu) 日本靜岡(gang) 、韓國寶城所產(chan) 綠茶並稱世界“三大海岸綠茶”。
南茶北引
“十幾年了,我年年從(cong) 老劉這裏買(mai) 茶葉,這個(ge) 滋味我一喝就舍不得放下。每年我都到他茶園裏來一趟,看看他是怎麽(me) 管理茶園的,怎麽(me) 采茶的,順便訂貨。日照綠茶的板栗香很獨特,采摘的葉片均勻,這次我訂購了10斤幹茶直接帶走。”像往年一樣,日照綠茶的鐵杆粉絲(si) ——濟南人韓紹春計算著綠茶開采的日子,又一次來到種茶人劉波的茶園。
1956年,山東(dong) 開啟了“南茶北引”的漫漫征程。1965年秋,日照被選為(wei) 首批引種南茶試種基地。由於(yu) 日照地區緯度高、溫度低、越冬期長,茶樹經過低溫、霜雪等逆境,豐(feng) 富了水浸出物、葉綠素、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等生化成分含量。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同時賦予了日照綠茶幹茶青綠、湯色綠亮、茶湯內(nei) 質豐(feng) 富、滋味飽滿等優(you) 良品質。據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測定,日照綠茶兒(er) 茶素和氨基酸的含量更豐(feng) 富。2020年,歐盟理事會(hui) 將日照綠茶列入第二批175個(ge) 中國地理標誌產(chan) 品名單。
作為(wei) 南茶北引最成功的地區,日照嵐山區高度重視茶產(chan) 業(ye) ,並將其作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產(chan) 業(ye) 。當地大力支持和培育茶葉種植、生產(chan) 、銷售新模式,建立了甲子山、北垛山等八大流域,涉及8個(ge) 鄉(xiang) 鎮街道、257個(ge) 行政村的茶葉產(chan) 業(ye) 格局。茶園總麵積達16.2萬(wan) 畝(mu) ,平均畝(mu) 產(chan) 值超過8600元,茶產(chan) 業(ye) 銷售收入達28.8億(yi) 元,麵積、產(chan) 量、產(chan) 值均居山東(dong) 省首位。
“近年來,嵐山區把茶產(chan) 業(ye) 作為(wei) 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chan) 業(ye) ,先後出台了《關(guan) 於(yu) 做大做強茶葉產(chan) 業(ye) 的實施方案》《關(guan) 於(yu) 加快茶產(chan) 業(ye) 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用資金、項目、技術等多種方式支持茶產(chan) 業(ye) 發展。”嵐山區委書(shu) 記焦春鋒告訴記者。
綠色種植
近年來,茶農(nong) 王兆生越來越明白一個(ge) 道理:注重茶樹養(yang) 護,澆水、施肥、噴藥遵照嚴(yan) 格的標準,更有利於(yu) 茶樹穩產(chan) 、增產(chan) 。施用有機肥,為(wei) 茶園蓄足養(yang) 分,茶樹長得旺,抗凍能力就強,春天發芽早、葉片厚;使用植物源農(nong) 藥,能幫助茶園漸漸形成小的生態環境鏈,防病蟲害就進入良性循環。
在有機種植條件下,日照綠茶的口感有明顯提升,雖然價(jia) 格水漲船高,但銷路卻越來越暢通。
來自淄博的茶客陳貞博退休後每年都會(hui) 到嵐山的茶園裏轉一轉,從(cong) 心儀(yi) 的茶廠訂購幹茶,“我喜歡清香口味的茶,現場看著炒茶師傅炒好,帶回老家送親(qin) 友,剩下的放進冰箱存著慢慢喝”。
“這幾年日照綠茶在我們(men) 店裏賣得越來越好,整體(ti) 價(jia) 格較前幾年有了提升,但並不影響銷量增長。做茶葉生意都知道,對於(yu) 喜歡喝茶的人來說,決(jue) 定購買(mai) 意向的第一要素是口感而不是價(jia) 格。”來自聊城市的茶葉經銷商孫緒祥告訴記者。
從(cong) 去年開始,“茶三代”毛誌洋和薑碧瑩夫婦二人在父母的茶廠裏辟出一間小屋作直播間,妻子薑碧瑩擔任主播。毛誌洋說,直播賣茶最大的優(you) 勢就是自家有茶廠,旁邊就是茶園,可以帶網友隨時觀看采茶、炒茶場景。
毛誌洋的爺爺奶奶種茶,父親(qin) 辦茶廠炒茶、批發成品茶,到了他這裏就開始直播賣茶。父親(qin) 告訴他,這些年最大的變化就是市場對高端茶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主要還是因為(wei) 人們(men) 生活水平提高了,茶廠炒茶更注重在高端茶上加量生產(chan) 。
對於(yu) 薑碧瑩來說,直播賣茶並不是主業(ye) ,她對成交數量也不強求。盡管這樣,不到一個(ge) 小時的直播就賣出去近3000元的貨。“成交最利索的還是回頭客,有了第一次的購買(mai) 經驗後,他們(men) 再到直播間回購時就省去了向主播谘詢的過程,直接下單。”
據毛誌洋介紹,“五一”假期茶廠迎來一波線下銷售小高峰。“假期第一天早上8點,就有來自日照市區的一家三口到茶園,提出要體(ti) 驗采摘茶葉、參觀炒茶,除了帶走他們(men) 自己采摘的茶,還買(mai) 走了兩(liang) 斤幹茶。當天茶園全天的幹茶成交額就達到兩(liang) 萬(wan) 多元。”
看到采摘茶葉的商機,第二天,毛誌洋就在自家茶廠門口掛了一個(ge) 條幅:體(ti) 驗采茶,參觀炒茶,幹茶零售。有過路的遊客看到後就主動進來,有效帶動了銷售量。小規模采摘遊“初戰告捷”,這為(wei) 毛誌洋又打開了一條新的賣茶思路。
業(ye) 態豐(feng) 富
“日照綠茶盡管賣得好,但是相對深加工來說,附加值還有提升空間。如果我們(men) 把它做成茶湯賣到一線城市,那麽(me) 附加值自然就更高了。”康穀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華偉(wei) 告訴記者,在巨峰鎮,公司把幹茶加工成飲料——茶湯,年銷量可達200餘(yu) 噸,目前公司已與(yu) 北京老舍茶館和保利大劇院建立了供貨關(guan) 係。
把市場需求作為(wei) 茶產(chan) 業(ye) 發展的風向標,是嵐山區正在走的路。嵐山區政府黨(dang) 組成員、副區長趙家勝告訴記者,“發展日照綠茶的目的是讓它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支點,無論衍生出什麽(me) 樣的產(chan) 品,最終目標就是讓茶葉鼓起‘錢袋子’,所以市場需要什麽(me) ,我們(men) 就鼓勵、扶持什麽(me) ”。
前兩(liang) 年,聖穀山茶場負責人高建華與(yu) 科研機構合作,研製的金花茯茶一上市就廣受歡迎,這恰好彌補了日照綠茶家族品類的空白。
近年來,從(cong) 單一的綠茶到紅茶、烏(wu) 龍茶、白茶,再到廣受好評的金花茯茶,日照綠茶家族品類不斷擴充。
當茶園遍及千家萬(wan) 戶,“搖錢樹”成了令人百看不厭的“風景帶”,這時茶經濟已不止於(yu) 種、炒、銷。
每年臨(lin) 近“五一”,高興(xing) 鎮白雲(yun) 山下的公路上,大巴車便漸漸多起來。車上的遊客都有一個(ge) 共同的目標——體(ti) 驗茶葉采摘之樂(le) 。
“到茶園體(ti) 驗采茶、炒茶,觀看茶藝表演,對我們(men) 來說很新鮮也很有趣,茶園裏風景好、空氣好,意境也好,這種旅遊方式身邊的朋友都很喜歡。”家住泰安的宋祥花女士已經是第二次來參加茶園體(ti) 驗遊。
茶園體(ti) 驗遊是嵐山區茶旅融合文章中的關(guan) 鍵詞,隨著旅遊業(ye) 體(ti) 量不斷增大,嵐山區開始依托規模龐大的茶園探索“賣風景”的新路子,茶園民宿、茶園旅遊漸漸興(xing) 起。當地在支持村民種茶、製茶的同時,更支持大家深植茶文化根脈,讓這一方水土成為(wei) 遊客心中的“詩和遠方”。(王金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