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安徽篇 在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

發布時間:2022-06-06 15:26:00來源: 人民日報

  初夏的風,吹過江淮大地。

  大山深處,村民陳澤申摘下一簍新茶:真想請總書(shu) 記嚐一嚐這讓我們(men) 過上好日子的致富茶!2016年4月24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進安徽省金寨縣大灣村,就在陳澤申家的院子裏,關(guan) 切地詢問村子裏的脫貧情況。

  風吹麥浪,大包幹帶頭人嚴(yan) 金昌在分紅賬本上按下手印:想請總書(shu) 記看看,土地入股分了紅!2016年4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鳳陽縣小崗村,走進18戶農(nong) 民發起大包幹簽字的“當年農(nong) 家”院落後稱讚:小崗村當年的創舉(ju) 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

  江南鋼城,馬鋼交材營銷中心副總經理徐金輝指著整裝待發的一件件車輪:很想讓總書(shu) 記知道,我們(men) 的國產(chan) 車輪開始批量應用到長三角的城軌上了!2020年8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中國寶武馬鋼集團考察,鼓勵馬鋼抓住深化國有企業(ye) 改革和推動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的重大機遇。

  …………

  從(cong) 大別山革命老區到淮河岸行蓄洪區,從(cong) 高校到企業(ye) ,從(cong) 長江岸到巢湖邊,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兩(liang) 次赴安徽考察調研,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安徽代表團審議,多次為(wei) 安徽發展把脈定向。7000萬(wan) 安徽人民牢記囑托、開拓奮進、砥礪前行,在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wei) ,在加快建設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進展。

  把創新作為(wei) 最大政策奮起直追

  “看,手機也用上了量子技術!”安徽創新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究平台”展區,創新館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耿紀平向記者展示量子安全手機展品。

  2020年8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觀創新館,指出要進一步夯實創新的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鍥而不舍、久久為(wei) 功。

  “總書(shu) 記來考察時,量子安全手機和量子SIM加密卡技術成果剛問世。經過近兩(liang) 年技術升級和產(chan) 業(ye) 推進,目前已推廣應用到政務、金融等領域,量子密話用戶突破了30萬(wan) 。”耿紀平說。

  對創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念茲(zi) 在茲(zi) ,諄諄囑托。

  2016年4月2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中國科技大學,從(cong) 先進技術研究院、物理實驗室到圖書(shu) 館自習(xi) 室,與(yu) 師生說創新、談發展、講人才,勉勵大家增強使命感,把創新作為(wei) 最大政策,奮起直追、迎頭趕上。

  “這一重要要求既是對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出的,也是為(wei) 安徽的發展把舵領航。”安徽省科技廳廳長羅平表示,“總書(shu) 記為(wei) 我們(men) 指明了發展方向,我們(men) 就要心無旁騖地抓創新。”

  牢記囑托,圍繞拔尖人才培養(yang) 、學科布局優(you) 化、基礎研究探索和科技成果轉化,中科大迅速製定一係列措施;高校、科研院所重點密集的合肥,提出建設科創之城;安徽省下好創新先手棋,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聚集地。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國家創新平台,安徽在量子通信、新能源、新材料領域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

  與(yu) 2020年8月相比,安徽創新館裏征集到的最新科創成果,已從(cong) 1500多件增加到1800多件。其中300多件在國內(nei) 國際屬於(yu) 領先水平。近兩(liang) 年來,由安徽創新館促成的科技成果轉化交易金額近400億(yi) 元。

  創新驅動,讓發展有了新動能。

  十大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群異軍(jun) 突起,4個(ge) 產(chan) 業(ye) 集群入選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製造業(ye) 增加值、數字經濟增加值均超1萬(wan) 億(yi) 元,以“芯屏器合”(芯片、顯示屏、裝備製造及機器人、人工智能和製造業(ye) 融合)為(wei) 標識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加快構建。2021年,安徽高新技術企業(ye) 淨增2500多家,總數超過1.1萬(wan) 家,高技術製造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27.4%;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ye) 產(chan) 值比重提高到41%。

  安徽是農(nong) 業(ye) 大省。2014年3月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安徽代表團審議時殷殷囑托:“三農(nong) ”向好,全局主動。2016年4月25日,在農(nong) 村改革的發源地鳳陽縣小崗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農(nong) 村改革座談會(hui) ,要求加大推進新形勢下農(nong) 村改革力度,促進農(nong) 業(ye) 基礎穩固農(nong) 民安居樂(le) 業(ye) 。

  “抓創新,我理解,不隻是針對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而是要讓創新成為(wei) 引領各個(ge) 產(chan) 業(ye) 和領域發展的第一動力。”站在小崗村的高標準農(nong) 田旁,鳳陽縣委書(shu) 記朱林說,“‘三農(nong) ’要向好,同樣要靠科技強農(nong) 。”小崗村種糧大戶程夕兵聽後頻頻點頭。

  就是這個(ge) 地方,2016年4月25日下午,程夕兵正在地裏查看小麥,一抬頭,就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從(cong) 田埂走來。“沒想到總書(shu) 記走到田間地頭,這麽(me) 關(guan) 心我們(men) 農(nong) 民。他問我端午節能收嗎?收下來再種什麽(me) ?我一聽就知道總書(shu) 記是行家。”座談會(hui) 上,聽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要考慮如何提高糧食生產(chan) 效益、增加農(nong) 民種糧收入,程夕兵難掩激動:“可說到我們(men) 心坎上了。”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安徽全麵落實強農(nong) 惠農(nong) 富農(nong) 政策,實施科技強農(nong) 、機械強農(nong) 、促進農(nong) 民增收的“兩(liang) 強一增”行動。程夕兵辦起了農(nong) 機大院,水裏有插秧機,地裏跑收割機,天上有無人機,在外務工的女婿也被他叫回來,成為(wei) “新農(nong) 人”。

  2021年,安徽經濟總量首次站上4萬(wan) 億(yi) 元台階,人均GDP超過1萬(wan) 美元。同時,糧食總產(chan) 量達817.5億(yi) 斤,居全國第四,占全國增量的5.1%,創下曆史新高,實現“十八連豐(feng) ”。

  “安徽要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在‘十四五’時期全國省區市排位中繼續往前趕,關(guan) 鍵靠創新。”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安徽以科技創新為(wei) 新動能,狠抓三次產(chan) 業(ye) 的高質量協同發展,奮起直追。

  在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中順勢而上

  馬鞍山市是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的前沿陣地,因鋼而設、因鋼而興(xing) 。馬鋼是這座城市的亮麗(li) 名片。

  正在檢查下線鋼材的馬鋼特鋼公司棒材分廠作業(ye) 長宛佳旺,清晰記得2020年8月19日那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馬鋼的場景。當時,馬鋼和位於(yu) 上海的寶武集團剛完成戰略重組。“那天很熱,溫度都快40攝氏度了。總書(shu) 記鼓勵我們(men) ,要在深化國有企業(ye) 改革中,特別是在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中,能夠把握機遇、順勢而上,和長三角有機銜接,進一步發展壯大。大家聽了熱血沸騰,對打造世界級鋼鐵企業(ye) 信心十足。”宛佳旺印象最深的是總書(shu) 記那句話:“機遇就在你們(men) 手裏。”

  原料、燒結、焦化、高爐……走進馬鋼智園,大屏幕上實時顯示現場生產(chan) 畫麵,工作人員坐在電腦前,有條不紊地下達各種指令;從(cong) 原料運輸到鐵水生成的所有工序產(chan) 線,都實現了全覆蓋、互聯互通。

  “把握機遇、順勢而上”這幾個(ge) 大字,不隻書(shu) 寫(xie) 在馬鋼廠區,也激蕩在安徽幹部群眾(zhong) 的心間。

  2018年11月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hui) 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ti) 化發展並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

  2020年8月2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合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座談會(hui) ,要求緊扣一體(ti) 化和高質量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幹、埋頭苦幹,推動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

  從(cong) 中部崛起戰略到長江經濟帶發展,從(cong) “一帶一路”建設到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安徽站上前所未有的發展位勢。

  與(yu) 上海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實現聯通鏈接,長三角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展示交易服務中心、蕪馬江海聯運樞紐建設加快推進;實施科技創新聯合攻關(guan) 項目19項,組建長三角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鏈聯盟……安徽認識到,貫徹落實好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就是抓住了安徽高質量發展的機遇。

  主動靠上去,積極融進去。去年12月,國家發改委公布《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上海3區、江蘇3市、浙江2市分別與(yu) 安徽8個(ge) 地市“一幫一牽手”。方案公布第三天,安徽阜陽市黨(dang) 政代表團就趕赴蘇州落實合作幫扶對接;一個(ge) 月後,安徽六安市與(yu) 上海市鬆江區完成了結對合作幫扶的“雲(yun) 簽約”儀(yi) 式……

  融入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對安徽來說,更深刻的變化在於(yu) 確立新坐標、樹立新標杆。

  “過去一講市場,我們(men) 習(xi) 慣於(yu) 盯著本省、本區。現在,我們(men) 發現了長三角市場、國內(nei) 國際大市場。”剛剛入駐省際產(chan) 業(ye) 合作園區的一名企業(ye) 負責人說。

  “過去,我們(men) 習(xi) 慣與(yu) 自己的過去相比,總覺得進步不小。現在,與(yu) 滬蘇浙一比,差距太大了。”安徽許多幹部感歎。

  改變工作作風,改善營商環境,成為(wei) 安徽“刀刃向內(nei) ”、追趕先進的突破口。

  對接滬蘇浙相關(guan) 機製和營商環境,學習(xi) 並推出改革創新政策和舉(ju) 措548項;推動全麵提升18項營商環境評價(jia) 指標……2021年,安徽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萬(wan) 億(yi) 元,進出口總額突破1000億(yi) 元,增速居長三角地區第一。

  安徽正把握機遇、順勢而上,努力在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中展現安徽作為(wei) 、貢獻安徽力量。

  讓“一江碧水向東(dong) 流”的勝景早日重現

  安徽阜南縣王家壩閘,有千裏淮河“第一閘”之稱。駐足遠眺,13孔閘門一字排開,河水波瀾不驚。

  “目前,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區建設等重大水利工程開工,引江濟淮、淮河幹流王家壩至臨(lin) 淮崗段河道整治等在建工程正加快推進。”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hui) 副主任楊鋒介紹。

  2020年8月18日至19日,從(cong) 淮河之濱、長江岸線到巢湖堤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冒著酷暑,輾轉奔波,考察調研防汛救災和治河治江治湖。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王家壩閘要求,“要把70年來治理淮河的經驗總結好,認真謀劃‘十四五’時期的治淮方案。”

  在蒙窪蓄洪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鬥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men) 還要繼續鬥下去。這個(ge) 鬥不是跟老天爺作對,而是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積極應對自然災害,與(yu) 自然和諧相處。”

  在馬鞍山市薛家窪生態園,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複,一個(ge) 是治汙,一個(ge) 是治岸,一個(ge) 是治漁。長江禁漁是件大事,關(guan) 係30多萬(wan) 漁民的生計,代價(jia) 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態保護還是值得的。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不能在我們(men) 這一代手裏搞沒了。”“要增強愛護長江、保護長江的意識,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早日重現‘一江碧水向東(dong) 流’的勝景。”

  在巢湖大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堅持生態濕地蓄洪區的定位和規劃,防止被侵占蠶食,保護好生態濕地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態保護功能。”

  安徽的“治水”由此進一步加大力度。“十四五”時期,安徽將建設完成十大重點水利工程,新開工建設十大重大水利工程,總投入超過2000億(yi) 元。其中包括治淮工程3項、長江幹流治理工程3項。目前,十大重點水利工程均已開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872.73億(yi) 元。

  在阜南,適應性農(nong) 業(ye) 新路正現:蓄洪區裏,杞柳拂擺,深水養(yang) 魚,淺水種藕,鴨鵝水上遊,牛羊遍地走。

  正在向遊客講解“莊台故事”的王今桂,是阜南縣曹集鎮利民村村民。他經常回憶2020年8月18日那天的場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我們(men) 莊台,希望鄉(xiang) 親(qin) 們(men) 自力更生,繼續努力,讓日子越過越紅火!總書(shu) 記這麽(me) 惦記,我們(men) 更要自力更生。莊台上的24戶人家正在逐步遷出,這裏準備開發鄉(xiang) 村旅遊。”

  馬鞍山為(wei) 4823個(ge) 入江排汙口上了“雲(yun) 端戶口”,實現長江幹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和漁民退捕轉產(chan) 。全麵落實有工作、有住房、有學上、有社保,讓1萬(wan) 多漁民上岸後穩得住、能致富。為(wei) 了徹底治汙、治岸,去年4月,馬鞍山市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成功獲批EOD(綠色生態辦公區)模式試點,開啟礦山生態修複治理。

  3年前上岸的漁民陳蘭(lan) 香,住進了市區的樓房,成為(wei) “三姑娘勞務公司”的法人代表,丈夫成為(wei) 禁漁巡邏隊隊員。閑暇時,陳蘭(lan) 香與(yu) 丈夫常到長江邊散步,“生態越來越好了,前陣子還見到了江豚!”

  巢湖流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工程,也成效顯著。監測數據顯示,現在,巢湖全湖平均水質由2015年劣Ⅴ類轉為(wei) Ⅳ類,巢湖濕地資源記錄的植物,由2013年的211種升至275種。

  守護綠水青山,既要主動作為(wei) ,也要改革創新。新安江啟動全國首個(ge) 跨省流域生態補償(chang) 機製試點10年,實施生態保護補償(chang) 項目325個(ge) ,拒絕汙染項目190多個(ge) ;嚴(yan) 控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全省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單位能耗下降20%;全麵啟動“畝(mu) 均論英雄”改革,穩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21年,無論是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例,還是國考斷麵水質優(you) 良比例,安徽均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與(yu) 此同時,安徽經濟實力大幅躍升,實現由“總量居中、人均靠後”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曆史性跨越。

  讓民生工作更有針對性、實效性、可持續性

  5月25日,安徽啟動“暖民心行動方案”,涉及就業(ye) 促進、老年助餐服務、健康口腔、安心托幼、便民停車等10個(ge) 方麵——這是安徽省委和省政府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ti) 行動。

  2016年在安徽考察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聽取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後指出: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社會(hui) 問題矛盾增多的情況下,尤其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線、保民生的兜底責任。要從(cong) 群眾(zhong) 反映最強烈最突出最緊迫的問題著手,增強民生工作針對性、實效性、可持續性。

  “總書(shu) 記的重要指示要求,就是我們(men) 工作的重點。尤其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更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總書(shu) 記的要求一一落實好。”安徽省民政廳廳長張冬雲(yun) 說。

  六安市金寨縣花石鄉(xiang) 大灣村村民汪能保還記得,2016年4月2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他家,拿起桌上紅色的扶貧本,一邊看一邊仔細詢問家裏的情況,“‘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一個(ge) 不能少,特別是不能忘了老區,老區人民養(yang) 育了我們(men) 。’總書(shu) 記的話說得樸實,村裏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很感動。”當年的大灣村第一書(shu) 記、現在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隊隊長餘(yu) 靜介紹,大灣村現已建起4000餘(yu) 畝(mu) 茶園,群眾(zhong) 戶均年增收2000餘(yu) 元,同時引進茶旅企業(ye) ,帶動400餘(yu) 戶茶農(nong) 持續增收。

  用全部精力讓老百姓生活過得更好一些。去年底,安徽開展“大接訪”行動,要求接訪不走過場,寫(xie) 信要真管用。第一個(ge) 月,省市縣三級領導幹部深入16個(ge) 市鄉(xiang) 鎮、街道、農(nong) 場、學校,公開接訪收取群眾(zhong) 信訪事項6695件,解決(jue) 了許多積壓多年的難題。在今年初推出的20件民生工程基礎上,精心謀劃暖心行動,以“小切口”入手,辦好群眾(zhong) 天天有感的民生大事,做好群眾(zhong) 牽腸掛肚的關(guan) 鍵小事,抓一件成一件。

  紅亮箱包有限公司,是阜南縣一家幫助蓄洪區群眾(zhong) 家門口就業(ye) 的小微扶貧企業(ye) 。王家壩閘泄洪不久,2020年8月1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專(zhuan) 程來到這裏,了解阜南縣開展就業(ye) 扶貧和防止因災致貧返貧情況。“總書(shu) 記問得可細了,讓我們(men) 心裏暖暖的。”公司負責人王恒亮遞過來一份剛簽的訂單合同,“這兩(liang) 年,在政府幫扶下,生產(chan) 線增加了兩(liang) 條。瞧!這是給國外客戶加工的包。”

  安徽以最有力的措施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農(nong) 村建設等各項工作: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皖北地區和沿淮行蓄洪區區域性整體(ti) 貧困問題徹底解決(jue)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3000個(ge) 脫貧村村均集體(ti) 經濟收入增加到44.42萬(wan) 元,比2020年增長31.3%;2021年以來配套出台47項政策文件,從(cong) 財政投入、金融服務、土地支持等方麵,加快鄉(xiang) 村振興(xing) 步伐……

  脫貧戶汪能保住進了二層新樓房,鄉(xiang) 裏有了縣域醫共體(ti) ,前不久汪能保患了大病,“足不出鄉(xiang) ”治好了病,農(nong) 村醫保還報銷了大半費用。74歲的他,還在為(wei) 村裏忙前忙後,“有黨(dang) 和政府的好政策,我更要好好幹。”

  從(cong) 當年大包幹的“紅手印”,到土地確權頒證的“紅本本”,再到農(nong) 村產(chan) 權製度改革的“分紅利”,小崗村黨(dang) 委第一書(shu) 記李錦柱說,“以人民為(wei) 中心推動改革,實現的是小崗百姓紅紅火火的美好生活。”

  潮湧江淮,奮楫揚帆。今天的安徽,正踏上發展的新航程。按照總書(shu) 記指引,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奮勇爭(zheng) 先、攻堅克難,一個(ge) 經濟強、格局新、環境優(you) 、活力足、百姓富的現代化美好安徽藍圖,正在江淮兒(er) 女的共同奮鬥中,化為(wei) 一個(ge) 個(ge) 生動實踐……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