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續寫春天的故事|禿山溝成陝北小江南

發布時間:2022-06-06 15:50:00來源: 經濟日報

  不久前,陝西省榆林市委、市政府印發《防止二次沙化及國土綠化五年行動方案》,明確結合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推廣米脂縣高西溝村生態樣板,每年打造生態振興(xing) 示範村20個(ge) 。

  高西溝村總麵積4平方公裏,90%以上耕地坡度都在20度左右。曾經,這裏“山上光禿禿、年年遭災荒”。數十年來,高西溝村艱苦探索出了一條黃河中上遊丘陵溝壑區生態治理、綠色發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成為(wei) 陝北“小江南”。

  從(cong) “三三製”到“三二一”

  “20世紀50年代,搞水土保持是為(wei) 了解決(jue) 糧食問題。”高西溝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常靜講述起60年來高西溝村生態環境與(yu) 經濟協調發展、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史。

  高西溝村有山峁40座、溝岔21道。“雨澇流泥漿,衝(chong) 成萬(wan) 條溝。肥土順水走,籽苗連根丟(diu) 。”一首民謠,唱出老百姓的艱辛。為(wei) 改變“廣種薄收、越刨越窮”的麵貌,村民在第一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高祖玉的帶領下,開始探索治溝、治坡。

  “先在溝裏打壩攔泥攔水,但山洪一來衝(chong) 毀了。衝(chong) 毀了就再修,大夥(huo) 兒(er) 總結教訓,光治溝不治坡就是白幹,又在山上修坡式梯田、打墊窩。但因山的坡度沒有改變,經洪水衝(chong) 刷後,多數梯田出現垮塌。”年近70歲的村民高錦仁回憶說。

  “水土保持是發展山區生產(chan) 的生命線。”高祖玉帶領村民通過全麵調查和摸索,明確了溝坡兼治、治坡為(wei) 主的做法,即以治理坡麵為(wei) 主,修水平的台階式梯田,同時在溝道節節築壩、層層攔蓄,淤地種植。這種方式形成的壩地,含有大量的牲畜糞便、枯枝落葉等有機物質,易形成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強的高產(chan) 農(nong) 田。

  從(cong) 那時起,高西溝人一邊摸索一邊總結經驗,在無水的溝道打壩、修堰窩,在有水的溝道建池修渠、擴展水地,在山頂緩坡建台地、修寬幅梯田。

  到20世紀70年代,高西溝全村85%的山溝得到治理,打了121座淤地壩,修了7個(ge) 蓄水池,建起了2座水庫,有效改善了當地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條件和生態環境。

  高祖玉又帶領大夥(huo) 兒(er) 將前些年開墾的低產(chan) 遠坡地種上林、草,規劃發展林牧業(ye) 。經過20餘(yu) 年探索實踐,高西溝人在生產(chan) 中逐漸形成林、草、田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製”用地模式。即全村三分之一土地種植糧食,三分之一植樹造林,三分之一種草養(yang) 畜,形成以林固土、以草養(yang) 牧、以牧肥田的格局,使水土保持治理成果得到鞏固和提高。

  治山治溝、封山禁牧、綜合治理,將一個(ge) 地表破碎、土地貧瘠的禿山溝,治理成如今“梯田層層盤山頭,高山鬆柏連成片”的陝北“小江南”。

  進入新世紀後,高西溝村與(yu) 時俱進,形成了林、牧、農(nong) “三二一”新的生態產(chan) 業(ye) 結構,即3份林地、2份草地、1份田地。“高山遠山森林山,近山陽坡建果園,棄耕坡地種牧草,荒坡險窪種檸條”,大大提高了農(nong) 民收入。2021年,全村林草覆蓋率達70%,治理程度達78%,村集體(ti) 經濟收入10.4萬(wan) 元,走上了生態與(yu) 經濟協調發展、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良性循環路。

  種下幸福果

  “坐擁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咱這地最適合栽蘋果樹,你看這山下就是千畝(mu) 經濟林。”1981年進入村黨(dang) 支部工作的薑良彪指著山下的標準化蘋果生產(chan) 示範園,說起高西溝的產(chan) 業(ye) 發展史。

  薑良彪說,高西溝村始終堅持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生態環境良好但農(nong) 田分散,村民增收能力不同。蘋果比糧食的經濟價(jia) 值高,兼具生態效應和經濟效應,村領導班子因地製宜把果樹栽植作為(wei) 促進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chan) 業(ye) 。

  “2006年,我聽說延安洛川的蘋果種得好,村民年收入上萬(wan) 元,就想著學學種蘋果,咱也當當萬(wan) 元戶。”薑良彪說,他邀請洛川縣的農(nong) 技師來到村裏。經過考察,發現高西溝土層深厚、質地疏鬆,富含有機質且利於(yu) 排水,加上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適合種植蘋果。

  不但培育了高西溝山地蘋果品牌,高西溝村還嚐試栽植其他水果及經濟作物,逐步發展到興(xing) 建果園、蘋果采摘、梯田觀光等鄉(xiang) 村旅遊產(chan) 業(ye) 。

  今年年初,村民薑良文榮獲高西溝村2021年度“最佳果農(nong) 獎”。他和妻子栽植了17畝(mu) 蘋果樹,去年年底蘋果銷售一空,收入6萬(wan) 元。

  截至目前,高西溝村已形成包括200畝(mu) 經濟林、水庫、蘋果采摘園、盤山梯田觀光點等10餘(yu) 處景點在內(nei) 的農(nong) 業(ye) 生態旅遊區,共栽植山地蘋果約1000畝(mu) ,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860元,比全縣平均數多出4378元。

  叫響生態品牌

  自由采摘蘋果、大扁杏等水果,住土窯洞、吃農(nong) 家飯體(ti) 驗黃土風情……高西溝村利用農(nong) 田、林地、水庫等生態資源興(xing) 辦農(nong) 家樂(le) 、民宿等,先後獲得了中國鄉(xiang) 村旅遊模範村、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xiang) 村、國家水利風景區等多項榮譽,逐步叫響了生態品牌。

  “2021年,全村接待遊客8萬(wan) 人次。在旅遊業(ye) 的帶動下,還促進了種植業(ye) 、養(yang) 殖業(ye) 的發展。”米脂縣銀州街道黨(dang) 工委委員、高西溝村專(zhuan) 班負責人周文東(dong) 說,去年,村內(nei) 種的瓜果、雜糧及養(yang) 的家禽等沒出村便銷售一空。高西溝村正探索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標準化種植,積極發展休閑農(nong) 業(ye) 與(yu) 生態旅遊,讓老百姓日子越過越紅火。

  今年,米脂縣委提出全域複製推廣高西溝村生態治理樣板,首批29個(ge) 村先行先試。據介紹,從(cong) 2023年起,米脂縣將根據實際情況,每年研判確定一批村子進行集中打造,形成以馬家溝、黨(dang) 坪、申家溝為(wei) 代表的山地蘋果、米脂小米特色產(chan) 業(ye) 示範村,形成以高西溝、柳家窪、賀家溝為(wei) 代表的山水相連、景田一體(ti) 的鄉(xiang) 村旅遊示範村。 (經濟日報記者 雷 婷)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