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數字化傳播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育活力

發布時間:2022-06-07 15:42: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人類曆史長河中通過世代相續、口傳(chuan) 心授而形成的活態文化遺產(chan) ,它以人為(wei) 核心載體(ti) ,映射人的美感體(ti) 驗和美學理想,展現人的品格修養(yang) 與(yu) 人生追求,蘊含著豐(feng) 富的審美資源。在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中,民間文學、傳(chuan) 統音樂(le) 、傳(chuan) 統舞蹈、傳(chuan) 統戲劇等大多都以文藝審美的形態存在,有著很好的審美性,這也賦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重要的美育價(jia) 值。

  傳(chuan) 播是文化傳(chuan) 承的基礎,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實施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一切教育都是在傳(chuan) 播中進行的,在傳(chuan) 播中個(ge) 人得以參與(yu) 社會(hui) 意識行為(wei) ,分享人類智慧和精神財富,並成為(wei) 特定文化的繼承者。在傳(chuan) 統的傳(chuan) 播環境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美育價(jia) 值的開發有限。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除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之外人類其他所有文化遺產(chan) 的總和,覆蓋麵極其廣泛,對傳(chuan) 播方式的多樣性及針對性有特殊要求。在傳(chuan) 統的師徒製和作坊製的傳(chuan) 承模式中,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限於(yu) 固態的人際傳(chuan) 播和組織傳(chuan) 播方式,影響範圍比較有限,傳(chuan) 播效果也有限。此外,由於(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大多起源於(yu) 農(nong) 耕社會(hui) ,伴隨著現代文明的進程,其發展與(yu) 現代社會(hui) 形態逐漸不相匹配,開始遠離大眾(zhong) 生活,呈現弱化和萎縮的狀態,自身傳(chuan) 播力不足。在今天這樣一個(ge) 由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訊、新媒體(ti)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構築而成的數字世界裏,數字技術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播帶來了新的生機。數字化的采集儲(chu) 存與(yu) 場景複原、數字化展示、虛擬現實等技術的發展不僅(jin)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和傳(chuan) 承方麵發揮積極作用,也將更加有助於(yu) 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審美教育方麵的作用,更大程度地激發其美育活力。

  傳(chuan) 播渠道多元化,豐(feng) 富審美元素。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打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以傳(chuan) 承人作為(wei) 傳(chuan) 播主體(ti) 的限製以及傳(chuan) 播的時空壁壘,轉變了固態的傳(chuan) 統傳(chuan) 播方式,形成基於(yu) 電視、報紙、廣播等傳(chuan) 統媒介與(yu) 網絡視頻、AR、VR等新數字技術相結合的立體(ti) 傳(chuan) 播、動態傳(chuan) 播和“指尖”傳(chuan) 播通道。作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以全方位的狀態參與(yu) 到現代審美的洪流中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先民對生產(chan) 知識、生活經驗、人生理想進行總結的物化呈現,是現代社會(hui) 不可或缺的本土審美元素。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伴隨著生存、生活發生,在物質上、行為(wei) 上和情感上具有多重審美意義(yi) 。比如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不僅(jin) 極富藝術表現力且具備物質形態美感,其使用與(yu) 特定的民俗或節日場景相聯係,體(ti) 現行為(wei) 美;同時,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在創作題材中表達著祈福迎祥、驅凶避邪的情感美。再比如屈原故裏的端午習(xi) 俗,將傳(chuan) 統端午習(xi) 俗驅疫避瘟的內(nei) 容與(yu) 紀念屈原結合起來,包括設壇祭拜、遊江、龍舟競渡、粽子寄情、鄉(xiang) 裏“鬧晚”等程序,審美內(nei) 涵層次豐(feng) 富。

  在全球一體(ti) 化和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hui) ,人類審美活動逐漸趨於(yu) 日常化、生活化,各種新興(xing) 的文化產(chan) 品不斷湧現,審美元素也呈現出快節奏、娛樂(le) 化、碎片化的傾(qing) 向。傳(chuan) 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通過數字化技術進入現代審美視野,有助於(yu) 現代社會(hui) 文化供給堅守傳(chuan) 統的優(you) 秀審美深度,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豐(feng) 富現代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家園。

  表現形式的新穎化,激發創造力。數字化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當代發展也需要與(yu) 時俱進,積極融合新媒體(ti) 、新技術對其原生態的表現形式進行跨媒介轉換,再造新的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本身具有科學與(yu) 藝術的雙重創造性,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實用功能中暗藏科學原理,比如宜興(xing) 紫砂陶的製作技藝,是古人對材料學的探索結果;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整座建築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連枋不用一顆鐵釘,全以榫卯連接,體(ti) 現了古代工匠對力學的掌握;苗族蠟染技藝,靛藍色用藍草製成,紅色一般用茜草根,黃色則用梔子,是少數民族先人對植物染料提取經驗的總結,這些都是美育所倡導的藝術與(yu) 科學融合、審美創造力培養(yang) 的直接體(ti) 現。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數字化再造與(yu) 傳(chuan) 播的過程,無疑也是一個(ge) 審美創造力激發的過程。2017年光明網聯合鬥魚、咪咕等直播平台推出《致·非遺 敬·匠心》節目,讓網友通過直播的形式以近距離的視角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河北省取材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武強年畫,製作動畫片《年畫中的傳(chuan) 奇》,這些數字化的新穎傳(chuan) 播形式,都極大地提升了傳(chuan) 統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當代的藝術魅力。

  交流模式的深入化,凝聚文化認同。數字時代,信息接受者的地位得到了一定提升,很多時候,信息接受者不僅(jin) 可以與(yu) 傳(chuan) 播者進行信息的直接交流,還可以轉化為(wei) 信息傳(chuan) 播的主體(ti) ,信息傳(chuan) 播也從(cong) 單一傳(chuan) 送轉變為(wei) 雙向動態回轉。此外,數字技術也拉近了信息與(yu) 大眾(zhong) 的距離,通過微博、微信、短視頻和直播平台,信息傳(chuan) 播更加便捷和簡單;個(ge) 人定製和大數據分析讓信息傳(chuan) 播也更為(wei) 個(ge) 性化,受眾(zhong) 更加精準。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大多是民間傳(chuan) 統生產(chan) 需求的產(chan) 物,在長期循環往複的操作中形成了以恒常為(wei) 主題的生活美學,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滲透一定的教育觀念,也成為(wei) 傳(chuan) 統社會(hui) 普通百姓審美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別於(yu) 古代以文人、士大夫為(wei) 代表的上層社會(hui) 審美形態,而是底層民眾(zhong) 最真實的審美表達,能夠體(ti) 現中華民族最廣大的群體(ti) 特質和深層文化基因。在傳(chuan) 播交流模式深入化的數字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顯然具有親(qin) 近普羅大眾(zhong) 的天然優(you) 勢,能夠凝聚最廣大社會(hui) 群體(ti) 的審美共識,有助於(yu) 構築民族文化自我認同和相互認同,承擔起全民美育的重要職能。尤其對於(yu) 高校美育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數字化深入傳(chuan) 播將進一步推動“非遺進校園”與(yu) “學生入田野”相結合,構築起審美實踐與(yu) 人生實踐一體(ti) 化的美育路徑。(盧海栗)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