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進步:手足相親 守望相助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wei) 大變革】
光明日報記者 彭景暉
2012年以來,累計命名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1524個(ge) ,其中包括許多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複雜困難地區和基層一線的先進典型。
在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有94部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入選;迄今公布的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有1133部。
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名冊(ce)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中,少數民族項目有15項,占37.5%。
“我們(men) 是青藏高原的西藏娃,來到黃浦江畔學習(xi) 知識和文化。遠方的親(qin) 人不要牽掛,上海也有我的家……”上海市共康中學的西藏學生常常唱起這首《上海也有我的家》。在這裏,每年都有約200名來自西藏的新生入學。
孩子們(men) 在這裏有“兄弟姐妹”,也有“申爸申媽”。學校通過師生結對、同學結對、社區居民結對,全麵關(guan) 心西藏學生的生活與(yu) 成長。各族師生和熱心的上海市民,用親(qin) 人般的真情,讓西藏孩子在遠方感受著家的溫暖。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ti) 中華民族的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wei) 大祖國的曆史。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係列重大決(jue) 策部署,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取得了新的曆史性成就。
手足相親(qin) 、守望相助,各族人民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的時代畫卷在一背景下徐徐展開。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一個(ge) 民族都不能少
2012年,我國的扶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時,民族地區麵臨(lin) 巨大挑戰:全國14個(ge)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11個(ge) 位於(yu) 民族地區或包含民族自治地方;全國120個(ge) 自治縣(旗)中,85個(ge) 是國家級貧困縣;中央確定的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都在民族地區。
各族幹部群眾(zhong) 正是在這樣的局麵中,團結互助,一步一個(ge) 腳印地往前走。
“出行爬坡上坎,一裏掛九梯”,麵對艱苦的生存環境,廣西河池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幹部群眾(zhong) 團結奮戰,拿出百折不撓的決(jue) 心——
易地搬遷,近2萬(wan) 名村民搬出大山;投資5.6億(yi) 元,各村屯電網改造升級,家家戶戶用上電;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從(cong) 2015年的3570.9元增加到2019年的11756.7元。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一個(ge) 民族都不能少。在黨(dang) 中央統一部署下,民族地區補短板、強弱項,對標“兩(liang) 不愁、三保障”,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持續發力;精準施策,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等,因地製宜、對症下藥,培育民族地區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創新工作方法,加大就業(ye) 扶貧、消費扶貧等力度,努力克服疫情不利影響,不斷鞏固提升脫貧成果;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把扶貧同扶智、扶誌更好結合起來,增強民族地區貧困群眾(zhong) 脫貧致富的內(nei) 生動力。
成績斐然。28個(ge) 人口較少民族全部整族脫貧;新中國成立後“一步跨千年”進入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的一些“直過民族”,實現了從(cong) 貧窮落後到全麵小康的第二次曆史性跨越。
“沒有黨(dang) 的興(xing) 邊富民政策,就沒有我的今天。”內(nei) 蒙古包頭達茂旗希拉穆仁鎮的牧民額爾登畢力格自豪於(yu) 自己的勤奮,更感恩於(yu) 興(xing) 邊富民政策實施以來幹部們(men) 對他的幫助。如今,他所經營的奶製品企業(ye) ,不僅(jin) 產(chan) 品銷往全國,還在發展綠色農(nong) 業(ye) 的道路上,為(wei) 當地農(nong) 牧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渠道。
我國陸地邊境線長2.2萬(wan) 多公裏,其中有1.9萬(wan) 公裏在民族地區,生活著2300多萬(wan) 各族人民。2017年,國務院審議通過《興(xing) 邊富民行動“十三五”規劃》,針對邊境實際提出“強基固邊、民生安邊、產(chan) 業(ye) 興(xing) 邊、開放睦邊、生態護邊、團結穩邊”六大任務。
近年來,乘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東(dong) 風,興(xing) 邊富民行動走進縱深,使邊境地區進入了有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民生不斷改善——
內(nei) 蒙古自治區在邊境地區實施了一批以路、電、水、通信等為(wei) 主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以退耕還林、還草等為(wei) 重點的生態建設項目,使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雲(yun) 南省推動政策向邊境地區傾(qing) 斜、項目向邊境地區靠攏、資金向邊境地區集聚,把興(xing) 邊富民行動打造成惠民工程;
吉林省製定出台了一係列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措施,不斷強化邊境地區發展合力,很多邊境縣(市)實現了高速公路連接,邊境地區所有鄉(xiang) (鎮)、建製村全部實現通公路……
興(xing) 邊富民,這項旨在加快邊境地區發展和促進邊民富裕的國家工程,今天仍在持續不斷為(wei) 邊境地區的群眾(zhong) 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各族文化融通互鑒,中華文化“百花園”絢麗(li) 綻放
1989年,在國家民委的支持推動下,深圳華僑(qiao) 城錦繡中華民族村先後招收了30多個(ge) 民族的員工。幾十年時間,這些員工有的從(cong) 普通演員成長為(wei) 公司高管,有的學會(hui) 經營管理知識後回鄉(xiang) 創業(ye) ,助力家鄉(xiang) 旅遊業(ye) 發展。
2019年,他們(men) 的故事被搬上熒屏,國內(nei) 首部城市民族工作題材電視劇《都是一家人》贏得觀眾(zhong) 稱讚。
現實生活、曆史故事和英雄傳(chuan) 奇,一一進入文學文藝作品:1.3億(yi) 字、300卷精裝本的《〈格薩爾王傳(chuan) 〉大全》問世,神秘的英雄史詩向世界展示出瑰麗(li) 真容;《雲(yun) 南少數民族經典作品英譯文庫》出版發行,民族文化“走出去”邁出有力步伐;《楓葉紅了》《岡(gang) 仁波齊》等民族題材影視作品,迎來藝術創作與(yu) 市場好評雙豐(feng) 收……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少數民族的傳(chuan) 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中迸發新活力。
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各民族文化如汩汩溪流,在曆史長河中匯聚,融通互鑒、璀璨綻放,最終形成燦爛的中華文化。
我國的非遺清單中,少數民族非遺如同一粒粒光彩奪目的珍珠。目前,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名冊(ce)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中,少數民族項目有15項;在23個(ge) 以非遺保護為(wei) 核心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中,民族地區有11個(ge) 。
成就源自精準施策。2014年,國家出台《關(guan) 於(yu) 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明確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ye) 必須堅持以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為(wei) 引領;2017年,《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印發,一係列舉(ju) 措得以深度推進。
如今,遠銷海內(nei) 外的白族紮染和苗族銀飾,成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致富的“好幫手”;侗族大歌、黎族製陶技藝等借力網絡廣泛傳(chuan) 播,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打卡”。優(you) 秀傳(chuan) 統民族文化結合現代理念與(yu) 傳(chuan) 播手段,實現了主動“走出去”,也通過賦能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讓更多人踏足民族地區,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民委委屬高校始終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把服務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作為(wei) 新時代辦學使命。
中央民族大學1000多名紮根基層的定向選調生,成為(wei) 民族團結進步的踐行者、傳(chuan) 播者、維護者;西南民族大學在四川阿壩紅原建設“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yu) 畜牧業(ye) 高科技創新實踐研發基地”;北方民族大學助力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現有專(zhuan) 業(ye) 中近一半緊密對接寧夏九大重點特色產(chan) 業(ye) ……
多年來,這些高校搶救整理了一大批各民族珍稀典籍,搜集傳(chuan) 承了一大批各民族優(you) 秀文學藝術作品,弘揚保護了一大批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添磚加瓦。
民族地區的教育、少數民族學生的成長,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通過加強“石榴工作室”品牌建設等措施,有效推進少數民族學生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強化各民族學生以強農(nong) 興(xing) 農(nong) 為(wei) 己任的擔當意識;西安理工大學不斷健全“少數民族學生學業(ye) 幫扶班”等機製,助力民族團結進步……多年來,很多高校積極探索幫扶渠道、創新共建模式,積極在民族地區辦學,為(wei) 民族地區教育發展貢獻力量。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春風化雨深入人心
“民族團結的花兒(er) 最鮮豔”“民族團結從(cong) 我做起、從(cong) 小事做起”……在新疆柯坪縣柯坪湖州小學,各民族的孩子歡聚一堂,玩在一起、學在一起,臉上的笑容燦爛而真誠。
距離校門口不遠處的地麵上,刻著以唐詩宋詞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地書(shu) ”,供學生們(men) 臨(lin) 摹。“我們(men) 希望學生從(cong) 踏進校門起,就能感受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柯坪湖州小學的教師們(men) 說。
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把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為(wei) 著力點和落腳點,結合實際、大膽探索,形成了一批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宣傳(chuan) 教育的好方法、好經驗:
遼寧深入開展“手牽手·共成長”文體(ti) 名家走進民族班活動,武術、舞蹈、京劇、剪紙等課程,讓學生在學習(xi) 新技能的同時,領會(hui)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陝西組織省內(nei) 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回延安”,開展愛國主義(yi) 、革命傳(chuan) 統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不斷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增進“五個(ge) 認同”。
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入腦入心,成為(wei) 民族工作的重要內(nei) 容。2020年,國家民委、全國總工會(hui) 、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印發文件,對基層群團組織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chuan) 教育提出要求:“把民族團結宣傳(chuan) 教育作為(wei) 民委、工會(hui) 、共青團、婦聯的媒體(ti) 、網絡和移動互聯網應用的重要宣傳(chuan) 內(nei) 容,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相關(guan) 活動,從(cong) 此有了更加注重人文化、大眾(zhong) 化、實體(ti) 化的方式:
重慶、廣東(dong) 等地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選樹和表彰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用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引導各族群眾(zhong) 牢固樹立“三個(ge) 離不開”思想;
山東(dong) 、吉林等地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chuan) 月”為(wei) 平台,用豐(feng) 富多彩的群眾(zhong) 性活動,進行黨(dang) 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和民族基本知識宣傳(chuan) 教育;
廣西、浙江等地將民俗活動與(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宣傳(chuan) 教育融為(wei) 一體(ti) ,線上、線下齊發力,舉(ju) 辦民族文化展覽、民族知識競賽、主題演講、文藝表演等活動,講述民族團結進步故事。
“我們(men) 社區組織開展的一係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宣傳(chuan) 教育活動,使不同民族的居民關(guan) 係更加和諧,民族團結典型不斷湧現。”青海省海晏縣城西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楊發蘭(lan) 介紹,在這個(ge) 少數民族人口過半的社區,黨(dang) 建引領創建、宣傳(chuan) 促進創建、活動豐(feng) 富創建、典型推動創建相互促進,各民族親(qin) 如一家。
“黨(dang) 的政策暖人心,城鄉(xiang) 民生大改變,百姓得實惠,個(ge) 個(ge) 喜洋洋……”如今,居民們(men) 在很多活動中都會(hui) 高聲齊唱這一曲青海小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