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戲曲 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原標題:濟南非遺係列⑧丨非遺戲曲,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濟南這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資源豐(feng) 富,底蘊深厚,而戲曲就是從(cong) 豐(feng) 厚文化土壤中開出的一朵奇葩。無論是華麗(li) 劇院,還是田間地頭,戲台一搭,三五步走遍天下,五七人百萬(wan) 雄兵,小小舞台上演盡了曆史的風雲(yun) 變幻、人物的悲歡離合。這就是中國戲曲的魅力。
在濟南,除了京劇、呂劇、萊蕪梆子等大眾(zhong) 比較熟悉的戲曲劇種外,還流傳(chuan) 著五音戲、章丘梆子、山東(dong) 梆子、王皮戲等“小而美”的戲曲。它們(men) 吟唱著一方百姓的喜怒哀樂(le) ,給廣大觀眾(zhong) 帶來歡聲笑語,也豐(feng) 富了我市的非遺戲曲曲庫。
京劇、呂劇、萊蕪梆子傳(chuan) 承不斷
京劇是我國國粹,也是影響最為(wei) 廣泛的戲曲劇種。濟南市京劇院是省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其前身“濟南市大眾(zhong) 京劇團”成立於(yu) 1949年,曆史悠久。自建院以來,濟南市京劇院好戲不斷,品種多樣,有著清晰的的目標方向,在題材選擇、主題凝聚藝術呈現等放方麵顯示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整齊的藝術實力。
濟南市京劇院從(cong) 劇本創作開始,就本著“高精尖”的目標打造作品,以中國精神、中國審美、中國夢想的中國京劇之極致藝術表達為(wei) 使命,邀請各地專(zhuan) 家“號脈”,書(shu) 寫(xie) 出新時代接地氣的華麗(li) 篇章,得到全國專(zhuan) 家及觀眾(zhong) 的讚譽,開創了新時代中國京劇藝術的盛世景象。
自新編京劇《李清照》在國家級賽事收獲大獎以後,濟南市京劇院步入新世紀藝術創作發展的高峰期和收獲期,“出戲育人”和“三年排演一出新戲、大戲”的發展創新理念,使得劇院在短短十幾年中創作、創造了一大批優(you) 秀精品力作,包括《李清照》《辛棄疾》《重瞳項羽》《項羽》《雛鳳驪歌》《孔聖之母》《起風橋》《賬本》《鄧恩銘》《大舜》,在中國的戲曲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濟南印記”。
如果說京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揚委婉的唱腔、細膩傳(chuan) 神的表演而受到觀眾(zhong) 歡迎,呂劇則以其濃鬱的鄉(xiang) 土氣息和生動活潑、樸實優(you) 美的演出風格,贏得了廣大群眾(zhong) 的喜愛。
呂劇是山東(dong) 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已有100多年的曆史。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它以“化妝揚琴”的表演形式,活動在農(nong) 村場院、集市和濟南市各個(ge) 小劇院。五十年代後,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文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它很快成為(wei) 雅俗共賞、受到廣大群眾(zhong) 喜愛的山東(dong) 主要地方戲曲。
1951年10月,我省第一個(ge) 呂劇專(zhuan) 業(ye) 劇團,也就是濟南市呂劇院的前身——濟南魯聲琴劇團正式成立。濟南市呂劇院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建院半個(ge) 世紀多以來,本著繼承傳(chuan) 統、改革進取、弘揚藝術的精神,挖掘、排演、創作和移植了二百多台劇目,多次獲得國家、省和市的獎項。近年來,濟南市呂劇院創作排演了《龍泉夢》《我的兄弟姐妹》基層好幹部《大官皮景生》《陽光大姐》《濟南傳(chuan) 說》《生命日記》《家有賢妻》《皇上英明》《嫂子》《團圓飯》《小街》等。
萊蕪梆子2006年入選山東(dong) 省首批非遺名錄,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非遺名錄。濟南市萊蕪梆子藝術傳(chuan) 承保護中心(萊蕪梆子劇團)是全國唯一一家演唱萊蕪梆子的專(zhuan) 業(ye) 戲曲院團,通過送戲下鄉(xiang) 、非遺進校園、精品劇目展演等形式,每年演出場次300多場。其中,萊蕪梆子精品劇目展演已連續開展10年,成為(wei) 萊蕪周邊地區家喻戶曉的文化品牌。多年來,中心創作排演了一大批精品劇目,包括《正月十五雪打燈》《雪野風情》《好兒(er) 好女》《大山魂》《釣魚人》《桃花白桃花紅》《汶水謠》《兒(er) 行千裏》《長勺之戰》《天唱》《第一書(shu) 記》等。
青年人才的培養(yang) 是非遺項目得以傳(chuan) 承、弘揚的基礎。近年來,濟南市呂劇院、京劇院和萊蕪梆子藝術傳(chuan) 承保護中心,結合《濟南市引進培養(yang) 扶持文化藝術優(you) 秀人才百人行動計劃實施細則》,大力實施青年文藝之星工作計劃,加大對青年演員的扶持和培養(yang) 。每年集中進行一次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的業(ye) 務考核。為(wei) 演職員提供學習(xi) 交流的平台,為(wei) 他們(men) 拜師學藝引線搭橋,並有針對性地製定人才培養(yang) 計劃。選派優(you) 秀青年演員參加省市級和全國賽事進行展演交流。另外,劇院通過引進人才、推薦演職員參加專(zhuan) 業(ye) 培訓班、培養(yang) 鍛煉專(zhuan) 業(ye) 化管理人才、積極參加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人才培養(yang) 項目等方式,建立院團人才梯隊。
“小眾(zhong) ”戲曲傳(chuan) 唱於(yu) 一方天地
除了市京劇院、呂劇院、萊蕪梆子劇團,我市還活躍著五音戲、章丘梆子、山東(dong) 梆子等“小眾(zhong) ”的戲曲劇種。這些劇種雖然隻在有限範圍內(nei) 傳(chuan) 唱,但它們(men) 帶著田野和泥土的芬芳,在一方天地中堅韌地生長著。
五音戲發源於(yu) 濟南市章丘區文祖青野村,已有300多年曆史。五音戲是由秧歌腔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個(ge) 富有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短小精悍,通俗易懂,音調委婉,趣味性濃、娛樂(le) 性強,因而受到人們(men) 的喜愛。
青野五音戲劇團成立於(yu) 1992年,發展30年來,該劇團已經成為(wei) 活躍在章丘及周邊地區的優(you) 秀劇團和“一村一戲”的特約劇團,每年演出200多場,深受當地群眾(zhong) 歡迎。近年來,劇團走遍了濟南的曆城、章丘,以及周村、淄博、博山等地,多次參加民間藝術表演、票友大賽和文化下鄉(xiang) 演出等活動,被評為(wei) “山東(dong) 十佳劇團”。
2015年起,五音戲傳(chuan) 承人馬乃芬(馬乃轉)開始在大寨小學、樂(le) 橄兒(er) 學校、章丘區實驗中學等地教孩子們(men) 學唱五音戲,在孩子們(men) 中間推廣這項非遺項目。
為(wei) 進一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挖掘“青野五音戲”民間藝術文化,傳(chuan) 承弘揚五音戲這一地方戲曲精粹,文祖街道還聘請專(zhuan) 家,規劃設計出“中國五音戲之鄉(xiang) ”的宏偉(wei) 藍圖,並充分利用能工巧匠,建設了古戲台、五音戲博物館和傳(chuan) 習(xi) 所,打造出展示“戲魂鄉(xiang) 韻”的“五音戲長廊”。
另一項非遺項目——章丘梆子也是誕生於(yu) 章丘。
章丘梆子又名山東(dong) 吼、章丘嘔、靠山梆子。章丘區官莊街道石匣村是山東(dong) 省非遺章丘梆子的發源地和傳(chuan) 承地,在章丘梆子傳(chuan) 承人於(yu) 亮興(xing) 的努力下,不斷嚐試把文化產(chan) 業(ye) 與(yu) 旅遊相結合,2019年5月“章丘梆子戲曲博物館”一期工程的3個(ge) 展廳在石匣村布展完成並對外開放。2019年8月,在石匣村舉(ju) 辦了“過半年民俗節”,打出了“吼一嗓梆子腔、喝一碗伏羊湯,看大戲、吃伏羊、過半年”的文化名片。2020年8月,石匣“過半年暨第二屆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戲劇節”隆重舉(ju) 辦,劉蘭(lan) 芳、李宏圖等中國戲劇曲藝名家共聚石匣,交流研討、共繪戲劇傳(chuan) 承文脈,采風石匣、體(ti) 驗“過半年”古樸韻味,同台演出、品味戲曲文化魅力,為(wei) 章丘梆子的傳(chuan) 承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打造出更具魅力的文化品牌。
萊蕪賈家窪傀儡戲是一門集演唱、伴奏、戲劇表演等為(wei) 一體(ti) 的民間綜合性藝術形式,也有著“江北第一傀儡戲”的稱號,至今已傳(chuan) 承七代。近年來,賈家窪傀儡戲劇團在演出《西遊記》《單刀赴會(hui) 》等傳(chuan) 統經典劇目的同時,也陸續推出新創劇目。今年春節期間,賈家窪傀儡戲還開展線上直播,通過直播的方式讓傀儡戲在雲(yun) 端綻放,走向了更為(wei) 廣闊的舞台。
此外還有濟南皮影戲、王皮戲、柳子戲、山東(dong) 梆子等戲曲劇種,這些小眾(zhong) 的戲曲體(ti) 現了當地鄉(xiang) 土文化與(yu) 生活風貌,也一起組成了濟南的非遺戲曲大家庭。(陳煒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