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置換了身份的遊戲——評綜藝節目《乘風破浪》
誕生於(yu) 疫情初期的《乘風破浪的姐姐》,自2020年推出第一季後,逐漸成為(wei) 國內(nei) 現象級綜藝:微博話題閱讀量過百億(yi) ;豆瓣有超過16萬(wan) 人次點評;寧靜、張雨綺、萬(wan) 茜、黃齡、王霏霏等女藝人一夜之間爆紅,成為(wei) 獨立女性的代表;同時,其不僅(jin) 連續三年推出三季節目,去年還打造了《披荊斬棘的哥哥》,並催生了其他台如《追光吧!哥哥》等同款節目。但整體(ti) 來看,這檔至今播出三季且承載著觀眾(zhong) 萬(wan) 般期待的節目,並沒有成為(wei) 可持續的爆款,第二季評分隻有5.1分,第三季更名為(wei) 《乘風破浪》,三集之後分數為(wei) 6.5分。
盡管第三季第一集憑借“王心淩男孩”話題帶動節目熱度,但第二集後話題度斷崖式減弱,第三集一公表演結束,“一公難看”“浪1YYDS”登上了熱搜榜首。為(wei) 什麽(me) 一檔曾經攪動各大社交平台、被視為(wei) 是內(nei) 娛成功的產(chan) 品創意的節目,才不到三年的時間,會(hui) 收獲如此不堪的口碑,它是否還能像《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等節目一樣,成為(wei) 製作超過五季以上的綜N代?
作為(wei) 一檔係列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最大的問題在於(yu) 節目定位的模糊性:它到底是一檔選秀節目,還是一出明星真人秀?眾(zhong) 所周知,該節目靈感來自於(yu) 其時國內(nei) 紅火的偶像選秀團綜,將30位不同年齡段的女星集結在一起,以唱跳作為(wei) 主要表演形式,經過幾輪淘汰賽後,選出幾位姐姐成團出道。這是該節目內(nei) 容的基本架構。正因如此,我們(men) 可以發現,節目從(cong) 一開始就充滿了悖論:姐姐們(men) 已經成名,她們(men) 在各自領域已取得卓越成就,無需再通過這個(ge) 節目成團出道;且橫跨歌唱、表演、主持、體(ti) 育等行業(ye) 的姐姐們(men) 也不可能如火箭少女們(men) 一般捆綁在一起成團出道,她們(men) 分屬於(yu) 不同的經紀公司,各自有著忙碌的演藝工作乃至比賽活動,因此“成團出道”這個(ge) 原本屬於(yu) 該節目最核心的環節,卻成為(wei) 了最重要又最不重要的事兒(er) ,無論對於(yu) 參與(yu) 其中的女星,還是對於(yu) 電視機前的觀眾(zhong) 。
事實上,這種節目模式隻適合於(yu) “素人”選秀。選手們(men) 參與(yu) 節目,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奮力拚搏,以期爭(zheng) 取到好名次,從(cong) 而獲得進入演藝圈的入場券。對觀眾(zhong) 而言,從(cong) 第一期看到最後一期,看著這些“素人”選手們(men) ,從(cong) 普通的陌生人到逐漸綻放光芒,最終到底是誰獲得冠軍(jun) ?或者是哪幾個(ge) 人獲得成團出道的機會(hui) ?整體(ti) 猶如觀看一出懸念迭出的連續劇,隻有到了最後一集,才知道結果是什麽(me) 。這是此類節目的敘事線,即將懸念從(cong) 第一期保持到最後一期。《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明日之子》等皆屬於(yu) 此類節目,李宇春、譚維維、周深、毛不易、火箭少女等,他們(men) 從(cong) 無數的競爭(zheng) 對手中脫穎而出,完成了一場從(cong) “素人”到明星的蛻變,也構成了電視節目最具戲劇性的敘事。
但是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當節目的故事主體(ti) (參與(yu) 者)從(cong) “素人”變成明星後,節目的敘事動力(懸念)和戲劇命運不複存在,節目也就失去了層層遞進的可看性。加上網上早就流出來的淘汰名單,更是讓選秀節目的懸念感化解為(wei) 無。這就是《乘風破浪的姐姐》高開低走的原因。觀眾(zhong) 的興(xing) 趣和話題熱度永遠隻停留在第一集,大家隻好奇新一季的節目都會(hui) 有誰來參加,沒有人會(hui) 關(guan) 心誰最後成團,也不知道她們(men) 成團之後要幹什麽(me) 。第一季節目結束後,主辦方還搞了一個(ge) 音樂(le) 旅行真人秀《姐姐的愛樂(le) 之團》,作為(wei) 姐姐們(men) 成團後的作品,結果節目無聊至極,隻能草草結束,於(yu) 是第二季節目結束後,索性連後續作品都沒有。所以,當觀眾(zhong) 發現一個(ge) 號稱以“成團出道”為(wei) 目標的選秀節目,最後“成團出道”隻是一個(ge) 幌子的時候,對節目也就慢慢失去了興(xing) 趣。
學者尹鴻在《娛樂(le) 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一書(shu) 中,把真人秀分為(wei) 生存挑戰型、情境體(ti) 驗型、表演選秀型、身份置換型、遊戲比賽型等八種類型。從(cong) 已播出的三季節目來看,《乘風破浪的姐姐》不是表演選秀型,更像是一檔身份置換加遊戲比賽的明星真人秀。明星真人秀是目前國內(nei) 電視綜藝的最大宗類型,其節目模式就是讓什麽(me) 樣的明星(主體(ti) )在什麽(me) 樣的地方(情境)幹什麽(me) 樣的事兒(er) (任務)。這些年,我們(men) 看到明星們(men) 在不同節目裏開餐廳、開客棧、去國外旅行、去叢(cong) 林冒險……所有我們(men) 能夠想到的活兒(er) ,真人秀節目都已經讓明星幹過了。
而《乘風破浪的姐姐》對於(yu) 真人秀節目來說,它最大的突破是將明星真人秀的主體(ti) 細化為(wei) 女明星,又將明星真人秀的任務創新出“成團出道”。於(yu) 是,我們(men) 看到節目組給女星們(men) 分配不同的歌曲,讓她們(men) 訓練,然後在被打造成“船形”的舞台上表演——“乘風破浪”。因此,該節目的內(nei) 容就由訓練的紀實秀和舞台公演兩(liang) 部分組成,敘事的主線是淘汰和選拔。然而三季節目下來,我們(men) 看到節目紀實秀的部分過於(yu) 同質化,基本上都是記錄姐姐們(men) 訓練的不易,顯得單調無趣;而作為(wei) 節目核心內(nei) 容的舞台公演部分,又很難給觀眾(zhong) 帶來驚豔之感。作為(wei) 一檔真人秀節目,“秀”的部分如果不能令觀眾(zhong) 滿意,那是致命的。姐姐們(men) 都很努力,但努力不等於(yu) 專(zhuan) 業(ye) 。論專(zhuan) 業(ye) 度,《我是歌手》裏歌手互拚歌藝、《舞蹈風暴》裏舞者競演舞技,都給觀眾(zhong) 帶來了一場又一場令人難忘的表演。但在“乘風破浪”的舞台上,因為(wei) 專(zhuan) 業(ye) 的差異度問題,這些來自不同行業(ye) 的女明星們(men) (歌手、舞者、演員、主持人、運動員等)被召集到一起,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nei) ,奉獻一場唱跳俱佳的舞台秀,實在有點強人所難。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本季“一公表演”會(hui) 被觀眾(zhong) 吐槽的原因。於(yu) 文文組的張儷(li) 和王紫璿從(cong) 未接觸過鍵盤和貝斯,還是在節目中完成了表演,勇氣可嘉,但效果可想而知。
當然,《乘風破浪的姐姐》標榜的就是這種敢於(yu) 突破的勇氣,用30歲為(wei) 界標,希望延展出年齡焦慮、性別秩序、女性意識等嚴(yan) 肅話題。但是今日看來,這不過是節目組狡黠之處,利用女性的各種焦慮來吸引觀眾(zhong) 尤其是女性觀眾(zhong) 的注意力,從(cong) 而以追求電視收視率和網絡點擊量,吃到“她綜藝”的紅利。當該節目的原班人馬在去年又推出《披荊斬棘的哥哥》時,其之前建構的所謂女性敘事也就瞬間被解構掉。不知道到了第三季,節目改名為(wei) 《乘風破浪》、刪去“姐姐”二字,是否與(yu) 此有一定的關(guan) 係。
所以說,拋開社會(hui) 議題的部分,隻從(cong) 節目本身來看,《乘風破浪的姐姐》並不是一檔成功的真人秀節目:它聲稱讓女明星成團出道,卻又不可能完成該任務,失去了“真”;女明星們(men) 不是“素人”,她們(men) 無需再出道,“人”的部分也立不住;而唯一剩下的“秀”的部分,又因為(wei) 同質化和欠缺專(zhuan) 業(ye) 度,很難留住口味愈發挑剔的觀眾(zhong) 。這些卓有名氣的女明星,恰如《變形記》中身份互換的少年一般,被置換成普通的“素人”,來參加一檔名為(wei) “女團選秀”的遊戲。在這場遊戲中,她們(men) 拿著不同的人設牌,粉墨登台、互相競爭(zheng) ,隻為(wei) 爭(zheng) 奪最後出道的機會(hui) 。在此過程中,有人早早地被淘汰,有人經過“廝殺”留到了最後。而電視機和網絡前的觀眾(zhong) 是真正的“幕後大佬”,他們(men) 手中的遙控器和鼠標,決(jue) 定了選手乃至節目真正的興(xing) 衰與(yu) 去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