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身實踐,培育“生態之心”
【一線講述】
親(qin) 身實踐,培育“生態之心”
講述人:四川成都市大彎中學校教師、省特級教師 劉萬(wan) 榮
今年春天,我組織高一年級14班的學生對青白江長流河(城區段)的生態治理狀況進行考察。學生們(men) 特別興(xing) 奮,充滿期待。
充分討論後,學生們(men) 被分為(wei) “河堤治理考察組”“河流考察組”“生物調查組”三個(ge) 小組,自主設計實踐方案。很快,在設計考察問題的提綱時,難題出現了:有的小組提不出問題,有的小組設計的問題缺乏針對性,有的小組設計的問題偏離主題……於(yu) 是,我帶著班長、地理課代表、各組小組長,徒步考察長流河城區段,沿途講解、回答他們(men) 的疑問。
通過實地踩點,學生們(men) 心裏有了底,腦中有了思路。我又對每個(ge) 小組逐個(ge) 指導、發起討論,終於(yu) 拿出了比較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提綱。
3月27日,考察按計劃進行。當天晚自習(xi) 前,曾成同學興(xing) 奮地對我說:“長流河真的很美。河岸的櫻花已悄悄盛開,水麵在微風輕拂下泛起漣漪。生態文明離我們(men) 並不遙遠。”
三個(ge) 小組的同學各有收獲——
“生物調查組”通過分類觀察,發現喬(qiao) 木主要位於(yu) 綠道兩(liang) 側(ce) ,灌木和草本植物主要種植在坡地上,靠近水麵,不怕汛期洪水淹沒。“我們(men) 還發現了五隻白鷺先後掠過水麵,更加明白了濕地對於(yu)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yi) 。”有同學這樣寫(xie) 道。
“河堤治理考察組”所考察的城區河段長約3公裏,他們(men) 發現:隻有約200米的河堤做了水泥牆一樣的修複,其餘(yu) 河段均采取生物固堤的方式;有的河段還修建成了階梯狀,很好地滿足了市民的“親(qin) 水”需求。
“河流考察組”通過查閱資料發現,曆史上長流河是成都鋼鐵廠和四川化工總廠等傳(chuan) 統工業(ye) 的排汙渠道,水質很差。而現在河水清澈、魚翔淺底,這些都來自人們(men) 的不斷努力。
人不負綠,綠定不負人。看著同學們(men) 的總結體(ti) 會(hui) ,我越發感覺到從(cong) 小培養(yang) “生態之心”,激勵學生為(wei) 維護美好生態而努力的重要性。相信未來的他們(men) 將帶著這顆“生態之心”,為(wei) 建設美麗(li) 中國、打造綠色家園貢獻力量。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張勝、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杜克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