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35歲危機”會否一直存在
【閱讀提示】《“35歲+”人群就業(ye) 壓力觀察2022》
光明網評論員:日前,有人力資源平台發布“35歲+”人群的就業(ye) 觀察報告顯示,招聘市場需求、疫情對經濟的衝(chong) 擊等多重因素導致“35歲+”人群再就業(ye) 空間被壓縮,同時7成“35歲+”人群的職業(ye) 晉升停滯在了35歲之前。
“35歲危機”的話題自帶流量,每次都能成功引起廣泛的討論。在過往的媒體(ti) 敘事中,“35歲+”似乎成了一個(ge) 如假包換的弱勢群體(ti) 。兢兢業(ye) 業(ye) 幹到35歲,卻因為(wei) 跨越了35歲的年齡紅線,從(cong) 人力資源垮塌為(wei) 人力成本。而想投身再就業(ye) 市場,又似乎俯拾皆是“隻限於(yu) 35歲及以下”的硬性門檻。
本來,當經濟景氣指數和行業(ye) 發展都處於(yu) 上升區間時,“35歲危機”的一些自嘲敘述中,多少還能讀到“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從(cong) 容和灑脫。而今,伴隨經濟下行壓力的持續加大,以及疫情衝(chong) 擊等不確定因素的增多,當互聯網“大廠”都開始各種條線的“優(you) 化”調整,“35歲危機”讓人感到陣陣寒意。這種無人能躲開的生理拐點和社會(hui) 角色拐點,讓人很難不產(chan) 生代入感,在一輪又一輪的討論中,“社會(hui) 時鍾”意義(yi) 上的35歲被建構了出來。
對於(yu) 用人單位來說,“青春崇拜”的衝(chong) 動並不難理解。因為(wei) 這意味著更高性價(jia) 比的人力成本——用同樣的人力成本雇傭(yong) 薪酬更低、知識結構更年輕、普遍來說也更有創造力的數量更多的年輕人。而至於(yu) “35歲”的分水嶺,不過是對多種定義(yi) 中的“青年”年齡進行的一種最大公約數式的提取。這當然不是說,職場年齡歧視是正常的,再有合理化的解釋,多少有點“用過即棄”的用人觀念及邏輯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隨著中國老齡少子化趨勢的愈加凸顯,勞動年齡人口的日趨老化,以及勞動人口受教育年限的逐漸延長,這些“慢變量”將共同導致中國的勞動人口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最為(wei) 顯性的是,年輕勞動力減少,走低的人口出生率疊加受教育年限的不斷延長,使得當下的年輕人力資源供給“盛況”難以複現,“35歲+”勞動人口的價(jia) 值更加凸顯,“35歲危機”或不攻自破。職場第一道分水嶺是否會(hui) 被推至更高海拔不得而知,但“慢變量”的作用啟示我們(men) ,不管願不願意,當前盛行的這種用人理念都需要改變。而對此,我們(men) 或許需要將目光投向更寬闊處。
雖然在前述報告和一些相關(guan) 報道中並沒有點明,但毋庸置疑的一點是,當前關(guan) 於(yu) “35歲危機”的輿論聲量中,站在C位的主要是程序員等知識型員工。危機表達背後是現實的階層焦慮,而被抓在手中的工作正是支撐並穩固其階層地位的一個(ge) 重要支點。當然,該群體(ti) 的職場困境是真實的,但在公共討論參與(yu) 者各自焦慮情緒的投射和發酵下,該議題是否也被添加了“放大鏡”效果的濾鏡?這值得我們(men) 審思。
需要指出的是,在知識型人才麵臨(lin) 困境外,處於(yu) “35歲+”年齡段的農(nong) 民工群體(ti) 、16-24歲的青年群體(ti) 等同樣存在各自的就業(ye) 困境。對農(nong) 民工群體(ti) 來說,因超齡一刀切清退後所發生的勞動關(guan) 係權益如何保障迫在眉睫;而前不久官方發布的統計數據也顯示,青年群體(ti) 的失業(ye) 率顯著高於(yu) 總體(ti) 水平。也許,他們(men) 在輿論場中多數處於(yu) “沉默”狀態,但他們(men) 所遭遇的結構性困境,同樣需要投以關(guan) 注。
歸而言之,我們(men) 需要關(guan) 注“35歲危機”,但也絕不僅(jin) 於(yu) 此,不妨換個(ge) 視角或背景板。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