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孔子屏風實為多功能“鏡屏”
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破碎的漆器屏風極為(wei) 獨特,屏風上是一幅標注姓名的孔子和弟子的畫像以及孔子的相關(guan) 介紹,此外屏風上麵還鑲嵌著一麵銅鏡,因此該屏風是一款集屏風、衣鏡為(wei) 一體(ti) 的鏡屏。
海昏侯墓是西漢海昏侯劉賀的墓葬,位於(yu)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xiang) 觀西村,是中國發現的麵積最大、保存最好、內(nei) 涵最豐(feng) 富的漢代列侯等級墓葬。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破碎的漆器屏風極為(wei) 獨特,屏風上是一幅標注姓名的孔子和弟子的畫像以及孔子的相關(guan) 介紹,因此該屏風被命名為(wei) “孔子屏風”。但由於(yu) 年代久遠,加之地震導致海昏侯墓墓室進水,屏風遭到嚴(yan) 重腐蝕,因此其原貌和功能一直存迷。
近日,北京聯合大學考古研究院曆史專(zhuan) 家王楚寧揭開了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風的真實麵目:它不僅(jin) 是一麵屏風隔斷,更是一麵集屏風、衣鏡為(wei) 一體(ti) 的多功能“鏡屏”。
漆木器的修複工藝繁瑣漫長
據了解,屏風出土時,雖曆經2000多年時光,但屏風上的漆畫顏色依然非常鮮豔,文字也清晰可見。如何在最大的保護程度下修複其原貌,是專(zhuan) 家們(men) 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我們(men) 先用毛刷清除屏風表麵泥土與(yu) 雜質,再對其進行拍照存檔,以及測量稱重,最後進入實驗室考古階段。”海昏侯墓文物保護專(zhuan) 家楊小林介紹,屏風的修複需要經過前期的文物清理、分析、檢測和三維掃描等技術性工作,後期還要在實驗室中進行清理和修複,將現場其他散落的文物與(yu) 孔子屏風進行組合還原當時場景,才能再現西漢屏風的昔日光彩。
因為(wei) 屏風的構件大部分為(wei) 漆木器,而漆木器的保護相對其他器物來說要求更高,一般出土的漆木器都會(hui) 有泥汙和黴斑,需要先用蒸餾水洗去汙斑,再用較稀的雙氧水溶液或是2%的草酸溶液清洗暗裏的斑點,用清水多次漂洗幹淨。再進行脫水之後,需要對已殘缺的漆木器進行嵌補,一般可用生漆拌石膏粉嵌補空洞和縫隙,幹後輕輕打磨平整。最後,將脫落或蹺起的漆膜進行軟化處理後,再選擇合適的膠粘材料將漆皮層牢固地回貼於(yu) 胎體(ti) 表麵,使其在自然環境下可以長久保存而不脫落。“我們(men) 先用蒸餾水對它進行浸泡,接下來再進行脫水,然後修複,包括定型,這是一個(ge) 漫長的過程。”海昏侯墓考古專(zhuan) 家介紹。
一個(ge) 具有多種功能的屏風
具有2000年曆史的孔子鏡屏究竟隱藏了什麽(me) 秘密?
王楚寧介紹,因為(wei) 出土時,其上繪寫(xie) 了孔子與(yu) 弟子的圖像、傳(chuan) 記。出土時因該文物的漆木結構與(yu) 屏風相近,故暫名為(wei) 孔子屏風,但孔子屏風上麵還鑲嵌著一麵銅鏡,實際上是一款集屏風、衣鏡為(wei) 一體(ti) 的鏡屏。2000多年前,海昏侯劉賀床榻前擺放的這麵鏡屏不僅(jin) 可以讓他從(cong) 孔子先賢的舉(ju) 止中汲取道德養(yang) 分,而且還可以讓他“正衣冠”。
王楚寧研究發現,已出土的孔子鏡屏主要由兩(liang) 部分組成,一部分為(wei) 衣鏡,一部分為(wei) 漆木殘件。衣鏡為(wei) 青銅大方鏡,長76.3厘米、寬46.5厘米,大小與(yu) 現代普通穿衣鏡相仿,具有相當的實用功能;方鏡四周的漆木邊框上繪製了東(dong) 王公、西王母以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圖,方鏡嵌於(yu) 邊框之中。
衣鏡背麵是漆木屏板,形狀近似屏風,上麵繪有孔子、顏回等人的圖像和傳(chuan) 記,這也是迄今為(wei) 止世界上留存的最早的孔子畫像。
有趣的是,孔子鏡屏中的衣鏡並非像我們(men) 現在生活中使用的衣鏡一樣可以直接照映影像。在出土的孔子鏡屏中,還有兩(liang) 塊漆木殘件繪有黑色仙鶴。黑色仙鶴漆件是鏡蓋,其結構和兩(liang) 扇門一般,開合之間,守護著裏麵的銅鏡。因此當時鏡屏的主人用它整理儀(yi) 容時,還需要像打開衣櫃一樣打開它的鏡蓋才行。
為(wei) 何一座屏風需要有多功能性?
關(guan) 於(yu) 這類繪像屏風的內(nei) 涵,著名藝術史家巫鴻認為(wei) :“至少在1世紀時,就已經形成了在屏風上描繪典型曆史人物的慣例……屏風環繞著座位或床榻,它的這種位置便於(yu) 用圖畫對人進行教導,也使得曆史人物與(yu) 當前觀賞者的關(guan) 係更為(wei) 親(qin) 密。”
王楚寧認為(wei) ,孔子至聖,是最好的修身“鏡鑒”。屏風一麵繪孔子及其弟子的畫像,旁書(shu) 聖賢傳(chuan) 記,取的是“左右圖史”的意思;衣鏡一麵為(wei) 青銅大方鏡,能夠“借鏡以觀形”。主人坐於(yu) 榻上,屏風相圍,觀聖人言行;繞至屏後,衣鏡以鑒,察自身容貌,通過“圖史自鏡”,從(cong) 而“明得失”。
類似屏風在曆史長河中一度流行
“自隋以前,多畫屏風。”王楚寧發現,關(guan) 於(yu) 西漢中晚期的屏風,除孔子鏡屏外,《後漢書(shu) 》記載光武帝時“禦坐新屏風,圖畫列女,帝數顧視之”,可知《列女傳(chuan) 》屏風後又重製。
《列女傳(chuan) 》屏風的實物於(yu) 北魏司馬金龍墓中曾見出土。漆屏出土時“較為(wei) 完整的有5塊……每塊長約0.8米,寬約0.2米,厚約2.5厘米……木板兩(liang) 麵均有畫……漆畫上下分為(wei) 4層,每層高19—20厘米。每幅有文字題記和榜題,說明內(nei) 容和人物身份”。此屏上的大部分圖像,如“虞舜二妃”“周室三母”“衛靈夫人”等,均取自劉向《列女傳(chuan) 》;“班姬辭輦”等則源於(yu) 《女史箴》。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每塊長約0.8米,寬約0.2米”,5塊拚合之後,漆屏整體(ti) 應高逾0.8米、寬逾1米,這與(yu) 孔子鏡屏尺寸近似。其繪畫內(nei) 容、層列方式、榜題位置等,也與(yu) 孔子鏡屏有可較之處。
王楚寧研究發現,從(cong) 《列女傳(chuan) 》屏風的文獻記載以及此次出土的孔子鏡屏看,這種繪寫(xie) 聖賢像傳(chuan) 的屏風在西漢中晚期極為(wei) 流行。文獻僅(jin) 載《列女傳(chuan) 》屏風,但應有更多先賢被繪於(yu) 屏風之上。
孔子鏡屏在當時是怎麽(me) 擺放的,又放置於(yu) 何處?王楚寧介紹,因為(wei) 年代久遠,雖孔子鏡屏已進行修複,但損壞還是較為(wei) 嚴(yan) 重,考古學家已經沒有辦法根據孔子鏡屏現在的狀況去判斷他當時究竟是如何擺放的,但我國其他地區也出土了不少漢代屏風,在它們(men) 身上或許能找到些許線索。位於(yu)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的北關(guan) 一號漢墓曾出土過石屏風,上麵繪製有一幅屏風圖像。這幅“屏中之屏”由兩(liang) 扇屏板組合而成,兩(liang) 屏曲尺相夾、圍於(yu) 榻側(ce) ,人物坐於(yu) 兩(liang) 屏之間。孔子鏡屏出土時也曾在附近發現有榻足、漆案等物,因此這麵屏風所處環境或與(yu) 北關(guan) 一號漢墓石屏風上描繪的宴飲場景接近。
專(zhuan) 家推測,孔子鏡屏應是圍在床榻的一角,繪有孔子、曾子等人的那麵正對著主人、床榻長邊;繞到後麵,則能看到《衣鏡賦》和鍾子期聽琴圖。
本報記者 魏依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