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我國海洋科學國際競爭力實現新跨越

發布時間:2022-06-10 15:5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海洋一所”牽頭發起的大科學計劃正式獲批——

  我國海洋科學國際競爭(zheng) 力實現新跨越

  光明日報記者 楊舒

  6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hui) 執行秘書(shu) 佛拉基米爾·拉貝寧正式發函,祝賀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一所”)牽頭的“海洋與(yu) 氣候無縫預報係統”大科學計劃(以下簡稱“OSF”)正式獲批。

  這一計劃由全球25個(ge) 國家的34家海洋與(yu) 氣候科研機構和3個(ge) 國際組織共同發起,是我國物理海洋學領域首個(ge) 在聯合國框架下發起的大科學計劃,標誌著我國在海洋與(yu) 氣候預報預測這一國際高度關(guan) 注的領域,已從(cong) 長期的科技積累與(yu) 發展階段跨入了國際科學引領階段。

  更為(wei) 重要的是,截至目前,我國已獲批了4項聯合國“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海洋一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這些聚焦全球海洋科學核心問題的大科學計劃由我國科學家發起並成功立項,標誌著我國海洋科學領域的國際競爭(zheng) 力已實現了新的跨越。

  將攜手大幅提升海洋與(yu) 氣候預報能力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生態係統,在實現人類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亟待人類共同攜手保護。而“海洋十年”正是近年來聯合國發起的最重要的涉海倡議。

  2017年年底,第72屆聯合國大會(hui) 通過決(jue) 議,確定2021—2030年為(wei) 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以下簡稱“海洋十年”)。2021年1月,“海洋十年”實施計劃正式啟動,以“推動形成變革性的海洋科學解決(jue) 方案、促進可持續發展、將人類和海洋聯結起來”為(wei) 使命,旨在為(wei) 全球海洋治理提供科學解決(jue) 方案,實現海洋的可持續發展,是世界海洋科學的一場革命,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而大科學計劃正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厄爾尼諾、拉尼娜等異常氣候現象在海洋上頻發,對全球氣候造成重要影響,而台風、風暴潮、海嘯、海冰等災害也時有發生,對海洋與(yu) 氣候預測預報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本次獲批的OSF,瞄準“海洋十年”中提出的這一挑戰,旨在跨越從(cong) 目前的7天預報到數月短期氣候預測之間的海洋預報“盲區”,與(yu) 國際合作夥(huo) 伴共同推動海洋與(yu) 氣候預報能力的大幅提升。具體(ti) 將圍繞加強對海洋與(yu) 氣候聯係的科學理解,大幅提升海洋的觀測能力,跨越預報“盲區”,實質性提升預報能力,為(wei) 國際社會(hui) 提供高質量公共服務產(chan) 品等方麵開展研究。

  記者了解到,作為(wei) 牽頭單位,“海洋一所”圍繞海洋與(yu) 氣候預測預報這一國際科學前沿領域,數十年磨一劍,形成了以原創的浪致混合理論為(wei) 基礎、以國際首創的海浪-潮流-環流耦合模式和首個(ge) 包含海浪的地球係統模式發展為(wei) 突破點、以新型高效費比表層漂流浮標觀測為(wei) 支撐的新格局。而領銜專(zhuan) 家喬(qiao) 方利作為(wei) “海洋一所”研究員,率團隊建立了世界首個(ge) 海浪-潮流-環流耦合模式,克服了台風強度預報幾十年踟躕不前的國際難題,將我國海洋與(yu) 氣候模式發展推進到國際前沿,其理論已被歐美十餘(yu) 個(ge) 海洋科技發達國家實際應用。2021年年底,他成功當選為(wei) “海洋十年”谘詢委員會(hui) 中中國唯一代表。

   我國已四次獲批牽頭“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

  大科學計劃是全球性或區域性行動,具有關(guan) 注全球海洋重大科學問題、跨學科、多國參與(yu) 、實施周期長、投入大等特點,其科學優(you) 先級最高,申請、組織和實施的難度也最大。但本次獲批的OSF已是我國第四個(ge) 獲批牽頭的“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

  “海洋一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根據申請流程的不同,大科學計劃分為(wei) 注冊(ce) 和申報兩(liang) 類。其中,申報類大科學計劃的申請流程更為(wei) 複雜,國際競爭(zheng) 激烈,需要盲評和專(zhuan) 家組多次審議,申報單位則作為(wei) 大科學計劃的牽頭方。

  此前,“海洋十年”第一批“行動方案”開始召集,共收到來自全球214項大科學計劃申請,最後僅(jin) 有31項獲得批準。我國獲批2項,分別是由華東(dong) 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起的“大河三角洲:為(wei) 可持續問題尋求解決(jue) 方案”、由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汙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發起的“全球河口汙染監測”大科學計劃,這兩(liang) 項均聚焦近海河口區域。

  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海洋十年”第二批“行動方案”召集,共收到來自13個(ge) 國家的38項大科學計劃申請,最終僅(jin) 有4項脫穎而出,其中我國獲批2項。除本次的OSF外,由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焦念誌院士領銜的“海洋負排放”大科學計劃也獲得批準。

  近年來,我國海洋科學取得飛速發展,與(yu) 國際海洋科技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海洋一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在如此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下,由中國科學家發起的海洋科學大科學計劃紛紛立項,彰顯出我國海洋科學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新跨越。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