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新風采
【專(zhuan) 家點評】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集自然遺產(chan) 、文化遺產(chan) 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特征於(yu) 一身,全麵繼承我國農(nong) 耕文明,是新時代實現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的智慧寶庫。自2005年浙江青田稻魚共生係統入選首批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試點以來,我國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發掘與(yu) 保護工作快速發展。目前,全世界共有65個(ge)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項目,分布在23個(ge) 國家和地區,中國以18個(ge) 項目遙遙領先。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應著眼於(yu) 人與(yu) 自然的和諧,以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為(wei) 載體(ti) ,著力推動農(nong) 耕文明保護和傳(chuan) 承工作,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中國農(nong) 耕文化的魅力。
要讓廣大農(nong) 民守著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過上好日子,不斷增強保護傳(chuan) 承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內(nei) 生動力。讓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火”起來,關(guan) 鍵是因地製宜發展富民產(chan) 業(ye) 。比如,針對域內(nei) 占主導地位、最具競爭(zheng) 力的優(you) 勢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貫通產(chan) 加銷、融合農(nong) 文旅,打造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讓農(nong) 民分享更多產(chan) 業(ye) 增值收益,使良好生態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支撐點。當前,要集成推廣適應性廣、實用性強的綠色技術模式,在產(chan) 業(ye) 生態化和生態產(chan) 業(ye) 化上下功夫,繼續做強做大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鄉(xiang) 村旅遊、休閑農(nong) 業(ye) 等產(chan) 業(ye) 。同時,依托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這塊“金字招牌”,把地理標誌產(chan) 品品牌“樹起來”“亮出來”,使其成為(wei) 當地的重要支柱產(chan) 業(ye) ,帶動群眾(zhong) 增收致富。此外,還可開展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特色產(chan) 品認證,並與(yu) 現有的生態認證、綠色認證、有機認證、地理標誌認證等結合起來,延展產(chan) 業(ye) 鏈,提高產(chan) 品附加值。
要把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實現自然景觀與(yu) 農(nong) 耕文化協同保護,讓保護傳(chuan) 承和開發利用一體(ti) 化推進。讓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一方麵,要充分挖掘具有農(nong) 耕特質、地域特點、民族特色的物質文化遺產(chan) ,加大對農(nong) 業(ye) 遺跡、民族村寨、生態係統等的保護力度,讓有形的鄉(xiang) 村文化留得住;另一方麵,要讓活態的鄉(xiang) 土文化傳(chuan) 下去,比如,深入挖掘農(nong) 耕活動、手工技藝、民俗活動、民族服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讓優(you) 秀農(nong) 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滋養(yang) 鄉(xiang) 土社會(hui) 、潤澤鄉(xiang) 村生活,使其成為(wei) 培育文明鄉(xiang) 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重要源泉。最為(wei) 重要的,是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這些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新的時代內(nei) 涵,讓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的智慧融入生活,讓人們(men) 充分感知悠久農(nong) 耕文明的魅力和風采。
要堅持係統觀念,從(cong) 生態係統整體(ti) 性出發,匯聚多學科智慧與(yu) 力量,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農(nong) 業(ye) 生態係統是一個(ge) 有機生命體(ti) ,保護傳(chuan) 承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要堅持正確的生態觀、發展觀,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從(cong) 係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發展之策,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做好自然生態係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保持提升工作。我國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大都分布在重要生態功能區、民族地區,破解保護與(yu) 發展中的難題,亟須匯聚各界力量。應充分認識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及其保護的多學科交叉特點,充分吸納農(nong) 業(ye) 生態、農(nong) 業(ye) 經濟、區域發展以及遺產(chan) 保護、鄉(xiang) 村旅遊、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食品加工等領域的研究力量,不斷增強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科學研究和智力支撐,讓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這張“金名片”熠熠生輝。
(作者:黃臻,係貴陽學院教授)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陳晨、高建進、王瀟、耿建擴、陳元秋、陸健、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徐夢玲、周金立、張斌、謝尚國、魏子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