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生金”富山民
【保護曆史遺存,堅定文化自信①·一線講述】
講述人:河北省邯鄲市涉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高級農(nong) 藝師 賀獻林
5月20日,位於(yu) 太行山東(dong) 麓的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係統有了亮麗(li) 新名片——入選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名錄。作為(wei) 一名梯田保護者、申遺人,從(cong) 而立之年到年近花甲,我將20多年的歲月許給了這片梯田。申遺成功那一刻,我熱淚盈眶,感到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
涉縣旱作梯田始於(yu) 元初,興(xing) 於(yu) 明清。元代以來,先人為(wei) 躲避戰亂(luan) ,來到當時交通閉塞的太行深山區,開山鑿石,建起了廣袤梯田,留下了被稱作“中國第二個(ge) 長城”的人間奇跡。
1996年8月,一場暴雨過後,時任涉縣農(nong) 業(ye) 局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的我來到受災嚴(yan) 重的劉家村。從(cong) 山頂到山穀,近千米梯田被衝(chong) 毀,形成一道洪溝。為(wei) 排除險情,我和村幹部一起上山尋找“洪雨管湧點”。滿目狼藉、山高岩滑,向前幾乎沒有路,我們(men) 手腳並用才爬上去,人人都成了“泥猴兒(er) ”。經過3個(ge) 多小時跋涉,終於(yu) 找到了管湧點,並冒著生命危險堵疏排除了險情。
群眾(zhong) 賴以生存的梯田,咋能說毀就毀了?我籌措資金,組織群眾(zhong) 修砌加固被水衝(chong) 毀的石堰,冒著嚴(yan) 寒整整修了一個(ge) 冬天。正是在這個(ge) 過程中,我了解了先輩的“懸空拱券鑲嵌”式石堰修複技術、花椒樹生物埂等智慧,深深認識到梯田係統的珍貴。
怎麽(me) 真正保護梯田?我意識到,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農(nong) 民始終不棄耕。為(wei) 此,我們(men) 引進優(you) 良穀種、推廣地膜小麥、地膜蔬菜等技術,提高群眾(zhong) 耕種梯田的積極性,讓他們(men) 有錢賺,也有動力保護好世代傳(chuan) 承的梯田。
2014年,在多方努力下,涉縣旱作石堰梯田係統有了第一張“金字招牌”——入選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名錄。緊接著,我們(men) 又走上了世界申遺路。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我們(men) 聯合河北農(nong) 大等高校一次次申報,終於(yu) 在2022年申報成功。
2017年,我倡議成立了涉縣旱作梯田保護與(yu) 利用協會(hui) ,如今已發展到120餘(yu) 人。2019年,我又牽頭成立了王金莊農(nong) 民種子銀行,保存了上百個(ge) 老種子資源,向村民提供種子和技術指導,並聯合當地電商提供銷售渠道。眼下,我們(men) 還要做好多事:幫鄉(xiang) 親(qin) 們(men) 開闊眼界,樹立大發展格局;發展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發展農(nong) 業(ye) 特色旅遊……這些路子走通了,梯田一定會(hui) 更美,鄉(xiang) 村一定更有活力!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陳晨、高建進、王瀟、耿建擴、陳元秋、陸健、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夢玲、周金立、張斌、謝尚國、魏子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