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焦點訪談:讓文物活起來 探源中華文明五千年

發布時間:2022-06-13 16:10: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ou) 秀文明資源。5月2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營造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hui) 氛圍”。從(cong) 今天開始,《焦點訪談》推出三集係列節目《讓文物活起來》,聚焦曆史發現,講述文明故事。今天我們(men) 首先走近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每天都有很多參觀者到杭州市餘(yu) 杭區西北部瓶窯鎮的良渚古城遺址尋古探幽。良渚古城是長江下遊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之一,被譽為(wei) “中華第一城”。從(cong)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以後,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裏感受良渚先民的智慧,展開對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無限想象。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在浙江工作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經這樣評價(jia)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這是事關(guan) 文化自信和中華文明曆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中國考古人必須麵對的時代使命。自上個(ge) 世紀90年代,國家先後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旨在揭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

  作為(wei)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自上世紀80年代起,良渚的考古發掘不斷給世人以驚喜,這裏先後發現了高等級墓地、祭壇、玉禮器係統、大型宮殿基址300餘(yu) 處。學術界對良渚文化的固有認知被一次次刷新,但良渚真正石破天驚的發現發生在2006年夏天。

  在杭州瓶窯鎮葡萄畈,時任良渚工作站站長的劉斌在一條毫不起眼的短小河溝內(nei) ,意外找到了包括生活廢棄物、動物骸骨遺存在內(nei) 的若幹良渚時期文化堆積,最終在河道深處發現大型人工堆砌的石質遺跡。

  浙江大學藝術與(yu) 考古學院教授劉斌說:“當時我在想,也有可能是圍繞著莫角山一個(ge) 城牆,2007年先是找到了西城牆,到2007年11月,四麵城牆都找到了。”

  圍繞莫角山遺址的四麵城牆被逐一確認,麵積約39萬(wan) 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開始顯露輪廓。經過詳細的考古勘探和解剖發掘發現,良渚古城城牆長約6000米,土石方總量120萬(wan) 立方米,即使在現在,不依靠工程裝備,萬(wan) 人建設隊伍也需要數年才能建成;牆體(ti) 鋪石麵積29萬(wan) 平方米,相當於(yu) 40個(ge) 標準足球場的大小;城牆牆體(ti) 堆土總量110萬(wan) 立方米,可以填滿440個(ge) 標準遊泳池。

  以古城遺址的核心,在100多平方公裏範圍內(nei) ,四代考古人相繼發現的300多個(ge) 遺址點串為(wei) 一體(ti) 。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蔣衛東(dong) 說:“我們(men) 這才明白,這些遺址是整合在古城及其周邊的,它是一個(ge) 體(ti) 係裏麵的,是整個(ge) 的一個(ge) 遺存分布的格局和狀況。”

  良渚古城的發現,開啟了良渚考古的新紀元。一個(ge) 以環太湖地區為(wei) 主體(ti) ,北跨長江,西達皖贛,南至浙南的擴張影響區的良渚版圖終於(yu) 清晰可見。一個(ge) 以稻作、玉器、土築、城市建製為(wei) 特點的距今約5300年的史前文明呼之欲出。

  北京大學考古學係原主任嚴(yan) 文明說:“這是一個(ge) 國,原來我們(men) 以為(wei) 是有一點文明的曙光,後麵一看不對,這麽(me) 一大套係統沒有一個(ge) 強有力的政權能做成嗎?所以它一定是有一個(ge) 國家。”

  劉斌說:“當良渚古城發現之後,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這已經是成熟的文明了。”

  但是,新世紀之初的良渚遺址,曾一度處在保護與(yu) 發展的矛盾中。如何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這是走過五千年的良渚麵臨(lin) 的“時代之問”。習(xi) 近平同誌在浙江工作期間,一係列保護良渚遺址的措施應運而生、相繼出台,良好的保護推動考古工作持續深入。

  蔣衛東(dong) 說:“當時,良渚遺址北側(ce) 山體(ti) 有屬於(yu) 湖州市德清縣的幾家石礦沒有關(guan) 停,習(xi) 近平同誌知道這個(ge) 信息之後,他去湖州調研的時候,就把這個(ge) 問題提出來,親(qin) 自協調,到2003年底的時候,德清的幾家石礦都得到了關(guan) 停。從(cong) 那個(ge) 時候開始,良渚遺址的保護,它不僅(jin) 僅(jin) 是遺址本體(ti) 的保護,還有曆史環境的保護。”

  2015年,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的發掘再一次震驚世界,地層學演化序列研究和碳14測年結果證實,該水利係統距今約有五千年曆史。考古發掘的再次重大突破在這裏一步步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

  距今五千年前,良渚人營建了穀口高壩、平原低壩、山前長堤,共計11條水壩圍合成三座水庫,其影響的麵積約100多平方公裏。古人的創造,讓前來考察的國際專(zhuan) 家們(men) 讚歎不已。

  11座堤壩,僅(jin) 外圍堤壩的總土方量即達260萬(wan) 方,其全流域的水環境規劃和改造能力之強,技術水平之高,動員能力之強令人驚歎。

  2016年,考古學家宿白、謝辰生、黃景略、張忠培致信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希望促成良渚遺址早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信中寫(xie) 道:“我們(men) 有把握地認為(wei) ,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當之無愧的見證。”良渚遺址盡早申遺,可以在國際舞台“為(wei) 中華五千年文明樹立一處標誌”。

  2016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此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強古代遺址的有效保護,有重點地進行係統考古發掘,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曆史和寶貴價(jia) 值的認識。申報項目要有利於(yu) 突出中華文明曆史文化價(jia) 值,有利於(yu) 體(ti) 現中華民族精神追求,有利於(yu) 向世人展示全麵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

  2019年7月6日,阿塞拜疆首都巴庫第43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進入良渚古城申遺的審議環節。審議環節僅(jin) 僅(jin) 持續了13分鍾,來自全球的考古專(zhuan) 家沒有任何異議。

  蔣衛東(dong) 說:“良渚申遺核心是為(wei) 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獨特的見證,在國際整個(ge) 評估過程中,標準沒有受到任何異議。所以我們(men) 說,一方麵是文化自信;另一方麵通過申遺的過程,也是文化他信,或者是講好良渚故事,傳(chuan) 播中國聲音的過程。”

  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這一刻標誌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主流學術界廣泛認可。

  良渚古城遺址是我國第55項世界遺產(chan)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增12項世界遺產(chan) ,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保護工作取得曆史性成就,並有力地推動了世界遺產(chan) 保護國際合作。

  良渚文明遺址,隻是中華探源工程啟動之後的成功案例之一。探源工程圍繞山西襄汾陶寺、陝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師二裏頭等四處都邑性遺址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遼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遺址實施重點發掘,考古成果表明,中華文明在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一些文化和社會(hui) 發展較快的地區相繼出現了早期國家,跨入了文明階段。

  久久為(wei) 功、水滴石穿。百年考古,中國考古人用考古學實踐完全重建了中國史前史。第五期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已於(yu) 2020年啟動,以期通過聚焦13個(ge) 重點遺址,增進對北方地區、中原地區、長江地區早期中華文明的探尋。

  國家文物局考古司考古管理處處長張淩說:“除了良渚這個(ge) 遺址之外,我們(men) 還在持續推進中原地區、河套地區、海岱地區和長江中遊的這些區域性的文明探源工作。我相信通過考古工作者的持續努力會(hui) 不斷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更好描繪出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曆史脈絡。”

  100年來,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努力,取得一係列重大考古發現,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說,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還有許多曆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對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個(ge) 既複雜又漫長的係統工程,探究中華文明源頭仍需要考古工作者久久為(wei) 功,在探究中不斷有新收獲、新認識,也不斷提出更多的新問題。

  焦點訪談:讓文物活起來 探源中華文明五千年(點擊可查看原文視頻)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