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的數字化擔當
作者:孫若風(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文化和旅遊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長)
今日中國,曆史自覺日益增強,文化自信更加堅定,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也迎來重大機遇。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營造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hui) 氛圍。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的多重價(jia) 值,傳(chuan) 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jia) 值符號和文化產(chan) 品。
數字化是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的重要手段。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要求,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台,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ti) 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ti) 係。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guan) 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麵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ti) 係,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經過千百年風雨洗禮的曆史遺產(chan) ,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誌。中國體(ti) 量最大的文化遺產(chan) 、被視為(wei) 中華民族的脊梁的長城,對它的數字化保護傳(chuan) 承,是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曆史擔當的縮影。
2021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長城就被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評為(wei) 世界遺產(chan) 保護管理示範案例,長城保護管理實踐被認為(wei) ,為(wei) 各國開展巨型線性文化遺產(chan) 和係列遺產(chan) 保護貢獻了卓有成效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長城被評為(wei) 世界遺產(chan) 保護管理示範案例,數字技術功不可沒。今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hui) 協同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長城小站等眾(zhong) 多長城保護研究專(zhuan) 業(ye) 機構及社會(hui) 團體(ti) 共同打造的“雲(yun) 遊長城”係列公益產(chan) 品正式上線,其中的“數字長城”又為(wei) 長城保護增添了新屏障,為(wei) 長城宣傳(chuan) 增添了新窗口,在中華民族走向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關(guan) 鍵曆史節點,用數字化方式向長城這個(ge) 不朽的人類曆史記憶致敬,昭示了中國的數字化通過保護文化遺產(chan) 開辟新空間、賦予自己新意義(yi) 的軌跡。器大者聲自宏,數字化時代,“數字長城”健筆如椽。
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本質是信息管理,從(cong) 信息的挖掘、存儲(chu) 到信息的處理和再利用,幾乎涵蓋了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各個(ge) 環節。而這些維度,正是數字化的天然優(you) 勢。從(cong) 符號學與(yu) 傳(chuan) 播學角度看,這種曆史信息管理,就是數字化時代新的曆史書(shu) 寫(xie) 方式。“數字長城”是這種曆史書(shu) 寫(xie) 的代表。長城綿延萬(wan) 裏的宏闊氣勢、風雨屹立的深厚力量,決(jue) 定了這種書(shu) 寫(xie) 的風骨和氣韻。從(cong) 本質上說,數字化是記錄符號的一次革命性變化,而這種變化與(yu) 曆史意識的覺醒和深化息息相關(guan) 。作為(wei) 一個(ge) 曆史上的農(nong) 耕文明大國,穩定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決(jue) 定了對過往經驗的重視。而記錄曆史,從(cong) 來就是催生數字、文字等符號發展的關(guan) 鍵動力。結繩記事,“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其用途是解決(jue) 口述的不穩定性與(yu) 模糊性,代替不可靠的社會(hui) 記憶。傳(chuan) 說中發明結繩記事和造字的人,正是擔任黃帝史官的倉(cang) 頡。《周易》中伏羲畫八卦,數、字一體(ti) ,自古以來很多學者認為(wei) 《周易》是史書(shu) 。從(cong) 殷商時期甲骨文、青銅銘文到曆代勒石,大多是記史。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活字印刷與(yu) 曆史典籍傳(chuan) 承相關(guan) 。當今數字技術應用於(yu) 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又一次演繹了曆史意識與(yu) 記錄方式如影隨行的關(guan) 係,這種文化行為(wei) 本身就是沿續千百年來的傳(chuan) 統。
在過去幾十年裏,數字技術每一步發展,都迅速反應到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領域,更迭曆史書(shu) 寫(xie) 的文本。從(cong) 數字化到數智化,重塑了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麵貌。最早是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擴大了記錄範圍,提升了記錄能力,特別表現在立體(ti) 式搜尋、場景式留存,盡可能形成血肉飽滿的係統檔案。進而借助智能化、智慧化手段,在讀者、觀眾(zhong) 參與(yu) 互動過程中,在共創共享的審美體(ti) 驗中,實現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
“數字長城”就走過了這樣的曆程:為(wei) 了構建逼真的環境和優(you) 質的體(ti) 驗,“數字長城”中綜合創新式運用了很多前沿的遊戲技術能力:為(wei) 了高精度還原真實長城場景,技術團隊對喜峰口長城進行了毫米級測量,采集超過5萬(wan) 張素材,最終生成了超10億(yi) 麵片的超擬真數字模型;為(wei) 了還原真實的長城自然環境,通過騰訊自研的PCG生成技術,在周邊山體(ti) “種植”超20萬(wan) 顆樹;基於(yu) 實時渲染和動態光照技術,用戶可以在裏麵移步換影,看到樹影婆娑,也可以感受早晨、中午、黃昏的美景變化。同時,為(wei) 了讓用戶在手機上就能獲得3A級的觀看效果和交互體(ti) 驗,他們(men) 還將雲(yun) 遊戲技術應用於(yu) 人類文化遺產(chan) 保護。這在全球範圍內(nei) 都是首次。
書(shu) 寫(xie) 曆史作為(wei) 一種可控的行為(wei) 意願,既記錄中國文化,也受到中國文化的規訓,是中國曆史觀、倫(lun) 理觀、美學觀的集中表達,體(ti) 現出真、善、美的一貫追求。以“數字長城”為(wei) 代表的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保護利用工程,借助數字技術和互聯網優(you) 勢,把這樣的理念表達得既有傳(chuan) 統感又有時代感,由此把數字產(chan) 品的製作者和欣賞者凝聚起來,共同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傳(chuan) 人:
第一,求真。尊重曆史是曆史書(shu) 寫(xie) 者的天職。數字化保護工作,要維護文物資源的曆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延續性,才能實現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盡管每個(ge) 人的曆史敘述,都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對曆史事實進行了改寫(xie) 和加工,融入了自己的道德評價(jia) 和思想傾(qing) 向,但還是應盡可能避開“闡釋的假象”。《史記》中記載孔子“為(wei) 《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讚一詞”,就是要排除主觀幹擾。數字化有著再現曆史的獨特優(you) 勢。“數字長城”借助遊戲行業(ye) 所積累的渲染、建模、交互、PCG生成等技術能力,1:1高精度還原長城,這也是首次進行最大規模人類文化遺產(chan) 的數字還原。正在推進的“數字中軸”也是這樣的還原。
第二,向善。任何曆史書(shu) 寫(xie) ,都會(hui) 對史料采取過濾。大數據時代有可能做到對文化遺產(chan) 信息趨近於(yu) 完整的留存,而作為(wei) 產(chan) 品的數字化呈現,則不可避免地要在前塵往跡中鉤沉、取舍。正如曆史學家所言,一萬(wan) 個(ge) 學者也無法窮盡一場戰役中從(cong) 元帥與(yu) 士兵的所有細節,這樣做也沒有意義(yi) ,關(guan) 鍵是選取典型性細節。而且,數字化呈現要堅持適度原則,把握好分寸。這種選取,體(ti) 現出今天的曆史自覺,它既包含對曆史運行規律的深刻領悟,更包含對社會(hui) 發展前景的主動營造。以“數字長城”為(wei) 代表的文化遺產(chan) 數字保護利用工程,就是要挖掘文化遺產(chan) 的多重價(jia) 值,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種善的取向,還表現在它的公益性,表現在對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的社會(hui) 擔當。
第三,樂(le) 美。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le) 者”。以“數字長城”為(wei) 代表的文化遺產(chan) 數字保護利用工程,在中國式審美意識主導下,力圖讓曆史說話,讓文物活起來。發揮文化創意的作用,有效融合當代科技手段和藝術形式,通過集成全息呈現、數字孿生、多語言交互、高逼真、跨時空等新型體(ti) 驗技術,形成線上線下一體(ti) 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ti) 驗,在活態展示與(yu) 創意傳(chuan) 播中表達中國人看待世界、社會(hui) 、人生的價(jia) 值觀念,係統展示曆史遺存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
“數字長城”顯示出數字“講史”特征,在喚醒對曆史的尊重、敬畏同時,又拉近了大眾(zhong) 、拉近了生活、拉近了年輕人,賦予曆史新的意義(yi) 。這是曆史書(shu) 寫(xie) 對時代的順應,也是自身的升華,顯示出數字化時代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播的新趨勢:
一是社會(hui) 化傳(chuan) 播,曆史是穿越千百年的“家書(shu) ”。曆史自覺意識的覺醒,文化自信的增強,提高了全社會(hui) 對文化遺產(chan) 的興(xing) 趣和參與(yu) 保護的積極性,互聯網為(wei) 人人參與(yu) 、時時參與(yu) 、處處參與(yu) 創造了條件。萬(wan) 裏長城除去最著名的那一兩(liang) 個(ge) 長城景區能吸引較多遊客外,99%的長城段落尚未進入公眾(zhong) 視野,它們(men) 絕大多數由夯土搭建、形製多樣,是數字技術讓我們(men) 得以拉近了它們(men) 。而遊戲技術的應用,則吸引了年輕人的參與(yu) 。過去兩(liang) 年中共有5000萬(wan) 用戶通過手機“雲(yun) 遊敦煌”,相當於(yu) 線下莫高窟年遊客數的19倍。
二是藝術性傳(chuan) 播,曆史是平常日子裏的“故事”。中國自古以來,史家之心亦是詩人之心。司馬遷寫(xie) 《史記》,兼顧曆史真實性與(yu) 文學生動性,被魯迅評價(jia) 為(wei)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中國文學史上從(cong) 來就有“說史”傳(chuan) 統。今天的數字化傳(chuan) 播曆史,通過遊戲、動漫、影視等流行的數字內(nei) 容形態,推動文化遺產(chan) 的IP化。在“數字長城”的推進過程中,就出現了三個(ge) 職責不同的長城小兵:代表山海關(guan) 的“關(guan) 小山”主修長城;代表山西娘子關(guan) 的“關(guan) 小小”負責清掃長城景觀的留言和垃圾;代表知名關(guan) 隘偏頭關(guan) 的“關(guan) 小偏”主管長城知識科普。通過“長城守衛軍(jun) ”係列全新英雄,讓用戶了解長城精神,向用戶傳(chuan) 遞“守護長城”的信念。
三是互動式傳(chuan) 播,曆史是年輕人喜愛的“玩伴”。互聯網時代顛覆了曆史書(shu) 寫(xie) 與(yu) 曆史接受的關(guan) 係,傳(chuan) 播過程不再是單向度的傳(chuan) 遞和接受,而是雙方共創共享。“數字長城”力圖用一種更加互動和生動的方式,傳(chuan) 遞和普及長城關(guan) 聯文化以及維修知識,在手機上就能沉浸感受長城真實場景,同時還能像玩遊戲一樣,自由探索,按照興(xing) 趣了解長城的建造和修繕知識。比如進入小程序後,用戶將成為(wei) 長城修繕官,在線體(ti) 驗修繕長城時需要經曆的清理考古、砌築、勾縫、磚牆剔補和支護加固等流程。相關(guan) 遊戲和電競賽事,已經吸引了億(yi) 萬(wan) 玩家。
曆史書(shu) 寫(xie) 永不封筆,作為(wei) 中華民族精神豐(feng) 碑的長城,總是立於(yu) 一代代人的建構路上。站在新時代起點,“數字長城”既還原長城,為(wei) 長城立新傳(chuan) ,為(wei) 長城保護利用開新篇——對老祖宗留下的所有珍貴文化遺產(chan) 都是如此。這是對曆史的禮讚,更是對這個(ge) 偉(wei) 大時代的禮讚、對長城屹立的這片土地的禮讚。數字化,在用一種全新方式麵向今人、世界,講中國曆史,講中國故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