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卡脖子”問題 培養卓越工程師
作者:吳朝暉(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yu)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交織激蕩,第四次工業(ye) 革命與(yu) 第二次機器革命疊加推進,這都在深刻重塑世界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形態和創新格局,也全方位改變了卓越工程師的培養(yang) 環境。國際競爭(zheng) 的實質是教育和人才的競爭(zheng) ,卓越工程師是影響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guan) 鍵變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要培養(yang) 大批卓越工程師,努力建設一支愛黨(dang) 報國、敬業(ye) 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yu) 解決(jue) 複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這既闡釋了卓越工程師又紅又專(zhuan) 的基本屬性,又指明了能否自主培養(yang) 卓越工程師直接關(guan) 乎人才強國、科技強國建設。
厚植家國情懷
卓越工程師必須是有思想、有靈魂的工程師。高校需要牢牢把握正確辦學方向,在工程師教育中踐行“人格、素質、能力、知識”融合一體(ti) 的全人教育理念。
擦亮愛黨(dang) 報國的底色。理想信念教育必須和工程師專(zhuan) 業(ye) 教育緊密結合。要深挖工程發展史中的紅色根脈資源,打造浸潤式、可互動的思政現場教學平台,讓一代代紅色工程師永續傳(chuan) 承紅色基因。
涵育敬業(ye) 奉獻的底蘊。敬業(ye) 奉獻是匠心的生動體(ti) 現。要為(wei) 一線優(you) 秀工程師發揮傳(chuan) 幫帶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讓學生在與(yu) 行業(ye) 導師的互動中鑄就工匠精神。
堅守紮根大地的底氣。紮根大地是探索中國特色工程師培養(yang) 方式方法的必由之路。要麵向國家的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在解決(jue) 工程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中培養(yang) 卓越工程師。
突出創新能力
具備尖端創新能力、能解決(jue) 複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是國家打好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攻堅戰的戰略基石。高校需要遵循“學科—人才—科研”一體(ti) 化發展規律,圍繞培養(yang) 層次、能力素質、知識結構等維度不斷完善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模式。
堅持培養(yang) 層次的高端化。要將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定位在研究生教育層次,改革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招生考試製度,試點推進碩博貫通培養(yang) ,分類分學科群建立選拔標準和考查方式,鼓勵戰略急需領域有工作經驗的工程師“回爐”深造。
堅持能力素質的拔尖性。要強化協同育人的係統觀念,優(you) 化產(chan) 教融合城市、企業(ye) 及高校基地的布局,調動行業(ye) 龍頭企業(ye) 、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的積極性,建立麵向產(chan) 業(ye) 、實踐導向的課程體(ti) 係和實習(xi) 實訓體(ti) 係。
堅持知識結構的複合型。卓越工程師需要以多學科交叉的知識結構為(wei) 依托,領導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戰略性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要將學科的育人功能擺在突出位置,補齊工程師培養(yang) 過程中單一專(zhuan) 業(ye) 局限性的短板,同時構建跨學科、跨領域合作的聯合導師團隊機製,發揮高層次人才對工程師教育的引領作用。
樹立卓越品牌
當前製約工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因素,主要表現為(wei) 體(ti) 製機製不靈活等問題。
建設高水平工程師學院。高水平大學具備建立工程師學院的綜合實力,要勇於(yu) 成為(wei) 工程專(zhuan) 業(ye) 學位教育改革先行區。要葆有改革創新的膽略,從(cong) 服務國家戰略急需、駕馭未來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的高度,重塑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體(ti) 係,堅持開放辦學,構建以卓越發展為(wei) 導向的工程師學院現代化治理體(ti) 係。
建設高質量產(chan) 教融合基地。卓越工程師的培養(yang) 需要充分調動高校與(yu) 企業(ye) 兩(liang) 個(ge) 主體(ti) 的積極性。要加快貫通教育鏈、產(chan) 業(ye) 鏈與(yu) 創新鏈,全麵深化校企戰略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打造工程師教育共同體(ti) ,構建麵向龍頭企業(ye) 需求的工程師培養(yang) 長效機製。
建設高能級科創育人平台。高能級平台是高校辦學的延伸實體(ti) ,是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及時回應經濟社會(hui) 轉型升級、科技產(chan) 業(ye) 變革和知識大融通要求,集聚政府、企業(ye) 和高校優(you) 勢資源,探索集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社會(hui) 服務為(wei) 一體(ti) 的校地企合作新模式,促進工程師培養(yang) 與(yu) 政產(chan) 學研合作聯動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